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端午節後註意什麽?

端午節後註意什麽?

■佩戴彩色線和小袋。

端午節早上,大人會用艾草把孩子從頭到腳掃壹遍,在孩子的手腕、腳踝、脖子上綁上代表五種毒蟲的彩色絲線(綁線時孩子不要說話),表示孩子受到了辟邪和五毒的保護。香囊內裝有草藥和中草藥,如雄黃、蒼術、藿香、丁香、白芷等。,意為“百毒不侵”,所以這種香囊又叫“賑災袋”。

綁在孩子身上的彩線和香囊,不要隨便摘下來。它們必須在夏季或“六月六”的第壹場大雨時被砍掉,扔進河裏或雨中。在我省,傳說這與藥王孫思邈的故事有關。把花線扔到河裏,就相當於把所有的疾病都帶走了。

除了佩戴香囊辟邪,在廳堂插艾草,保護家的領地不受侵犯。菖蒲、艾葉、石榴花、大蒜、龍船花都可以插在廳裏,也可以掛在廳裏。據說要采艾草,壹定要在烏鴉之前出發,壹定要采到形狀最像人的,才有驅鬼的神奇效果。其實真正凈化環境、驅蟲、祛疫的是草藥的香氣。

還有壹種方式是,據說桃樹可以辟邪。節前五月初壹日日落前,壹些桃枝折起來插在門窗前。

陜西省社科院古籍研究所所長何炳武解釋說,5月份以來,天氣逐漸轉暖,空氣潮濕,蚊蟲滋生,疾病增多。同時也是各種蟲子橫行的季節。人們對五月有“壞月”之稱,陜西民俗的主要含義是“消災”。

■端午節飲食有講究。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哪些飲食上的考慮?民間老藝術家張保軍說,端午節早上壹般吃雞蛋、粽子、油餅、麻花,中午要吃肉末面,這完全是陜西人的生活習慣決定的。陜西人的粽子壹般呈三角形,以竹葉為外皮,口味以甜淡為主,主要在糯米中加入紅棗、花生、紅豆沙。或者就用上好的糯米,吃的時候加蜂蜜,竹葉的清香和蜂蜜的香甜讓人感覺清新爽口,食欲大增。因為口碑好,陜西的大排檔裏隨處可見蜂蜜粽子。

陜西人也講究在端午節吃“黃武”。“黃武”是指鰻魚、黃魚、黃瓜、鹹蛋黃和雄黃酒。因為《白蛇傳》中的白蛇誤飲雄黃酒,現出了蛇的原形,所以民間認為蛇、蠍子、蜈蚣等毒蟲可以用雄黃酒破解,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慣由此而生。

■大型龍舟賽在我省並不多見

在長江以南,端午節最典型和最受歡迎的慶祝活動是賽龍舟。每年都會在河流附近舉辦大型的龍舟賽,但為什麽陜西的端午節前後很少或沒有這樣的大型活動?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何炳武解釋說,不在陜西舉行這樣的活動取決於其地理和農業情況。第壹,陜西的河流遠比南方少,賽龍舟必須在水面開闊、水流平緩的河流或湖泊中進行,這使得賽龍舟缺乏最基本的地理條件。其次,5月的陜西,部分地區的小麥已經成熟,有“農人夏三忙,女修起床”的諺語。所有人的活動都是圍繞收割莊稼展開的,而且經常是早上天不亮就下地幹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管其他的事情,更不用說組織大型活動了。

打包

其他答案

(** 2個答案)

張開嘴吃。

準備好身體力行。

等什麽| 06-05-26

評論(0)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節、五月節、艾節、端午節、重午節、午節、夏節。雖然名字不壹樣,但是各地人的習俗都是壹樣的。端午節是中國兩千多年的老習俗。這壹天,家家戶戶掛鈴鐺,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公。

黃酒

,旅行百病,佩戴香囊,準備祭品。

掛鐘: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的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戶戶都掛著鈴鐺和雕像來辟邪。唐開元皇帝在歷山講武後回宮,瘧疾肆虐。他夢見壹大壹小兩個鬼穿著紅襠褲,偷著楊貴妃的香囊和明朝的玉帝,在廟裏跑來跑去。大鬼穿著藍色的長袍,戴著藍色的帽子,抓住了那個小孩,挖出他的眼睛,壹口吞下。當被明朝皇帝問到時,大鬼說:我姓鐘馗,也就是說,我是最厲害的武術家。我願意為陛下驅除邪靈。明朝皇帝壹覺醒來,瘧疾就好了。於是我讓畫師吳道子根據我在夢裏看到的畫了壹幅鐘馗捉鬼的畫像,並命令所有的人在端午節的時候貼出來驅邪。

艾葉掛菖蒲: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把菖蒲、艾葉、石榴花、大蒜、龍船花做成人形,叫艾人。在大廳懸掛艾葉,剪成老虎形狀或剪成老虎的絲帶,貼上艾葉,婦女們競相佩戴以驅邪。用菖蒲作劍,插在門楣上,有驅鬼的神奇功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對聖人屈原之死戀戀不舍,所以很多人劃船追趕救人。他們爭先恐後地追趕,可是到了洞庭湖就沒有了蹤跡,這就是龍舟賽的由來,然後每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