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區姓的歷史

關於區姓的歷史

壹、區字姓的由來和歷史

區姓淵源有兩個,壹是出自歐冶氏,與區氏同出於壹個源流,以祖先名字為氏;二是出自姒姓,與歐陽姓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為氏。

區姓人口主要分布在廣東新會、福建莆田等地,歷史名人主要有東漢孝子歐寶、漢朝富商歐安、明代學者歐道江、明代工部郎中歐大任等。姓源出有二:源流壹春秋的時候有匠人叫歐冶子,因為他居住在歐余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歐冶為姓。

歐冶子後來移居到福建的閩侯縣冶山,為越王鑄造過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等五種利劍。名噪壹時。

後來又於徒弟為楚王鑄造了龍淵、太阿、工布三把利劍。歐冶子的後代以祖先的名字做為姓氏,形成了歐姓。

有的去掉欠字為區姓。歐與區音同。

源流二夏朝帝王少康的兒子無余,被封於會稽,建立了越國,為諸侯國。到春秋的時候被吳國給滅掉了。

十九年後,鉤踐又復國。到鉤踐六世孫無疆為越王的時候。

被楚國所滅,無疆的次子蹄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部,以山南為陽,所以稱為歐陽亭侯,無疆的支庶子孫,於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歐侯三個姓氏。後來雖然也有歐陽、歐侯省姓為歐,但是起源仍為這壹支。

至漢朝時,由歐安又分出壹支區氏(見下《三、歷史名人·歐安》),稱區姓。得姓始祖無疆。

歐氏是春秋時代著名的越王勾踐的後裔。歐氏與歐陽氏同出壹源,都是越王無疆的子孫,而越王無疆,則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

歐氏的得姓,大約有2000年的歷史。根據《路氏》上的記載說,越王無疆的次子,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邊,後代中有歐氏,歐陽氏。

根據《唐書·宰相世系表》的記載,歐姓出自姒姓,夏帝少康的庶子,受封於會稽,傳至越王無疆時,為楚國所滅,無疆的兒子蹄,改封烏程歐余山南方,為歐陽亭侯,子孫就以歐為氏。而《姓氏考略》上也有記載。

望族居於平陽郡,就是現在的山西省臨汾縣西南部。由此可見,歐氏和歐陽氏同出壹源,都是越王無疆的子孫,而越王無疆,根據考證,則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

換言之,歐氏和歐陽的得姓歷史,大致2000年。故歐姓後人尊無疆為歐姓的得姓始祖。

二、區姓的來源

壹、姓氏源流 歐 區(ōu 歐 區)姓源出有二: 1、出自歐冶氏,與區氏同出於壹個源流,以祖先名字為氏。

春秋的時候有匠人叫歐冶子,因為他居住在歐余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歐冶為姓。歐冶子後來移居到福建的閩侯縣冶山,為越王鑄造過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等五種利劍。

名噪壹時。後來又於徒弟為楚王鑄造了龍淵、太阿、工布三把利劍。

歐冶子的後代以祖先的名字做為姓氏,形成了歐姓。有的去掉欠字為區姓。

歐與區音同。 2、出自姒姓,與歐陽姓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為氏。

夏朝帝王少康的兒子無余,被封於會稽,建立了越國,為諸侯國。到春秋的時候被吳國給滅掉了。

十九年後,鉤踐又復國。到鉤踐六世孫無疆為越王的時候。

被楚國所滅,無疆的次子蹄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部,以山南為陽,所以稱為歐陽亭侯,無疆的支庶子孫,於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歐侯三個姓氏。後來雖然也有歐陽、歐侯省姓為歐,但是起源仍為這壹支。

至漢朝時,由歐安又分出壹支區氏(見下《三、歷史名人·歐安》),稱區姓。 得姓始祖:無疆。

歐氏是春秋時代著名的越王勾踐的後裔。歐氏與歐陽氏同出壹源,都是越王無疆的子孫,而越王無疆,則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

歐氏的得姓,大約有2000年的歷史。根據《路氏》上的記載說,越王無疆的次子,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邊,後代中有歐氏,歐陽氏。

根據《唐書·宰相世系表》的記載,歐姓出自姒姓,夏帝少康的庶子,受封於會稽,傳至越王無疆時,為楚國所滅,無疆的兒子蹄,改封烏程歐余山南方,為歐陽亭侯,子孫就以歐為氏。而《姓氏考略》上也有記載。

