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十六個字,即:“壹吸便提,氣氣歸臍,壹呼便咽,水火相見。”這是內丹術的最方便入門,人們都說其中的每壹個字都值壹錠金,故稱此法為“十六錠金”,可見其內在實用價值!
由於此訣功效奇殊,被歷代各派各家所重視。明代養生名著《修齡要旨》曾載此“訣”並譽它為至簡至易之神效回春妙訣。 也曾有丹家煉士對此作過精當的解說:“壹吸入腹,略用意與目力,從陰根提起,納之於臍便是,提壹吸之氣,通任脈下半截而納於臍,所謂壹吸便提,氣氣歸臍也。”又指出:“於壹呼之中略用意與目力,提入督脈,從尾閭通脊骨,直至頂門。” 但古籍對此解釋不壹,應用也略有不同。
下面是具體可操作的詳盡方法: 首先,凝神息慮,舌攪上下腭後,待滿口津生,便把津液吞咽下去,吞時要有響聲。 於此同時,隨即於鼻中吸清氣壹口,以意念送至腹臍丹田之中,在吸氣的同時,提縮肛門(如忍大便狀),以意念與目力(內視)從會陰處把內氣提至腹臍丹田,使上氣(清氣)和下氣(內氣)在丹田會合,並略在丹田存壹存。 然後,呼氣,結合松肛,與此同時以意念與目力將丹田之氣,經會陰入督脈,從尾閭沿脊中線之命門、夾脊、玉枕直透入泥丸,此時呼氣盡, 最後,吞咽口液。此時呼吸暫停,用意念與目力將升至泥丸之內氣,連同口中之津液壹起送入腹臍丹田之中,並稍在丹田停留。這樣的壹吸、壹呼、壹咽即為單次運化程序。? 如此循環往復,按此法每天修習二至三次,每次練習二十或三十分鐘為宜。
修習此法,除認真掌握熟練流程,還有壹些事項必須要註意:
“氣氣歸臍”采用的是“逆腹式呼吸”法。“壹吸便提”即為吸氣便提肛,同時意念“氣氣歸臍”。“氣氣”為兩氣,壹為鼻吸之氣,壹為提肛之氣,提肛收腹,使兩氣相匯於“肚臍”,也即“神闕穴”。
“壹呼便咽”之“咽”為“津液”,津液在內丹術中被認為是腎水中的精氣所化,隨氣運轉而上升至口,與壹般唾液有質的不同,丹家稱之為"金津玉夜",而又咽歸丹田,也稱為“玉液還丹”。口中津液為“治陰虛無上妙方”,古人造“活”字即為取“舌旁之水”,有許多的生命功能及其能量。十六錠金把咽津作為功法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充分體現了太極中醫學整體生命理論。腎屬水,心屬火,水宜升騰,火宜下降。咽津入丹田,既能引導心火下降,又能助運腎水上升,最後促成心腎相交,水火既濟。
呼氣盡時要馬上進行咽津動作,不要停頓,還要有意上接泥丸之氣,將它和津液壹起納入腹臍。如沒有津液,也要汩汩有聲咽之。古典《靈寶畢法》曾提出過“虛咽法”,認為如口中津液不生,可用“虛咽而為法,只於咽氣,氣中自有水生”。故雖無津液,“虛咽”也能產生良好功效,絕不可因沒有津液產生,而將吞咽動作忽略不做。(靈泉太極書院)徐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