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在應對黃河水患的時候,明朝百姓是怎麽產生河神信仰的?

在應對黃河水患的時候,明朝百姓是怎麽產生河神信仰的?

引言

黃河,華夏文明的發源地,養育了無數中華兒女,被稱為“母親河”,但是黃河流域自古以來卻是多災多難。出於生存的需求,古人們對黃河流域進行了壹系列的開發,頻繁地對黃河進行改道,使黃河流域生態遭到了毀滅性打擊。

明朝時期,黃河改道更是頻繁,以至於黃河流域深受其害,無數百姓因此喪生。在這種社會現實下,受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黃河流域的災民“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只得將信仰寄托於黃河河神的救助下,由此推動了河神信仰在明代的發展與演變。

這種看似虛無縹緲的河神信仰,卻是當時黃河流域百姓唯壹可以賴以生存的內心保障。明朝時期,黃河河神信仰從自然神崇拜向地方民間信仰演變,又進壹步發展成為具有治河英雄崇拜的官方信仰。

壹、河流混亂、多支並流、改道頻繁——明朝的黃河災害

黃河流域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文明發源地,黃河流域由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氣候、歷史遺留等因素,成為了我國水患頻發之地。黃河水災也已成為對於歷朝歷代統治者來說極為頭疼的問題。

“地上懸河”

明初時期,黃河延續了元末時期河流混亂、多支並流、改道頻繁的局面。明初黃河壹般向南經淮河流入黃海,其中較大的入淮河道有渦水、潁水、賈魯故道,此外還有壹些較小的支流。當黃河北流時,多沖入山東運河,各支流要麽是決堤,要麽是淤塞。黃河河道來回變化,河道數次變遷,河患時常爆發,其中最嚴重的就是位於黃河下遊的河南省。

以開封府為例,自宋朝起就壹直面臨著黃河水患的幹擾,因河床的不斷擡高,黃河河堤不斷加築,形成了“地上懸河”的獨特景象。

據史料記載,永樂元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為供給北京宮廷、百官俸祿以及軍餉,決定重開會通河。永樂九年,工部尚書宋禮奉命負責施工,此時,保證運河的暢通成為了明朝的頭等大事。

宋禮在考察了實際情況後,運用科學的手段,在保障黃河水情安全的情況下,打通了會通河沿線。但是,治理黃河水患真的那麽簡單嗎?

明成祖朱棣

據史料記載,在歷史上的2500余年間,黃河下遊***決堤1590多次。其中光是明朝時期,黃河決口就有301次,漫溢138次,嚴重影響了黃河下遊百姓的生活。

觸目驚心的數字讓我們不禁發問,明代黃河災害如此嚴重的原因到底是什麽?

二、天然地理環境的劣勢和過度的人為開墾是導致黃河水患頻發的主要原因自然因素

黃河流域具有水土流失大、含沙量大、不穩定性高、氣候惡劣等四個天然劣勢。每逢夏季暴雨高發期,黃河中下遊地區都會因暴雨的沖刷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從而形成了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其次是含沙量巨大,古籍中常以“河水壹石,其泥六鬥”形容黃河水,可見其含泥沙量之大。再加上河道頻繁變遷、氣候多變等多種自然因素,***同造就了明代黃河水患多發的結果。

人為因素

人為因素主要包括區域人口增長、過度屯墾、毀林伐樹、草原旱化等方面。人口的大量增加導致生存需求的擴大,於是人們開始在黃河沿岸無節制地毀林伐樹、破壞植被。過度的屯墾黃河沿岸的土地,導致土地貧瘠,水分流失。

黃土高原

另壹方面,由於過度放牧,黃土高坡上原來的森林、草原也遭到不可逆的損傷,最終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黃土高原。

綜上所述,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和人類無節制的開發是導致明代黃河水災頻發的兩大原因,其中人為因素甚至還要占更大的比重。

明代黃河災害以波及範圍廣、持續時間長、爆發地域集中及破壞性強著稱,而這些往往是壓死百姓的最後壹根稻草。加之朝廷對於黃河水患的無能為力,自古有之的民間黃河河神信仰自然成為了黃河流域最重要的信仰之壹。

三、黃河河神的由來與演變

黃河,古代典籍中均稱之為“河”,視為百水之首,歷來受到人們尊崇。但由於歷史上黃河流域水患頻發,淹沒農田,毀壞道路,奪人性命,出於對水患的恐懼與無奈,黃河流域的百姓只得求助於河神,請他大發慈悲平息水患,這就是黃河河神信仰的由來。

“河伯”馮夷

古代民間河神信仰發展演變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秦漢時期、唐宋時期、明朝時期,於明代演變發展達到頂峰

數千年來,人們對於黃河河神的信仰從原始的自然崇拜逐漸向英雄崇拜轉變:從最初單純的自然崇拜與祭祀,到後來民間文化融合神話傳說衍生出河伯馮夷的形象,再到明代將盡心盡力治理黃河的官員或平民冠以“河神”之名。

民間信仰作為壹種獨特的社會文化及社會行為方式,自身發展壹直相對緩慢,又會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制約。明朝黃河河神信仰得以發展的社會基礎除了明代黃河災害頻發,還有當時經濟、政治、文化的***同作用。人們在認識水平和治黃能力不足以控制黃河災害時,只能選擇將信仰寄托於外在的自然力。

從遠古時期的祭祀黃河,再到秦漢時期的河伯神話形象,都是在自身能力不足時的無奈選擇。面對這樣的時代背景,民間具有治河河神特點的神靈信仰應運而生。當然,國家的默許政策、商品經濟的繁榮、社會矛盾的日益突出、民間流傳文化對黃河河神信仰的產生都起到了壹定的推動作用。

四、政治上默許、商品經濟繁榮發展、民間文化傳承,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同作用下,河神信仰應運而生政治上:由限制到默許

信仰文化歷來多是從屬於國家政治,雖然國家政治無法決定信仰文化的興衰,但可以在政策和態度上,極大地影響其存在時間和發展趨勢。

明初,由於國家政權的初立,對於民間信仰發展較為限制,後期也是由於政治需求和黃河災害的頻發,政府需要找到壹條穩固國家政權的有效途徑。

古代百姓在廟宇中祭祀河神

深深紮根於地方社會的民間信仰彰顯出地方勢力的龐大,而統治者也需要這種民間信仰來控制地方勢力,所以國家政策開始悄然變化。政府的態度從最初的嚴格限制到後來的“睜壹只眼閉壹只眼”,有時甚至還會將治河能臣或百姓封以神號。這種政策上的放寬,無疑加速了河神信仰的發展。

經濟上:商品經濟的繁榮

明代中後期,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為國家創造了大量的財富,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提高,這就為祭祀河神,提供了經濟基礎的保障。商人在祭祀河神時大量捐款,壹方面是對於河神信仰的崇敬,另壹方面也是為自己積累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