望族居於平陽郡,就是現在的山西省臨汾縣西南部。由此可見,歐氏和歐陽氏同出壹源,都是越王無疆的子孫,而越王無疆,根據考證,則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

換言之,歐氏和歐陽的得姓歷史,大致2000年。故歐姓後人尊無疆為歐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在華族的千千萬萬個姓氏當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壹個祖宗,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裏,由於逃亡、遷徙、避難以及其它原因,同壹個祖宗的後人分別擁有不同的姓氏。關於歐氏的傳自越王勾踐,歷來有關的姓氏古籍都已有過考證,《路史》所記載的:“越王無疆次子,封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以及《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詳載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於會稽,至越王無疆,為楚所滅,無疆子蹄,更封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和《姓氏考略》上所說的:“越王無疆之次子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望出平陽。”

由此可見,歐氏和歐陽氏都是越王無疆的第二房子孫,而越王無疆,根據考證,則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換言之,歐氏和歐陽氏的得姓歷史,算起來至少也已經在2400年以上,真是名符其實的源遠流長。

這個家族的子孫尤其值得自傲的是,他們的家世源流,不但可以源源本本地推溯到春秋時代的越王勾踐。而且,更可以遙遠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聖君夏禹;因為,先秦時期位於浙江的越國,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孫,那位曾經中興夏室的少康之子所傳。

換句話說,不論是歐氏,抑是歐陽氏,都擁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家世源流。作為壹個歐姓人還有什麽比這份榮譽更值得自豪的!區、歐、歐陽三姓同宗。

區、歐、歐陽都是春秋時代那位“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的後人。在區、歐、歐陽三姓當中,歐氏和歐陽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現這兩個姓氏,區氏是在漢朝才出現的,因此,區氏族人謙稱是小區,稱“歐”氏為大歐。

據《區渭泉祖家譜》又說,廣東新會區氏的始祖竹溪公於宋度宗鹹淳年間(1265-1274年)從粵北南雄珠磯巷遷徙到廣東新會。在這之前他們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

其實,不論是區氏、歐氏或歐陽氏,他們的祖先都是從中原,經過莆田,南下福建、廣東各地。 不論在中國或海外華人當中,區、歐、歐陽三姓都是少數族群,相比之下,這三個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麽眾多。

三、歷史名人 歐 寶:東漢時期著名的孝子。平都人,而且性格開朗,為人豪爽。

歐 安:漢朝富商,樂善好施,深得人們尊敬,漢景帝很賞識他的為人。有壹天,漢景帝對他說:“卿才德兼備,何欠之有,應去欠為區。”

在封建時代,皇帝賜姓給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壹種榮譽,表示皇帝關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這壹來,歐安便改姓為“區”,成為區安。

從此,他的子孫便成為“區”氏族人了。《區渭泉祖家譜》提到區、歐、歐陽同壹衍派,壹概不通婚。

歐道江:長樂人,明代學者,博學多才,四方師事,從遊者數千人。 歐冶子:春秋的時候匠人,因為他居住在歐余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歐冶為姓。

歐冶子後來移居到福建的閩侯縣冶山,為越王鑄造過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等五種利劍。名噪壹時。

後來又於徒弟為楚王鑄造了龍淵、太阿、工布三把利劍。 歐普祥:元代起義軍將領。

歐大任:明代南京工部郎中,廣東順德人,嘉靖時期國子博士。學者王士貞稱其為“廣東五才子”之壹。

四、郡望堂號。

三、區字姓的由來和歷史

區姓淵源有兩個,壹是出自歐冶氏,與區氏同出於壹個源流,以祖先名字為氏;二是出自姒姓,與歐陽姓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為氏。

區姓人口主要分布在廣東新會、福建莆田等地,歷史名人主要有東漢孝子歐寶、漢朝富商歐安、明代學者歐道江、明代工部郎中歐大任等。姓源出有二:源流壹春秋的時候有匠人叫歐冶子,因為他居住在歐余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歐冶為姓。

歐冶子後來移居到福建的閩侯縣冶山,為越王鑄造過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等五種利劍。名噪壹時。

