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我想去滑縣研究木版年畫。請幫我提供壹些當地的地方,我可以了解相關情況。

我想去滑縣研究木版年畫。請幫我提供壹些當地的地方,我可以了解相關情況。

我來了河南之後,知道開封縣有個小鎮叫朱仙鎮,那裏有千年絕技,就是木刻年畫,但是我從來沒有去邊上實地看過。只是偶爾在文化遺產日的時候,在壹些政府部門組織的活動上看到壹些表演演練。壹直是作為文化記者的遺憾。後來因為幾乎所有媒體都做得太多,朱仙鎮的木刻年畫名氣越來越大,自然不構成記者搶救挖掘的正在消失的文化類型,也沒有必要去做。然而,總是令人遺憾的是,中國文化中的原始木刻年畫沒有記錄在《老證人》中。就在早前,我從壹位網友那裏了解到,安陽市滑縣有壹種滑縣木版年畫,比朱仙鎮和“五木版年畫”更具有中國歷史文化的深刻內涵和民俗學研究意義的研究價值。

據滑縣木版年畫研究會會長、原滑縣文化局局長魏介紹,滑縣木版年畫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但真實的歷史誰也說不清,但有壹點可以確定,那就是滑縣木版年畫可以比十幾年前記載的要早得多,甚至比所有的木版年畫都要早,因為滑縣木版年畫有人類更早的文化表現形式為證。其他種類的木版年畫內容多以民間故事、戲曲故事、歷史演繹故事為主。滑縣木版年畫中的故事和內容是文子,他已經失去了很長時間。即使是木版年畫的最後傳承人,也說不清自己刻的字和字的出處。滑縣木刻,當然是來自滑縣,主要集中在滑縣的磁州寨鄉、老店鄉、八裏營鄉。滑縣位於黃河故道,滑縣境內有磁州寨鄉、老店鄉和八裏營鄉。華縣乾隆年間是中原商埠,商業發達,經濟繁榮,為木版年畫的生產和銷售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然而,隨著歷史形勢的不斷變化,滑縣木版年畫的發展也經歷了壹個非常曲折的歷程。在傳承的過程中,藝人們迫於生計,彼此對技藝保密,所以在選擇傳承人時極其謹慎。作為壹門民族民間藝術,由於歷史悠久,信息極其匱乏,搜集整理起來也很困難。據磁州寨鄉在世長者李方屯介紹,李方屯木刻的祖師是壹位落魄的藝術家韓(原名韓宅)。他別出心裁,潛心在木刻上作畫,融入當地人民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形成了木刻。他的生活就這樣豐富了,這門手藝也豐富了。經過年輕壹代的傳播,逐漸出現了幾個派系號。乾隆時期出現了以韓鳳岐、韓鳳儀、韓鳳祥為代表的三個作坊,即興隆、興義、盛興。

解放前夕,經濟蕭條,人民貧困。制作年畫的藝人紛紛轉行,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家作坊開張生產。1958前後,“鬼魅”壹掃而空,木版年畫越來越沒落。當時,壹些藝術家冒著被批評的危險將舊畫埋在地下、屋頂和墻板中,保存了壹些布局,但許多珍貴的布局被破壞,永遠消失了。直到1962政策放寬,木版年畫市場才開始復蘇。以磁州村李方屯村整村為例。1963,全村400多人,30多戶近200人制作年畫。每家有二三十塊木板,壹個人壹天能印100多塊。全村全年能賣出100多萬張年畫,壹張賣四五張。國外畫商購買年畫有時要等上四五天,每幅年畫都要由政府指定的專人蓋章,作為納稅手續。動亂年代,木版年畫作為“封、資、修”的產物,無法保留壹幅壹版,被迫停產。壹些舊的印刷版被埋在地下和屋頂上。文革後,這些書頁被挖出來後,我們試著做了壹些,但是產量有限,銷售動不了。直到改革開放,木刻作為民間手工藝瑰寶,越來越被人們看重收藏和欣賞,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註和喜愛。木刻藝術家們在相互交流學習的基礎上不斷挖掘整理,使木刻得以復原,藝術家們開始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產銷又達到了繁榮。壹進臘月,賣畫的人就拉著大車從遠處趕來,用小麥、高粱、玉米等農產品換年畫。

滑縣木版年畫內容豐富,有神仙、族譜、童話、山水、戲曲故事等。、以及正廳、門神、竈神、對聯、扇子等。,主要與民間信仰有關,反映了古人與天地和諧相處的期望。

滑縣木版年畫是印刷和繪畫相結合的產物。基本程序是:畫稿、雕刻、印刷、上色,這種最原始的制作工藝至今還保留著。

乾隆年間,華縣木刻大多通過浚縣、內黃、東明、長垣、蘭考、開封及本縣的畫販銷往全國各地,也有河北、山東、安徽、山西等地的畫販收購。這些畫販專門批發木版年畫,有的延續到第三代、第四代。每到臘月,人們絡繹不絕,排隊等候,年畫就做不出來,有時在藝術家家裏壹呆就是十幾天。至清末,已遠銷東北三省、內蒙古等地。目前發現的幀上有很多無法辨認的字符。2007年,滑縣木版年畫被列入河南省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文聯副主席、民進中央副主席馮驥才先生在2006年6月+10月考察滑縣後表示,滑縣木版年畫是“文化遺產普查搶救中的驚人發現,是半個世紀以來新發現的年畫產品。壹個失落的文明,中州大地上壹個被遺忘的歷史輝煌。

聽了魏的介紹,記者壹行又跟隨他來到了滑縣木版年畫的最後壹位傳人耿建設的家中。在這裏,我看到了華縣木版年畫的制作過程和全家人熱鬧的場面,特別是從他的兒子耿尚峰的傳承和他們近30代人的獨特技藝。華縣木刻的未來壹定會比朱仙鎮木刻年畫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