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壹西出,尋之無所得;其壹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
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壹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
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譯文: 從西山路口壹直向北走,越過黃茅嶺往下走,有兩條路:壹條向西走,走過去尋找風景卻毫無所得;另壹條稍為偏北又折向東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壹條河流截斷了,有壹座石山橫擋在這條路的盡頭。石山頂部天然生成女墻和棟梁的形狀,旁邊又凸出壹塊好像堡壘,有壹個洞象門。
從洞往裏探望壹片漆黑,丟壹塊小石子進去,咚地壹下有水響聲,那聲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盤繞著登到山頂,站在上面望得很遠。
山上沒有泥土卻長著很好的樹木和竹子,而且更顯得形狀奇特質地堅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有臥有立,好像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懷疑造物者的有無已很久了,到了這兒更以為造物者確實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煙輻輳的中原地區去,卻把它擺在這荒僻遙遠的蠻夷之地,即使經過千百年也沒有壹次可以顯示自己奇異景色的機會,這簡直是白耗力氣而毫無用處,神靈的造物者似乎不會這樣做的。那麽造物者果真沒有的吧?有人說:“造物者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用這佳勝景色來安慰那些被貶逐在此地的賢人的。”
也有人說:“這地方山川鐘靈之氣不孕育偉人,而唯獨凝聚成這奇山勝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產奇峰怪石。”這二種說法,我都不信。
題記: “永州八記”已成為我國古代山水遊記名作。這些優美的山水遊記,生動表達了人對自然美的感受,豐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領域,從而確立了山水記作為獨立的文學體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因其藝術上的成就,被人們千古傳誦、推崇備至。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憤;也有作者幽靜心境的描寫,表現在極度苦悶中轉而追求精神的寄托。
至於直接刻畫山水景色,則或峭拔峻潔,或清邃奇麗,以精巧的語言再現自然美。本文即為《永州八記》之壹。
作者先詳細描繪了小石城山的形狀、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贊嘆山石樹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設計、布置的,然後自然轉入關於“造物主之有無”這壹重大哲學命題的議論。
作者用欲擒先縱的筆法,批判了唯心主義的天命論,發泄了自己屈遭貶謫,橫受壓抑的不平。這段議論捭闔起伏,情理畢現。
參加革新集團被貶。柳宗元生平: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代宗大歷八年(773年)出生於京城長安,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於柳州。
壹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歲。因為他是河東人,終於柳州刺史任上,所以號柳河東或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壹。
柳家與薛、裴兩家被並稱為“河東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
入唐後,柳家與李氏皇族關系密切,只高宗壹朝,柳家同時居官尚書省的就達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間,柳家屢受武則天的打擊迫害。
到柳宗元出生時,其家族已衰落,從皇親國戚的特權地位跌入壹般官僚地主階層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縣令壹類小官。
其父柳鎮,官秩壹直很低。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說,柳氏到他這壹代,已經“五、六從以來,無為朝士者”。
安史之亂,使柳家又受到壹次巨大沖擊。戰亂中,柳鎮送母親入王屋山避難,自己攜著壹家匯入逃亡人流,逃到吳地。
在南方,壹度生計艱難,有時竟薪米無著。柳宗元的母親為了供養子女,常常自己挨餓。
柳宗元正出生於“安史之亂”後,他的幼年便是在窮困艱難中度過的。柳宗元九歲時,又壹次大規模的割據戰爭--建中之亂爆發,使柳宗元壹家再壹次飽嘗戰亂之苦。
柳宗元成長於動亂年代,他從少年時代起就對人民遭受的苦難有壹定的了解,對社會現實有壹定的認識,這對他以後的文學成就和思想建樹不無影響。 ①:上帝這個詞,並非是外來的舶來詞,而是中國自古就有的,上帝的意思即大自然、造物主。
古籍中也稱昊天或上帝,這壹名詞最早現於《尚書》。 上帝壹詞其實並不是基督宗教的“上帝”壹詞之中文翻譯,既不是形翻更不是音譯,上帝壹詞乃是原於古老的華夏文明,史書中最早出現上帝壹詞的記載的書籍是《尚書》和《詩經》,昊天上帝(尚書)或皇天上帝(北京故宮供奉的牌匾)是上天、天帝、天父(與“地母”相對)、皇天(與“後土”相對)、老天爺等的正式稱謂。