後來又於徒弟為楚王鑄造了龍淵、太阿、工布三把利劍。歐冶子的後代以祖先的名字做為姓氏,形成了歐姓。

有的去掉欠字為區姓。歐與區音同。

源流二夏朝帝王少康的兒子無余,被封於會稽,建立了越國,為諸侯國。到春秋的時候被吳國給滅掉了。

十九年後,鉤踐又復國。到鉤踐六世孫無疆為越王的時候。

被楚國所滅,無疆的次子蹄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部,以山南為陽,所以稱為歐陽亭侯,無疆的支庶子孫,於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歐侯三個姓氏。後來雖然也有歐陽、歐侯省姓為歐,但是起源仍為這壹支。

至漢朝時,由歐安又分出壹支區氏(見下《三、歷史名人·歐安》),稱區姓。得姓始祖無疆。

歐氏是春秋時代著名的越王勾踐的後裔。歐氏與歐陽氏同出壹源,都是越王無疆的子孫,而越王無疆,則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

歐氏的得姓,大約有2000年的歷史。根據《路氏》上的記載說,越王無疆的次子,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邊,後代中有歐氏,歐陽氏。

根據《唐書·宰相世系表》的記載,歐姓出自姒姓,夏帝少康的庶子,受封於會稽,傳至越王無疆時,為楚國所滅,無疆的兒子蹄,改封烏程歐余山南方,為歐陽亭侯,子孫就以歐為氏。而《姓氏考略》上也有記載。

望族居於平陽郡,就是現在的山西省臨汾縣西南部。由此可見,歐氏和歐陽氏同出壹源,都是越王無疆的子孫,而越王無疆,根據考證,則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

換言之,歐氏和歐陽的得姓歷史,大致2000年。故歐姓後人尊無疆為歐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在漢族的千千萬萬個姓氏當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壹個祖宗,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裏,由於逃亡、遷徙、避難以及其它原因,同壹個祖宗的後人分別擁有不同的姓氏。關於歐氏的傳自越王勾踐,歷來有關的姓氏古籍都已有過考證,《路史》所記載的:“越王無疆次子,封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以及《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詳載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於會稽,至越王無疆,為楚所滅,無疆子蹄,更封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和《姓氏考略》上所說的:“越王無疆之次子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望出平陽。”

由此可見,歐氏和歐陽氏都是越王無疆的第二房子孫,而越王無疆,根據考證,則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換言之,歐氏和歐陽氏的得姓歷史,算起來至少也已經在2400年以上,真是名副其實的源遠流長。

這個家族的子孫尤其值得自傲的是,他們的家世源流,不但可以源源本本地推溯到春秋時代的越王勾踐。而且,更可以遙遠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聖君夏禹;因為,先秦時期位於浙江的越國,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孫,那位曾經中興夏室的少康之子所傳。

換句話說,不論是歐氏,抑是歐陽氏,都擁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家世源流。作為壹個歐姓人還有什麽比這份榮譽更值得自豪的!區、歐、歐陽三姓同宗。

區、歐、歐陽都是春秋時代那位“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的後人。在區、歐、歐陽三姓當中,歐氏和歐陽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現這兩個姓氏,區氏是在漢朝才出現的,因此,區氏族人謙稱是小區,稱“歐”氏為大歐。

據《區渭泉祖家譜》又說,廣東新會區氏的始祖竹溪公於宋度宗鹹淳年間(1265-1274年)從粵北南雄珠磯巷遷徙到廣東新會。在這之前他們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

其實,不論是區氏、歐氏或歐陽氏,他們的祖先都是從中原,經過莆田,南下福建、廣東各地。 不論在中國或海外華人當中,區、歐、歐陽三姓都是人口數少的姓氏,相比之下,這三個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麽眾多。

歷史名人區寶區寶:東漢時期著名的孝子。平都人,而且性格開朗,為人豪爽。

區安區安:漢朝富商,樂善好施,深得人們尊敬,漢景帝很賞識他的為人。有壹天,漢景帝對他說:“卿才德兼備,何欠之有,應去欠為區。”

在封建時代,皇帝賜姓給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壹種榮譽,表示皇帝關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這壹來,歐安便改姓為“區”,成為區安。

