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建安五年(200年),廣陵太守陳登對邗溝古道進行改浚。他興修水利,發展農 業經濟,使射陽很快繁榮興旺起來。從吳王夫差開邗溝(前486年)到南朝劉宋末年( 479年)射陽縣廢,在這長 達壹千年的時間裏,射陽壹直為邗溝古道上的交通樞紐、項伯的封國、廣陵郡的治所、百姓 的墾殖地。從地理位置上看,緊鄰射陽古城的東北部為煙波浩渺的射陽湖,惟有西南壹片相 對高亢的田地為世代射陽人的安息之地。
《萬歷寶應誌略》記載:“射陽墩在射陽湖之西,墩以數千 計,若懸盂覆釜,大小夾持 間,有徑如列埏隧”。明代進 士、九江知府朱曰藩在描寫 射陽墩的壯觀時,曾有“沙墩 排萬馬,煙海失群鳧”的詩 句。後人根據土墩的形狀、用 途、歷史傳說分別冠以形象 而有趣的名字,如狗牙墩、烏 龜墩、虎墩、金牛墩、鴨蛋墩、 旗桿墩、夏家墩、戴墩、八角墩等等。傳說漢代臧洪、陳容 為抵禦敵寇侵襲,在此操練兵馬,修築土墩,便有前走馬墩、後走馬墩和飲馬池、馬槽等墩 名和地名。金牛墩是因此墩形狀像壹頭臥息的牛,傳說墩內有金銀財寶故叫金牛墩。目前保 存最好的三個標 誌墩之壹的竹墩,因墩上長滿茂密的翠竹而得名。
射陽古今究竟有多少土墩?明代吳敏道詩雲:“三千射陽墩,錯落射陽路。”民諺亦雲:“ 射 陽三千六百墩,不知誰是楚王墳。”清代以來壹直稱為“九裏壹千墩”。1960年調查統計尚 有大小墩阜八百余座,1998年經過考古調查土墩僅剩七十余座。
如此眾多且規模較大的土墩是怎樣形成的?通過歷次的考古調查以及部分墓葬的發掘, 發現每壹個墓墩中都隱藏著漢代的墓穴,有的土墩中有數穴乃至數十穴。因射陽地區地下水 位較高,這裏墓葬都為淺穴起封或平地起封,多為木槨墓和磚室墓。這些墓都建於平地上, 然後擔土覆墳墩。起初只是壹個個排列有序、相對獨立的家庭或家族為主的聚棺叢葬地,隨 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形成具有壹定規模的墳場。天長日久,這些墳墩坍了又堆,堆了又坍, 加上後代不斷有人雜埋於內,便逐漸形成了壹個個土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