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史記》與《國榷》所記述的內容不同,《史記》是歷史上第壹本紀傳體史書。
(1)《史記》全書***壹百三十卷,有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記載了上起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約公元前3000年)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多年的歷史。
(2)《國榷》為記載明朝歷史的編年體史書。
二、司馬遷與談遷的職務不同,地位不同。
(1)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壹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2)談遷(1593年-1657年),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觀若;明亡後改名遷,字孺木,明朝諸生,浙江海寧棗林(浙江海寧西南)人。祖籍汴梁(今開封),隨宋室南渡,定居於鹽官西南棗林村,後江沙坍落,遷至馬橋麻涇港西(今海寧馬橋)。遠祖即生活在這種國破之時,自己也是生活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學家。
三、《史記》與《國榷》出版的時代不同。《史記》西漢時代之書,《國榷》明末清初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