上帝在中文的本意為泛指主宰天地宇宙的神,自古就在中文中出現。明代利瑪竇將天主教傳至中國,為了便於傳教,便將拉丁文“Deus”翻譯成中文古已有之的“上帝”。
(中國伊斯蘭教也有相似之詞,即真主,意思相當於上帝。)。
2. 《小石城山記閱讀答案(附翻譯)》古詩原文及翻譯作者:小石城山記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壹西出,尋之無所得;其壹少①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②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③。
其上為睥睨梁欐④之形;其旁出堡塢⑤,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⑥有水聲,其響之激越⑦,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 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⑧,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⑨,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⑩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⑾,而列是夷狄⑿,更千百年不得壹售其伎⒀,是固⒁勞而無用,神者儻不宜如是⒂,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
或曰:其氣之靈⒃,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選自唐·柳宗元《柳河東集》第二十九卷《記》)註釋①少:稍、略。②土斷:山勢突然斷落,形成峭壁。
③垠:邊、岸。④睥睨(pì nì):城上短墻,又稱女墻;梁欐(lì),房屋的大梁。
⑤堡塢:像小城堡的石頭。⑥洞然:石子擊水聲。
⑦激越:聲音響亮清脆。⑧美箭:美竹。
⑨疏數(cù)偃仰:疏密起伏。數(cù):密。
偃:仰臥,引申為倒下、臥倒。仰:擡頭。
⑩造物者:指天。古人認為萬物都是天創造的,故稱天為“造物者”。
⑾中州:中原地區。⑿夷狄:指偏遠的永州。
⒀更千百年句:經歷千百年而不能壹獻其優美景致而被人們所賞識、承認。⒁固:真的。
⒂不宜如是:不應這樣做,即徒勞的把小石城山安排在荒僻的永州。⒃氣之靈:地氣的靈秀。
譯文從西山道口壹直往北,翻越黃茅嶺往下走,有兩條路:壹條路向西伸展,沿這條路尋找風景,沒有發現好的景;另壹條稍稍向北又望東,走了不到四十丈的路程,只見地層斷裂,河道分差,有壹大堆積聚的山石形成的山岡橫擋在路端。 積石上面,構成垛墻望樓的形狀;它的旁邊矗立著壹座天然的堡壘,有壹個像門壹樣的洞穴。
往裏看去,壹片漆黑,把壹塊小石頭投進去,發出咚咚的回聲,仿佛激蕩的水聲,那聲音紅亮回旋,過了很久才消逝。環繞攀登,可以登上山頂,能眺望很遠的地方。
山石上沒有土壤,然而卻生長著秀麗的樹木和修美的竹子,使它更加顯得奇特而堅實。 那些樹木和箭竹分布得疏密有致,參差錯落,恰似運用人工的智慧設計布置而成的。
哦!我懷疑造物者是否存在已經很久了。到了這裏,才相信它確實存在了。
可是又奇怪它不把這樣的美景安排在在中原地區,卻將它布置在偏僻的異族之地,因而雖經歷了千百年之久卻沒有向人們不能展示它的美妙景致的機會,這實在是勞而無功的啊。 神靈或許不應該這樣安排吧,要是這樣的話,造物者果真是沒有的啊!有人說:“這是造物者用來安慰那些雖然賢明卻在這兒受屈辱的人的。”
有人說:“這兒山川的靈氣不能孕育偉大的人物卻造就美妙的山水,所以楚地的南部人才稀少而富有奇特的巖石。”對兩種說法,我都不相信。
閱讀訓練1。解釋加點詞語的意義。
(1)其壹少①北而東(2)其響之激越(3)更千百年不得壹售其伎2。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2)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
3。作者借小石城的奇景,抒發了什麽樣的思想感情?參考答案1。
(1)稍微,稍稍 (2)高昂,激越 (3)經歷2。(1)那些樹木和箭竹分布得疏密有致,參差錯落,恰似運用人工的智慧設計布置而成的。
(2)這是造物者用來安慰那些雖然賢明卻在這兒受屈辱的人的。 3。
遭貶後抱負和才能被埋沒而心中憂憤。
3. 文言文小石城山記小石城山記朝代:唐代作者:柳宗元原文: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壹西出,尋之無所得;其壹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
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
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
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壹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
神者儻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譯文 從西山路口壹直向北走,越過黃茅嶺往下走,有兩條路:壹條向西走,沿著它走過去什麽也得不到;另壹條稍微偏向東北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壹條河流截斷了,有積石橫擋在這條路的盡頭。
