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和造紙術被稱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印刷術的發明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壹階段是從隋朝到盛唐的雕版印刷,第二階段是宋代的活字印刷。印刷術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征,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不可估量。
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依靠讀者手工抄寫書籍,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容易出錯,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社會文化的發展。到了隋代,出現了最早的印刷術——雕版印刷。這種印刷方法是用小刀在壹塊木頭上刻出壹個凸出的反寫,然後上墨,印在紙上。每壹個雕版都可以重復使用,可以印刷大量的書籍,這使得書籍的復制和傳播相對容易。但是,雕版印刷是整版雕刻。每印壹本新書,都要重新刻字。壹旦雕刻過程中出現錯誤,就會破壞重新雕刻。因此,這種工作非常復雜和緩慢。北宋時期,在雕版印刷的基礎上發明了活字印刷。這種印刷方法是用木頭、泥土或金屬雕刻出單個的文字,然後在印刷時根據書籍內容的需要組合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印刷術的發明大大增加了印刷書籍的數量。自五代以來,中國形成了官刻、作坊刻和私人刻三大雕刻體系,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雕刻中心、機構和雕刻師,對中國文化的保存、積累、傳播和交流發揮了巨大作用。同時,印刷術也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早在雕版印刷發明之前,唐朝的雕版印刷就傳到了日本和其他東方鄰國。15世紀,活字印刷術傳到歐洲,改變了歐洲只有僧侶才能學習和接受高等教育的局面,對歐洲文藝復興、西方近代印刷術的產生和發展,乃至整個世界文化的發展和傳播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印刷術在世界上也被稱為“文明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