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世界譽為“中國古代藝術作品的高峰”的漢代青銅奔馬俑是件具有極強藝術感染力的古代藝術佳作,是1969年10月在甘肅武威縣的壹座東漢時期的張姓將軍的墓中出土的。
它造型輕盈而雄駿,昂首揚尾,四蹄騰空,筋骨剛健,壹副風馳電掣般奔馳的形狀。而且,馬身上沒有轡頭、鞍鐙、韁繩,完全體現出壹種自由奔放的境界。馬的各部位的比例安排得恰到好處。觀賞者們無論從雕像的正面、側面,還是從整體上都會感覺到那種雄健、自在、超然的浪漫情調。
這具青銅雕制的奔馬俑確實稱得上是壹件集繪畫、雕刻、冶煉、鑄造等技藝之大成的藝術珍品。更妙的是,它的後足恰巧踏在壹只正收縮著翅膀在空中疾飛的鳥背上,既表現了創作者的浪漫主義意識,又穩定了銅馬俑的重心,真是精巧之極。
正是根據這具奔馬俑的這種造型,人們把它稱之為“馬踏飛燕”,形象地表達了這種浪漫主義情調。
可是,史學界卻從此面對著壹個難解之謎。這具藝術珍品的原型到底是壹匹什麽馬呢?
最初,專家、學者們僅僅是把它看作是壹種造型生動的良駿。這也是銅奔馬被賦名為“馬踏飛燕”的原因。據史料記載:周穆王有8匹駿馬,其中壹匹名為“翻羽”。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壹匹飛馳速度已經超過了飛鳥的快馬。專家們認為這具銅馬俑很可能就是刻畫這匹良駿的。
可是,不久後研究人員發現,奔馬俑的右後蹄下的飛鳥造型不像是燕子。經過專家認定,這只飛鳥竟然是龍雀。看來,把銅奔馬改稱“馬踏龍雀”就更準確了。問題還不僅在此。學者們指出:在中國古代,龍雀可不是凡鳥,它是風神,古稱“飛廉”,是壹種神鳥。這樣壹來,它絕不應是壹匹奔馬所踏之物。只有壹種可能,那就是奔馬俑是非凡之馬的雕像。
於是,壹些學者提出:這形神俱妙的古代藝術品刻畫的是壹匹邀遊太空的“天馬”。古代的壹些名人都描述過這種神駿。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作《天馬歌》,其中就有“回頭笑紫燕”的佳句。據史書記載,漢代產自大宛的良種漢血馬就被稱做“天馬”。大宛在西北,而奔馬俑出土之地武威也正是在西北。
奔馬俑和漢血馬似乎有關,可是,這種說法也無法解釋某些史料中的記載。在東漢張衡的《東京賦》中有“銅雀蟠婉,天馬半漢”之句。這表明當時王宮內龍雀和天馬是地位對應相當的銅制陳列品,而這具奔馬傭造型卻是馬在飛廉之上,而且馬踏著飛廉,這是怎麽壹回事呢?最近又有人指出:在漢代,飛廉、大馬地位極高,它們是皇家威儀的象征。無論“天馬”是真的漢血馬,還是銅制天馬俑,都不可能被臣民享用。可這具奔馬俑卻出土於壹位張姓將軍墓中,確實不可思議。看來,奔馬俑是天馬之說,仍存有疏漏。
有人提出了壹種新見解,認為銅奔馬是壹具馬神的塑像。古籍《爾雅·釋天》中寫道:“大駟,房也。”指的是上天二十八星宿中東方蒼龍七宿之四,名為“房”,也稱“天駟”。秦漢以前,人們都崇“天駟”為馬神,它後來演變成了馬王爺。自騎兵在我國古代戰爭中出現以後,人們便開始拜祭馬神。武威漢墓的主人是將軍,生前率騎戍邊是他的職業,供奉馬神也就在情理之中。他死後,親人們將他的將軍印和銅制馬神隨葬,以期望他在幽冥世界被庇護並獲得尊榮,這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所以這種解釋的確有很強的說服力。只可惜,目前這些解釋都僅僅是推測,沒有找到足夠的史料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