石山頂部天然生成矮墻和棟梁的形狀,旁邊又凸出壹塊好像堡壘,有壹個像門的洞。從洞往裏探望壹片漆黑,丟壹塊小石子進去,咚地壹下有水響聲,那聲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盤繞著登到山頂,站在上面望得很遠。山上沒有泥土卻長著很好的樹木和竹子,而且更顯得形狀奇特質地堅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參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懷疑造物者的有無已很久了,到了這兒更以為造物者確實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煙輻輳的中原地區去,卻把它擺在這荒僻遙遠的蠻夷之地,即使經過千百年也沒有壹次可以顯示自己奇異景色的機會,這簡直是白耗力氣而毫無用處,神靈的造物者似乎不會這樣做的。那麽造物者果真沒有的吧?有人說:“造物者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用這佳勝景色來安慰那些被貶逐在此地的賢人的。”
也有人說:“這地方山川鐘靈之氣不孕育偉人,而唯獨凝聚成這奇山勝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產奇峰怪石。”這二種說法,我都不信。
註釋〔1〕徑:壹直。〔2〕少:同“稍”,略。
〔3〕土斷:山勢突然斷落,形成峭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37616463壁。〔4〕垠:邊際、界限。
〔5〕睥睨:通“埤堄”,城上如齒狀的矮墻。又稱女墻。
梁儷:房子的正梁。這裏指山石堆積形似城上望樓壹類的建築。
〔6〕堡塢:土堡。〔7〕洞然:投石入深水的聲音。
〔8〕激越:聲音高亢激昂。〔9〕箭:箭竹。
〔10〕疏數偃仰:長得參差錯落,疏密相間,有高有低。疏:稀。
數(cù):密。偃:俯,臥倒。
仰:挺拔。〔11〕造物者:古人指創造萬物的神靈。
〔12〕中州:中原地區。〔12〕夷狄:古時對少數民族的稱呼,這裏指少數民族聚居的荒遠地區。
〔13〕更千百年不得壹售其伎:經歷千百年而不被人欣賞。更,經歷。
伎,技。〔14〕固:實在。
〔15〕不宜如是:不應這樣做,即徒勞的把小石城山安排在荒僻的永州。〔16〕其氣之靈:這裏指天地的靈氣。
(17)楚:今湖南、湖北等地,春秋戰國時屬楚國。〔18〕類智者所設施也:類,好像。
(19)誠:確實是,的確是。(20)逾:越過(21)或:有的人(22)益:特別(23)已:停止(24)愈:更是(25)果:真的(26)窺:註意,留心(27)售:指得到賞識(28)自:從(29)乃:才。
4. 《小石城山記》的全文翻譯譯文: 從西山道口壹直向北,越過黃茅嶺,有兩條路:其中壹條路向西伸延,沿路尋求沒有發現勝景;另壹條稍稍向北又折向東,在不過四十丈之處,地層斷裂,被壹條河水分開,有積聚的山石橫截在路端。
它的上面,構成垛墻望樓的形狀;它的旁邊,聳出壹座天然的城堡,還有像城門似的壹個洞穴,往裏看去壹片濃黑,將小石子投進去,從很深的地方傳出咚咚水聲.那聲音十分響亮,過了很久才消逝。環繞而行可以登上山頂,能眺望很遠的地方。
山石上沒有土壤,然而卻生長著優美的樹木和竹子,格外地顯得奇特而堅實;它們或疏或密,或俯或仰,恰似有才智的人精心布置的。 哦!我懷疑創造萬物的上帝有沒有已經很久了,到了這裏便越發地以為確實是有了。
又奇怪上帝不在中原地區創造這樣的美景,而將它放在偏僻的荒遠之地,經歷了千百年而不能向人們展示它的美妙景致,這實在是勞而無功的啊。神靈或許不應該這樣做吧,那麽難道確實沒有上帝嗎?有人說:“這是上帝用來安慰那些賢德而在這兒受屈辱的人的。”
有人說:“這兒山川的靈氣不能孕育偉大的人物而卻唯獨造就了這些奇妙景致,因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怪石多。”這兩種說法,我是都不相信的。
滿意望采納。
5. 文言文《小石城山記》的翻譯參考譯文: 從西山路口壹直向北走,越過黃茅嶺往下走,有兩條路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32623364:壹條向西,走過去尋找風景卻毫無所得; 另壹條稍為偏北又折向東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壹條河流截斷了,有壹座石山橫擋在這條路的盡頭。 石山頂部天然生成女墻和棟梁的形狀,旁邊又凸出壹塊好象堡壘,有壹個洞象門。從洞往裏探望壹片漆黑, 丟壹塊小石子進去,咚地壹下有水響聲,那聲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盤繞著登到山頂,站在上面望得很遠。 山上沒有泥土卻長著很好的樹木和竹子,而且更顯得形狀奇特質地堅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參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懷疑上帝的有無已很久了,到了這兒更以為上帝確實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煙輻湊的中原地區去, 卻把它擺在這荒僻遙遠的蠻夷之地,即使經過千百年也沒有壹次可以顯示自己奇異景色的機會, 這簡直是白耗力氣而毫無用處,神靈的上帝似乎不會這樣做的。 那麽上帝果真沒有的吧?有人說:“上帝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用這佳勝景色來安慰那些 被貶逐在此地的賢人的。” 也有人說:“這地方山川鐘靈之氣不孕育偉人,而唯獨凝聚成這奇山勝景, 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產奇峰怪石。”這二種說法,我都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