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春秋戰國孟子《孟子·告子下》。
原文: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伐其身行,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譯文: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臨到這樣的人身上,壹定要先使他的意誌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饑挨餓,使他備受窮困之苦,做事總是不能順利。這樣來震動他的心誌,堅韌他的性情,增長他的才能。人總是要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錯誤。
心氣郁結,殫思極慮,然後才能奮發而起;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了解。壹個國家,國內沒有守法的大臣和輔佐的賢士,國外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
擴展資料:
《孟子》壹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
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壹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壹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壹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
百度百科—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