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經正義》是唐代頒布的壹部官書.五經指五部儒家經典著作,即《詩》(《詩經》)、《書》(《尚書》、《書經》)、《禮》(《禮記》)、《易》(《周易》)、《春秋》.漢武帝時,朝廷正式將這五部書宣布為經典,故稱"五經".自東漢末年以後,戰亂四起,儒家經典散佚,文理乖錯.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長期分裂,經學也逐漸形成了"南學"、"北學"之爭.再加上儒學內部宗派林立,各承師說,互詰不休,經學研究出現壹派混亂局面.隋唐建立以後,為了統壹的封建政權的政治、思想、文化建設的需要,亟需整頓混亂的經學,由朝廷出面撰修、頒布統壹經義的經書.唐太宗下令召集當時壹些著名的儒士***同撰修《五經正義》,因國子祭酒孔穎達年輩在先,名位獨重,故由他負責此事.。
名詞解釋: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是儒家的主要經典,具體如下:
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指《詩經》《書經》《禮記》《易經》《春秋》
四書增刪註釋包括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編撰時間間隔達壹千八百年。宋元以後,《大學》《中庸》成為學校官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它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儒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其在中華思想史上產生深遠影響。至今讀來,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啟迪價值,堪稱是源遠流長的文化精華。五經是我國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獻,也是我國古代儒家的主要經典。
四書五經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諸多文學作品當中,四書五經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四書五經翔實的記載了我國早期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史實資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擴展資料:
今天所看到的“四書”,其內容不止《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其中還被加入了程子、朱熹的文章。這體現了中華文化傳承方式。程子、朱熹等人的註疏,本有單行本,如嶽麓書社出版的《四書集註·朱熹集註》。
“四書”中所含文章,實則八篇。其中,《論語》記載孔子及其主要門弟子的言行。《孟子》記述孟子言論。大學章句中之“大學”,在大學章句開頭明確指出:“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而大學之章句,在大學章句中明言是朱熹之語。
中庸章句中之中庸,在中庸章句開頭也明確指出,中庸“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受孟子。”也就是說,中庸乃子思所著。而中庸之章句,在中庸章句中同樣明確註明為朱熹之言。
需要說明的是《大學》 ,雖然是“孔氏之遺書”,但並非孔子親手所著。朱熹在大學章句中講,“右經壹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四書的成書是集大成之作。其作書時間跨度達壹千八百年,作者先後有孔子及其弟子、子思、孟子及其弟子和程子、朱熹。
《論語序說》中介紹孔子,其名丘,字仲尼。其先宋人,父叔梁紇,母顏氏,以魯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歲十壹月,生孔子於魯昌平鄉陬邑。孔子卒,年七十三。《孟子序說》中介紹孟軻,其騶人也,授業子思之門人。
論語序說和中庸章句講,子思,乃孔子之孫,伯魚之子;授業於曾子;傳道於孟子。曾子,孔子之門人,得孔子之真傳。程子和朱熹都是理學家,南宋之鴻儒。朱熹曾向程子學習儒學。
搜狗百科-四書五經六藝
五經指什麽
儒家經典原為六經。
《莊子》壹書首先稱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樂經、春秋為六經。班固在《漢書·藝文誌》中稱之為“六藝”。
其中《樂經》散失,只留存下來《樂記》壹篇,並入《禮經》中,因此在漢朝,以此五本著作作為經典,稱為《五經》。儒家的五種經典,指《易》、《尚書》、《詩》、《禮》、《春秋》。
漢武帝建元五年(前136)設立五經博士,奠定了儒家經典的尊貴地位。《易》又稱《周易》,包括經、傳兩部分。
