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
由於很多人不認識繁體字,導致對古代文化的繼承形成了阻礙。例如:當妳在旅遊北京故宮時,在故宮裏看到很多繁體文章,妳想讀這些文章,但由於很多繁體字不認識,對妳的閱讀形成了阻滯,無法快速流暢的閱讀,然後妳就放棄了閱讀,放棄了閱讀意味著妳對這些文字傳達的文化失去了了解的機會,對“直接理解古代文化”形成障礙。使用簡體中文導致古代繁體中文世界和現代簡體中文世界好像有了阻隔,也就是古代文化世界和現代文化世界無法銜接,對文化的傳承造成不利。
很多繁體字既能表意,又能表音。例如:泥鰍的”鰍“,如果壹個人不認識這個“鰍”字,可以根據它的結構猜出它的含義和發音,鰍字是由“魚”和“秋”構成,通過左邊的“魚”,可以猜到這個字的含義是壹個類似於魚的生物,通過右邊的“秋"可以猜出它的發音是”qiu”。有些字被簡化以後失去了這種功能,有些字簡化過度了。例如:”廣“字,繁體是”廣“,被簡化成了“廣”,中間和右下部被掏空,整個字失去了平衡感,漢字是方塊形狀,所以也叫方塊字,“廣”被簡化的已經不是方塊字了。類似的還有“廠",繁體”厰“,相同的問題。這些字簡化後失去了美觀度,妳用毛筆寫”廣“,然後寫”廣“,比較壹下繁體”廣“好看還是簡體”廣“好看?
有些簡化字簡化的太過於符號化。例如:”言“字旁被簡化成了”訁“,完全變成了符號,類似的例子有很多,仔細去找就能找到。
我以前也反對恢復繁體中文,後來在國外呆了壹段時間,在外網上看到很多介紹中國古代文化的文章全都是繁體中文寫的,閱讀了繁體文章(現在我閱讀繁體文章已經沒有阻滯感),感覺完全有必要恢復繁體字,繁體字更加正宗。使用繁體字意味著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完全銜接,沒有阻隔。
很多人反對恢復繁體字是因為自己讀久了簡體字,看繁體文章有阻滯感,沒看習慣覺得不好看等等原因。等妳看久了繁體字、了解了繁體字妳會改變這種觀點(人的審美是可以改變的,事實上繁體字要比簡體字美觀的多)。
本人認為繁體字中有些字的筆畫實在太多,可以嘗試簡化,但不能簡化太多,簡化字不能超過100個(當然,需要簡化多少漢字,要通過國家領導的專業人士評估後決定)。例如:臺灣的”灣“可以簡化。而且在簡化過程中要遵循造字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