從此,他的子孫便成為“區”氏族人了。《區渭泉祖家譜》提到區、歐、歐陽同壹衍派,壹概不通婚。

區道江區道江:長樂人,明代學者,博學多才,四方師事,從遊者數千人。區適子區適子(1234―1324),廣東佛山市順德區陳村鎮登州村人。

傳說是《三字經》的作者。區適子出生於廣東順德書香之家,其祖父輩多是順德早期的進士。

區適子少年時代聰明穎悟,有“神童”之稱。長大後,沈穩厚重,精通經史,工文善詞,著有《綺業集》等,以博學。

四、區姓的來源祖先是誰

區姓是中國的壹個姓氏,音同“歐”。人口以廣東為多,主要分布在嶺南地區及海外。區姓是古南越族區域特有的姓氏,亦有指與歐陽姓、歐姓同出於壹個源頭,是越王勾踐後裔的壹支。

名人

區星 區適子:《三字經》作者 區家駒 (千裏駒): 粵劇表演藝術家 區丁平 區瑞強:香港歌手 區楚良:足球守門員 區雪兒 區文詩:前Cookies成員、香港廣播節目主持人 區錦新:澳門立法會議員 區丁玉:香港唱片監制 區宗傑:澳門政界人士 區俊濤:香港歌手

希望對妳有幫助

五、區字姓的由來

區姓淵源有兩個,壹是出自歐冶氏,與區氏同出於壹個源流,以祖先名字為氏;二是出自姒姓,與歐陽姓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為氏。

春秋的時候有匠人叫歐冶子,因為他居住在歐余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歐冶為姓。歐冶子後來移居到福建的閩侯縣冶山,為越王鑄造過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等五種利劍。名噪壹時。後來又於徒弟為楚王鑄造了龍淵、太阿、工布三把利劍。歐冶子的後代以祖先的名字做為姓氏,形成了歐姓。有的去掉欠字為區姓。歐與區音同。

夏朝帝王少康的兒子無余,被封於會稽,建立了越國,為諸侯國。到春秋的時候被吳國給滅掉了。十九年後,鉤踐又復國。到鉤踐六世孫無疆為越王的時候。被楚國所滅,無疆的次子蹄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部,以山南為陽,所以稱為歐陽亭侯,無疆的支庶子孫,於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歐侯三個姓氏。後來雖然也有歐陽、歐侯省姓為歐,但是起源仍為這壹支。至漢朝時,由歐安又分出壹支區氏(見下《三、歷史名人·歐安》),稱區姓。

六、縣姓氏的歷史

壹、姓氏起源於氏來源有三: 1、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後代,以國為氏。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武王克商後,大舉分封諸侯,其第二個兒子邘叔被封在邘國,即今河南省沁陽縣北部西萬鎮邘邰村,後來,邘叔的子孫就以國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則去邑旁姓於,是為河南於氏,史稱於姓正宗。 2、據《路史》所載,東海(大致相當今山東東南及江蘇蘇北以東地帶)有於公裔孫,本為漢人,隨拓拔珪遷徙至代北(大致相當今山西代縣、繁峙、五臺、原平壹帶),為萬忸於氏(鮮卑復姓),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進行漢化改革時,恢復為於姓。

3、為唐淳於氏避諱改姓。據《古今姓氏書辯證》等所載,淳於公子孫,以國名為氏。

唐貞觀年間所定皇族七姓,有淳於氏。至唐憲宗李純時,為避諱(“純”“淳”同音),復姓淳於氏改為於氏。

到了宋代,又有部分於姓恢復淳於姓。 二、遷徙分布 追溯起來,於姓的源流只有壹個,既黃帝後裔。

作為於姓的發祥地,最早是在今河南省沁陽縣北部壹帶,而且發源於此地的於姓,後來成了於姓家族主要的組成部分。大致上,歷代於姓主要是我國北方中原地區繁衍得最為昌盛。

魏晉南北朝時,於姓才得以大舉南遷。至隋唐時,於姓在北方相繼形成了幾處大的望族,後經過漫長歲月不斷的繁衍遷徙,終成為我國的大姓之壹。

據統計,歷代於姓是以今河南、山東、河北、黑龍江、山西、陜西、內蒙古、江蘇、安徽、新疆等十壹個地區。可見歷史上於姓也是我國壹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