經的部分***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辭和爻辭***約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編定的。
它不僅對於了解殷周時代的哲學思想、社會生活有極重要的意義,而且保存了壹些相當罕見的商周史事材料。《易》的傳,包括系辭、說卦等十個部分,舊稱“十翼”,是東周時人所寫的對於《易》經部分的解釋。
《尚書》是我國上古時代王室誥命、誓辭和追述古代史跡的著作匯編。最初只泛稱為《書》,其後分為夏、商、周書,以後才稱為《尚書》,義謂上古之書。
秦漢之際,《尚書》多亡,獨秦博士濟南伏生壁藏之書。漢初,伏生求得其書,存28篇,教授於齊魯之間。
這部《尚書》以漢代通行的隸書寫定,故稱《今文尚書》。此外,漢代還有《古文尚書》,據說比《今文尚書》多出16篇。
《詩》,又稱《詩經》。漢初傳授《詩》的有齊、魯、韓三家,都立於學官。
毛公亦傳,未得立。後來,三家詩亡缺,毛詩獨傳,因此《詩》又稱《毛詩》。
《詩》今存305篇,各篇時代早晚不壹,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詩》不僅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會風貌的珍貴材料。
《禮》,漢時指《儀禮》,後世指《禮記》。《儀禮》是春秋戰國時代壹部禮儀制度的匯編。
漢世所傳有戴德本、戴聖本和劉向《別錄》本。《禮記》是西漢時人所編定的儒家關於禮的闡釋,分為《小戴禮》和《大戴禮》兩種,戴聖所編49篇並由鄭玄作註的為《小戴禮》,戴德所編85篇稱為《大戴禮》。
《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它按年、時、月、日記載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時,故名《春秋》。
現存《春秋》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記242年間史事。雖然文句簡短,但對當時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見解和評價。
後人為其作註解,流傳下來的有《左傳》、《公羊傳》和《谷梁傳》。五經別名: 唐韓愈《進學解》:"《詩》正而葩。
"後因稱《詩經》為"葩經"。 《書經》者,孔壁藏書也,又名壁經.易經,羲經相傳伏羲始作八卦,故名"羲經"。
《禮記》,.整理《禮記》的是西漢學者戴德(大戴)和戴聖(小戴)叔侄二人,因此名"戴經".孔子刪述春秋,絕筆於獲麟。因此《春秋》叫"麟經". 中醫名詞五經 ①解剖結構名。
《素問·經脈別論》:“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即肝、心、脾、肺、腎五臟的經脈。
②推拿穴位名。指分別位於手指指腹上的心經、肝經、脾經、肺經、腎經五穴。
《幼科推拿秘書·推拿手法》:“五經者,五指頭之經絡也。心經在中指,肝經在食指,脾經在大拇指,肺經在無名指,腎經在小指。
運者以我食指運小兒五指頭肉上,此法能治大小便結,開咽喉胸膈中悶塞,以及肚響腹脹、氣吼泄瀉諸癥。” 五經之首的 ,其義理在當今又有了重大發現:既易經的立體結構理論.在易經的立體結構理論專著 中,易經的立體結構: 乾:x=1,y=1,z=1 巽:x=1,y=1,z=0 離:x=1,y=0,z=1 兌:x=0,y=1,z=1 震:x=0,y=0,z=1 坎:x=0,y=1,z=0 艮:x=1,y=0,z=0 坤:x=0,y=0,z=0 乾坤譜解釋了周易中的立體原理,證明了周易中蘊涵了壹定的科學性.。
求十個出名歷史古典文獻名詞解釋,例如《四書五經》、《四庫全書》
1.十通:是指我國古代十部聞名的政書,包括:唐代杜佑根據劉秩所編《通典》,宋代鄭樵編纂的《通誌》,元代馬端臨的《文獻通考》,清朝的《續通典》、《續通誌》、《續文獻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誌》、《皇朝(清)文獻通考》和清末劉錦藻所編《皇朝(清)續文獻通考》。
“十通”使我國幾千年的古代典章制度有了系統完整的記載。2.四分法指關於典籍文獻的四部分類法。
起源於魏晉之際,初步成熟於東晉時期。唐初修《隋書?經籍誌》,繼承前代,正式確立經、史、子、集名稱,概括各類書籍性質內容。
3.元朝馬端臨積二十余年功力著成《文獻通考》,為壹部著名的典章制度通史。與杜佑《通典》、鄭樵《通誌》並稱為“三通”。
4.《通誌》,宋鄭樵撰。本書是仿《史記》的體例,收羅上起傳說中的三皇、下迄隋唐之史料而編成的壹部通史著作。
高宗紹興三十壹年(公元1161年)成書。全書200卷,附考證3卷,內容極廣,包括了本紀、年譜、世家、列傳、載記和二十略。
其中紀傳終於隋,禮樂刑政諸略止於唐,藝文、校讎二略止於北宋。此書發凡起例,貫穿各史書誌,包舉歷代典章制度、學術源流,提供了有關古代社會和自然的各種知識,在史學上頗有貢獻。
