藏書印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結合的藝術。
藏書印,也叫藏書章。中國西漢時期就已出現藏書章。古代藏書家為辨明圖書的歸屬,征信於人,常在自己的藏書上蓋上印章。章上通常刻有姓名、字、號、鄉裏、祖籍、藏書處所、官職、鑒別、授受、告誡、記事、言誌等內容。
藏書章形狀多半是正方形和長方形,也有其他不規則形狀。現代圖書館的藏書章形狀多樣,除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外,還有圓形、三角形、棱形、橢圓形等。藏書章的用料也有多種,有木質、石質、金屬、動物骨、象牙、塑料、有機玻璃等等。
藏書印的歷史由來:
顧千裏有“陳黃門侍郎三十五代孫”印,陸芝榮有“忠宣第三十七世孫”印。明清之間婦女藏書章有歸有光妻王氏的“魏國文正公二十二代女”印,阮元繼配孔經樓的“闕裏阮孔經樓”、“孔子七十三代長孫女”印。
有的藏書印極力表白家族的榮光,如袁忠徹的“袁氏父子列卿”、“忠孝世家”印、馬思贊的“玉音孝友著於家庭信誼隆於鄉黨”印。有的藏書印告誡後人不要丟失圖書,例如常刻有“子孫保之”字樣,清陳鳣有“得此書費辛苦後之人其鑒我”印。
有的藏書家對借書非常謹慎,唯恐有失,如明代錢谷有“百計尋書誌亦遷,愛護不異隋侯珠,有假不返遭神誅,子孫不寶真其愚”印。毛晉有“在在處處有神物護持”,張蓉鏡還在書上蓋有“在處有神物護持”印。
藏書家痛恨後人賣其藏書,如清王昶的藏書印上有“如不材,敢賣棄;是非人,犬豕類,屏出族,加鞭箠”的話,全印***64字,是迄今所見字數最多的藏書印。字數最少的只有壹個字,如清何焯的“髯”字印。古代藏書家的書印壹般不只壹枚,有的多達十多枚乃至數十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