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卦 《周易》
(下坎上坎)
《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
《彖》曰:習坎,重險也。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維心亨,乃以剛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坎之時,用大矣哉!
《象》曰:水洊至,習坎,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
初六:習坎,入於坎窞,兇。
《象》曰:“習坎”入坎,失道“兇”也。
九二:坎有險,求小得。
《象》曰:“求小得”,未出中也。
六三:來之坎,坎險且枕,入於坎,窞,勿用。
《象》曰:“來之坎坎”,終無功也。
六四: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無咎。
《象》曰:“樽酒簋貳”,剛柔際也。
九五:坎不盈,祗既平,無咎。
《象》曰:“坎不盈”,中未大也。
上六:系用徽纆,置於叢棘,三歲不得,兇。
《象》曰:“上六”失道,“兇”“三歲”也。
〔註釋〕 習:按《周易》行文慣例,卦象後當為卦名,因此這個“習”字當為誤入,可能是由於初九爻辭及《彖傳》均有“習坎”二字。誤為卦名。孚:同“俘”。維:借為“螉”,意為二心。亨:祭祀,指殺俘虜祭神。這句卦辭《彖傳》讀為“有孚,維心亨”,把“孚”解為誠信;維即“惟”;亨解為美。尚:同“賞”。習:重,指坎卦為兩個三爻坎卦相重而成。坎:象征水,卦義為險。剛中:就卦象言,指九二、九五兩爻分處下上兩經卦之中位,為陽爻,表剛健;就卦義言,指剛健、正中二美德。洊(jiàn):再次。水洊至:水不斷地流出,比喻人的道德修養,日有長進。坎:坑。窞(dàn):陷。出中:不背離中道。從爻象看,九二居下卦之中位。之:此。枕:同“沈”,深。坎坎:多坑窪之地。樽:酒杯。簋(ɡuǐ):盛飯的器具。貳當為資,形似而誤。資借為粢,谷類食物。缶(fǒu):壹種腹大口小的瓦器。納約:送進取出。牖(yǒu):窗戶。此句言某人被關入牢中,但有親屬送食物。際:交接。剛柔際:指囚犯受到官吏的壓迫;從爻象看六四陰爻處於九五陽爻之下。祗(zhī):同“坻”,小丘。系:縛。徽纆(mò):黑色繩索。叢棘:指監獄,因監獄墻上墻外都種了長刺的荊棘。得:可能借為“置”。置意為赦免。
(施忠連)
?
〔鑒賞〕 坎卦是《周易》第二十九卦,由兩個經卦(三爻卦)坎組成。經卦坎象征水,卦義為險,因此別卦(六爻卦)坎就是表示重重危險。此卦卦辭講到俘虜有二心,爻辭寫路途多坎坷、陷於坑中、囚禁於監獄之中,都是講人生中的危險境遇。可見此卦的卦象、卦義、卦辭和爻辭完全壹致,《彖傳》與《象傳》也是圍繞此卦義闡發思想,這就使如何認識、對待危險成為《周易》的壹個重要課題。
坎卦首先告訴人們,人生旅程中有無數危險,人們對此要有思想準備,絕不能掉以輕心。整個坎卦五次講到“習坎”,如此壹而再、再而三地不斷重復“重重危險”的卦義,表明《周易》把正確地對待危險看成是獲得人生成功的頭等大事。壹個人處於險境,如有警覺,就會采取適當的應對措施,化險為夷;相反,如麻痹大意,我行我素,甚至恣意妄為,災難就必定會降臨。在這裏是否有警覺性是決定壹切的,坎卦的卦義就是要加強人們對人生征途中種種危險的警覺性。《周易》自始至終滲透了壹種憂患意識,提倡謹慎戒懼的精神狀態,在它看來,“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文言·乾卦》)。
其次,坎卦提出人們處於險境之中必須保持美好的品質。許多人平時對危險沒有戒備,壹旦險情突然降臨,往往心慌意亂、手足無措。有的人為了自救,不擇手段,為非作歹,甚至墮落到陷害朋友、親人的地步。針對這種情況,《彖傳》指出:“行險而不失其信。”《象傳》提出:“習坎,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彖傳》進壹步說明了應當具有怎樣的美好心靈,即“以剛中”,就是說要有剛健精神,思想行為要合乎中正的原則。剛健就是自強不息,中正就是走正道,不走邪路。險境對人是壹個考驗,如若損人利己,雖壹時得計,但人格低劣,最終必為人們拋棄;如若品質高尚,堅持原則,雖壹時可能多受磨難,遭受損失,但最終必為人們所贊賞,能夠得到他們的支持和幫助,逐步化解險情。
再次,也是最值得註意的是,坎卦主張在險境中要用智慧把不利的方面變為有利的方面。《周易》不是以固定的眼光,而是根據變易、轉化的哲學來看待危險。在它看來,壹個事物是否危險、能否從危險轉變為有利,決定於“時”。坎卦《彖傳》說天險是難以攀登的,險要的山川丘陵也難以逾越,應當說這些都是險境,但是肩負國家安全責任的王公卻據以設險,以阻止敵人的侵犯。這是啟發人們,任何壹個危險的事物都有兩方面,即有害和有利這兩方面,人們要善於運用《周易》的智慧,避害就利,化險為夷。這壹智慧就是《周易》中“時”的觀念。
時是《周易》中極其重要的觀念,《彖傳》言時有二十四卦,《象傳》言時有六卦,所以清朝著名學者惠棟說:“易道深矣!壹言以蔽之曰:時中。”(《易漢學》卷七)所謂時就是時間,在《周易》中通過四時的概念加以理解。由於四時的更替,植物經歷萌芽、生長、成熟、結果的過程,動物和人也相應地采取不同的活動。由此《周易》認為天地間萬事萬物都是在壹定的時間內發生,並且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這種思想基礎上,《周易》把時看成為表示事物存在和變化所依賴的全部外在條件,進而認為沒有絕對的利與害、吉與兇、是與非,壹切以特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所以《系辭下》說:“變動以利言,吉兇以情遷。”歷代哲學家中精於易道者都致力於揭示時的這種奧義。三國魏王弼說:“壹時之制,可反而用也;壹時之吉,可反而兇也。”(《周易略例》)宋朝張載指出《周易》時中概念可以使人“無成心”(《正蒙·大心》),而歐陽修強調“時無不可為”(《易或問》)。所有這些說法使我們認識到,按照時的觀念,人們不僅不用害怕險情,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有所作為,而且能夠不受固有的思維定式束縛,出神入化地運用智慧,神奇莫測地變通方法,從而絕處逢生,轉危為安。
戰國時期孫臏具有非凡的軍事才能,被嫉妒其才的同學、魏將龐涓設毒計受臏刑,挖掉了膝蓋骨,並有被殺的危險。這壹處境使龐涓自鳴得意,覺得孫臏不再對他構成威脅。孫臏就是利用這壹形勢中對己有利的因素,佯狂裝瘋,逃出了龐涓的魔爪,後來成為齊王軍師,在馬陵大破魏軍,龐涓也自刎而死。此外像項羽的破釜沈舟、三國諸葛亮的空城計等著名故事,都可以視為《周易·坎卦》卦義的生動詮釋,從中體會到時的觀念有無窮深意。我們也要像坎卦《彖傳》那樣,由衷地感嘆:“坎之時,用大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