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春節的起源
壹說:“臘祭”源於原始公社,《左傳·Xi公五年》:“其安。”西晉杜預註:“臘月,歲末,祭神之名。”也就是說,耕種壹年後,為了報答神靈的恩賜,舉行慶祝豐收的活動,也就是所謂的“春節”。
二說:“年”意味著水果的豐收和谷物的成熟。在“2008年”慶祝豐收是堯舜時代的習俗。《桓公三年》:“五谷皆熟,故有壹年。”最早的甲骨文,把“年”字寫成“天”,寫在“和”字下面兩筆。整個字形像壹根根很長的小米,用來表示五谷豐登。從這個角度來看,“年”是壹種植物,是禾谷類植物的統稱。
古人把春節叫做元旦。
“春節”這個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含義。在漢代,人們把二十四節氣中春天的第壹個開始稱為“春節”。南北朝時,人們把整個春天稱為“春節”。
周朝時,天帝親自帶領三官九夫人到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到皇宮後,他會獎勵他的大臣們,並對他們表示友好。宋代吳在夢中記載:“立春之日,宰臣之下,當入朝慶賀。”明清時期,春節文化更加繁榮:“士庶互慶”,稱為“拜春”。
在春天開始的這壹天,景和所有政府機關的官員都要穿上盛裝,到離東郊東直門壹裏外的春天地裏去迎接春天。這種“拜春”儀式類似於大年初壹的“拜年”,也叫春節。
在中國古代,農歷新年的第壹天被視為元旦,古籍和詩歌中提到的元旦或元日都是指農歷正月初壹。最著名的“壹歲鞭炮響,春風送溫暖進屠蘇;千家萬戶每天總是以新桃換舊桃。“是宋代王安石寫的《元日》詩。
春節,也被稱為元日、元旦、戊戌、陳元、元朔、年蛋、歲歲、年潮、新鄭、首座、三元或年、新年,是夏季日歷的第壹天。在古代,新年最初被稱為壹年的開始。夏商周的時間不同:夏朝的開始在殷鑒月,即夏歷的壹月(與今天相同);商朝初,醜月在建,即夏歷十二月;周朝的開始是在子建國的月份,也就是夏歷的十壹月。到漢武帝時,頒布了陽歷,明確規定夏歷正月初壹為壹年的開始,從此壹直沿用到1911年前。
現代春節的起源
辛亥革命勝利後,為了“適應農時”“便於統計”,南京臨時政府規定民間使用夏歷,機關、廠礦、學校、團體實行公歷,以公歷1月1日為元旦。然而,大多數人把公歷1月1日稱為“公歷年”,仍然把農歷正月初壹稱為“元旦”。
1912之後,中國人開始慶祝公歷和夏歷。作為夏歷新年的春節,因為承載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民俗文化而備受關註。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采用公歷紀元,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因為第壹個農歷月的第壹天通常是在立春前後,所以第壹個農歷月的第壹天被定為春節。
春節只是壹年四季厚厚的日歷中薄薄的壹頁,但在每壹個中國人眼裏,卻是壹種讓人念念不忘的感情。家庭成員聚在壹起慶祝新年的開始,並期待壹個繁榮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