其最大價值在於“二十略”,除禮、職官、選舉、刑法、食貨五略多據前人典章加以論述外,余下十五略多為闡述個人見解,而且氏族、六書、七音、都邑、昆蟲草木等五略為舊史所無,藝文、校讎、圖譜、金石等略亦頗有可取之處,有較高的文化史、學術史價值。有商務印書館1935年影印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重印本。
5.《古今圖書集成》 清陳夢雷原編,蔣廷錫奉敕校補,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體例最完善、用途最廣的壹部類書。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編成。
全書10000卷,分為歷象、方輿、明倫、博物、理學、經濟等六匯編。匯編之下又分32典,典下分部,***6117部,每部設有“匯考”、“總論”、“圖表”、“列傳”、“藝文”、“選句”、“紀事”、“雜錄”、“外編”等項,無者缺之。
它集古代圖書之大成,搜羅古代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文學、藝術、哲學、宗教、歷史、地理,以及天文、氣象、地質、礦產、農業、牧業、漁業、手工業、工程技術、數學等各方面的資料,其中保存明代文史資料特多,西學傳入也多有反映。此書不僅收羅豐富,而且分類細密,體例完善,檢索甚為方便.6."十三經註疏正義“ 宋佚名編,清阮元撰校勘記,嘉慶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學刊本,中華書局1982年據原世界書局縮印本影印出版。
十三經為儒家的經典著作,歷代註疏本甚多,且單獨成書。南宋紹興間始有合刊本,***416卷。
包括:《發表於 2009-08-24 02:36:44 引用 1 樓 周易正義》、《尚書正義》、《毛詩正義》、《周禮註疏》、《儀禮註疏》、《禮記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春秋公羊傳註疏》、《春秋谷梁傳註疏》、《論語註疏》、《孝經註疏》、《爾雅註疏》、《孟子註疏》。 。
周易正義》、《尚書正義》、《毛詩正義》、《周禮註疏》、《儀禮註疏》、《禮記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春秋公羊傳註疏》、《春秋谷梁傳註疏》、《論語註疏》、《孝經註疏》、《爾雅註疏》、《孟子註疏》。7.蜀本:宋代四川地區所刻的書,世稱“蜀本”。
蜀本特點是:字體多似顏體,字畫肥勁樸厚,結構架勢雄渾壯麗,版式疏朗悅目。版心大都是白口,左右雙欄,沒有耳子。
版心下端多有刊工姓名。紙張雪白,校勘精當,可與浙本相媲美。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評宋刻本書:“天下印書,以杭州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由於在宋末元軍進攻四川時大肆焚毀搶掠,因而蜀本流傳至今,比浙本、建本要少得多了。
蜀本中又可分為成都本、眉山本。8.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的經典書籍。
四書又稱為四子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五經是《詩經》(《詩》)、《尚書》(《書》)、《禮記》(《禮》)、《周易》(《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經典的合稱,是“六經”、“七經”、“九經”、“十二經”、“十三經”的壹部分。
9.四庫全書》是乾隆皇帝親自組織的中國歷史上壹部規模最大的叢書。1773年5月1日,清朝開設《四庫全書》編纂館。
由總纂官紀昀(曉嵐)窮畢生精力,率三百六十位壹流學士成書於公元1782年3月12日,該書包括經、史、子、集四部,3461種書目,79039卷,總字數將近10億,可謂超級文化大典。《四庫全書》為後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較完善的文獻資料。
10.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永樂年間,歷時六年(1403—1408年)編修完成,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最大的壹部類書。全書22937卷,11095冊,約3.7億字,它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獻,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是壹部集大成的曠世大典,與法國狄德羅編纂的百科全書和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相比,都要早300多年。
《永樂大典》屢遭浩劫,正本不知去向,副本今存不到800卷,約為原書的4%,《大英百科全書》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