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是中國的特產,是中國科舉制度中最浮誇的名詞之壹。中國科舉的出現是時代的驕傲,科舉意在選拔人才。它起源於漢代,創立於隋,確立於唐,完成於宋,興盛於明清,廢止於清末,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從隋大業元年(605年)到光緒三十壹年(1.905年)正式廢除,歷時1.300年。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舉考試到清朝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壹次科考,在1282年期間,* *共評選出654名文狀元,65438名武狀元(有姓名記載)。狀元在中國歷史上對政界、文壇影響深遠,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壹個奇特現象。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第壹位學者。朝廷任命吏部尚書沈世寧主持朝貢,帶了四個進士。第壹名是孫,是武城(今河北南宮)人。隋末,考中進士。入唐後,在萬年郡任法曹,是個小官。1300的科舉制度前後,歷代選拔了百萬舉人,十余萬進士。今天有名姓的狀元有599人,其中唐代141,五代十國16,宋代18,遼代54人,晉代31,元代32人,明代89人。科舉史上唯壹的女狀元是太平天國三年(公元1853年)的傅山香。雖然在當時不是唯壹的為官之道,但也是選拔人才的主要渠道,讓天下壹大批窮人喜出望外,進軍京都。它打破了權貴集團對政治權力的壟斷,極大地改變了官場的知識結構,是壹個巨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