七、請教誰知道邊姓國姓的歷史,在哪個省市較多

邊姓氏的來源 邊姓主要來源有兩支,壹支出於商代。

商代有諸侯邊國,其後有子孫以國名為氏,東周時襄王的大夫邊伯即其後人。這壹支邊姓奉邊伯為始祖。

另壹支出自子姓。西周初年,微子啟被封於宋(今河南商丘),至春秋後期宋平公在位時,其子公子禦戎字子邊,為朝中大臣。

平公死後元公繼位,華氏家族把持朝政。子邊欲除代氏反為其所殺。

後宋國得到齊、晉等國幫助,平定了華氏家族叛亂。後來,子邊的壹個孫子任宋國的大司徒,執掌宋國朝政。

為紀念祖父的忠義,其遂以祖父的子為姓,奉子邊為邊姓的始祖。 播遷繁衍:歷史上,邊姓曾在陳留(今河南開封陳留鎮)、隴西(今屬甘肅)、金城(今屬甘肅蘭州)等地形成郡望。

當今,邊姓主要分布於江西等地。 歷史名人東漢有文學家、尚書令邊韶,清代有河南布政使邊浴禮等。

八、歷史上姓“區”的名人有哪些

1、區大相

區大相(1549—1616),字用孺,號海目,廣東佛山市高明區阮埇村人。為文有奇氣,援筆數千言。萬歷癸酉(1589年)與兄大樞舉於鄉,己醜(1589年)與弟區大倫中進士。

官翰林檢討,同修國史,經筵展書,歷贊善中允,掌制誥,居詞恒十五年。萬歷乙巳年(1605),區大相調任南太仆丞。在任3年,稱病回鄉。居鄉8年。1616年病逝。

著有《太史詩集》、《詩集》、《圖南集》、《濠上集》和《制誥館課雜文》等。工於詩,詩律板嚴,鑄必煉,為明代嶺南詩家之最。現佛山市高明區荷城街道阮埇村有故居遺址留存。

2、區大倫

區大倫(?—1628),1628代學者。字孝先,廣東省佛山市高明鎮阮埇村人。少年時即富有正文感。中舉人後與胞兄區大相到設在南京的太學學習。

時海瑞掌太學,名聲很大,大倫同他交情甚厚。萬歷己醜年(1589)中進士,出任山東東明縣知縣。他愛民如子,勸導農民勤耕作,講禮讓。

對有因荒年而被迫賣了子女的,都替他們贖回來,又將稅契的余款買耕牛數百頭,給缺牛者使用。後調任禦史。

因上疏(奏章)勸諫神宗皇帝應親自主持郊祭典禮,引致神宗不高興,被革職還鄉。現佛山市高明區荷城街道阮埇村有故居遺址留存。

3、區丁平

區丁平,1945年生於廣東。中國香港影視導演、美術師。1995年與毛舜筠(毛毛)結婚。與毛舜筠迄今***有三次婚姻:21歲嫁與法裔華僑商人文舒揚,但這段婚姻只維持三年。

返無線拍戲後,88年和名編導蔣家駿步入教堂,可惜因性格不合而最終分開;1995年毛毛與著名美術指導(亦是名導演)區丁平閃電結婚,迄今感情和睦並育有兩個女兒。

1972 年中學畢業後從事服裝設計。後赴英國倫敦電影學院學習電影。1979年進入電影界,為80年代香港新電影作家。

1986年憑《女人心》的美術設計提名為第五屆香港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獎,2003年憑《天下無雙》的美術設計提名為第二十二屆香港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獎。

4、區瑞強

區瑞強,1955年7月31日生,香港歌手、音樂人,香港浸會大學畢業生,香港電臺DJ。80年代成名,以其獨特的田園氣息在香港樂壇中獨樹壹格。

《陌上歸人》、《漁火閃閃》是其代表作。由於他擅長彈吉他唱民歌,也可說是推動民歌潮流的重要功臣,因此素有“民歌王子”的稱號。

5、區楚良

區(ōu)楚良,生於1968年,廣東羅定人。中國足球傳奇門將,曾先後效力於廣東宏遠,上海申花,雲南紅塔和重慶力帆隊。

擔任主力門將,並多次代表國家隊參賽。現任中國男足國家隊助理教練。2017年10月6日起擔任河南建業足球俱樂部副總經理兼技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