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及先秦時期,貴族既有姓,也有姓,兩者並存。規則是男的名字前用姓,女的名字後用姓。姓氏不能出現在男性的名字中,只能出現在女性的名字中。比如齊國很多公主都叫“齊姜”。所有獲得趙氏的趙、秦君主的真名都應該是“趙”,秦始皇的真名是,而不是嬴政。
“嬴政”這個名字既不符合當時男性的命名規則,也不是正常的女性名字,不倫不類!其實漢代以後就有了,是後人發明的。原因是當時古代的姓氏制度已經消亡,大多數人對先秦的姓氏文化並不了解。人們把古姓機械地當作現代的姓(也就是古姓),直接套用在名字前面,從而創造出“姬發”、“姜尚”、“孔當”等壹堆不倫不類的名字。只有漢代的歷史學家最熟悉古代姓氏文化,因為他們生活的時間非常接近戰國和先秦時期。因此,他們都稱秦始皇為趙征,不會犯“嬴政”的謬論。至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史書,從來沒有稱秦王為“趙”,因為歷史學家無法直接稱呼同時期的君主。秦國的史書只能稱為“王”、“陛下”、“皇帝”,而同時期的其他國家的史書則稱其為“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