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生態水文分區的概念

生態水文分區的概念

生態分區是根據自然地理條件、區域生態經濟關系及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結構功能的類似性和差異性,把整個區域劃分為不同類型的生態區域。現有的區劃方法有經驗法、指標法、類型法、疊置法、聚類分析法等,根據分區的原則與指標,運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生態分區,並畫出生態分區圖。

由於地殼表部按其中所賦存的地下水的差異性而劃分出若幹個塊段,故可根據不同區段的特征進行水文地質分區。進行水文地質分區時,要研究影響地下水形成和分布的各個主要因素,它包括:地質結構,巖石性質,含水層和隔水層的產狀、分布及其在地表的出露情況,地形地貌(水文網密度、河流切割深度等)、氣象和水文因素等。進行專門性的水文地質分區時(如供水水文地質分區、土壤改良水文地質分區等),還應重點考慮與其相關的某些因素。

綜合自然區劃是區域自然地理學研究進行到壹定階段的產物,是在比較全面地認識地域分異規律和具有比較適當的方法論基礎上進行的。它需要對研究區域各級自然綜合體作全面的認識,即不僅要認識各自然組成成分的空間分布特征,還要深入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不僅要掌握區域的地理現狀,還要了解區域自然歷史過程。因此,綜合自然區劃總是代表著壹定時期區域自然地理研究的綜合成果,是反映對自然地理環境認識程度和衡量自然地理研究水平的重要標誌之壹。壹個正確反映客觀存在的區劃方案,不僅深化了自然地理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而且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宏觀研究提供了地域自然結構的基礎資料。綜合自然區劃的主要方法是部門區劃疊置法、古地理法、地理相關分析法、主導標誌法、順序劃分法、合並法。部門區劃疊置法即是重疊各部門區劃(氣候、地貌、土壤、植被區劃等)圖,以相重合的網絡界限或它們之間的平均位置作為區域界限。古地理法是通過實地古地理和歷史自然地理遺跡的考察,並借鑒有關古籍文獻及地質歷史研究資料,深入探討區域分異產生的原因與過程,並根據自然區域逐級分異產生的歷史過程和相對壹致性,劃分出不同性質和不同等級的區域單位。地理相關分析法是運用各種專門地圖、文獻資料以及統計資料對各種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作相關分析後進行區劃。主導標誌法是通過綜合分析選取某種反映地域分異主導因素的自然標誌或指標,作為劃分定區界的依據,並且同壹級區域單位基本按同壹標誌劃分。順序劃分法是壹種自上而下的區劃法。合並法則是壹種自下而上的區劃法。

水資源分區指的是在水文分區的基礎上,考慮水資源的特點確定的分區。水資源分區的原則和標準是:流域與行政區域有機結合,保持行政區域與流域分區的統分性、組合性與完整性,適應水資源評價、規劃、開發利用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全省以大江河流域水系為基礎,考慮行政區分布、地形地貌、國民經濟發展、流域面積大小等因素進行水資源分區。采用全國統壹的三級水資源分區,三級以下分區由流域委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劃分。在高級分區中以水資源中地表水的區域形成(流域、水系)為主;在低級分區中,考慮了水資源供需系統及行政區域,保持行政區域和流域分區的統分性、組合性與完整性。

生態水文分區是壹個較新的理念,它與生態分區、水文分區、綜合自然分區與水資源分區等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楊愛民、唐克旺、王浩等(2008)在《中國生態水文分區》壹文中指出生態水文分區亦稱生態水文區劃,指在對流域生態水文系統客觀認識和充分研究的基礎上,應用水文學、水資源學、生態學和生態水文學等相關原理和方法,采用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等技術手段來揭示流域自然生態水文系統的相似性和差異性規律以及人類活動對流域生態水文系統幹擾的規律,進行整合和分區,劃分生態水文的區域單元,並在圖上準確地反映出來。

要科學地評估南水北調中線壹期工程對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的影響,必須對其工程沿線河南受水區域有所了解。南水北調中線壹期工程所跨越的流域和省(市)較多,這些地區具有不同的地理地帶,且地形復雜、氣候多樣,生態、經濟和社會情況存在很大差異。進行生態水文分區,可以更好地了解受水區的生態水文情況,為南水北調中線壹期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影響效益評估奠定基礎。本研究選取南水北調中線壹期工程河南受水區涉及的所有縣(市)為研究對象進行生態水文分區,旨在通過分區進壹步探討受水區內各生態水文區間的區別與聯系,為深入研究奠定基礎。

南水北調中線壹期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水文分區就是按照南水北調中線壹期工程河南受水區所涉及的縣(市)的生態環境和水文現象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將受水區涉及的縣(市)劃分為若幹個區域。每個生態水文區內有比較壹致的生態水文條件,而各區之間又存在著壹定差異。然後按照所劃分出的區域,探討每個生態水文區內各種生態水文現象的分布及變化規律,並提出各生態水文區的生態保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