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肥城的名人

肥城的名人

左丘明 (公元前556~公元前451)姓丘名明。石橫鎮東衡魚村(春秋時魯國都君莊)人。為炎帝後裔,左丘明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任魯國左史官,在任時盡職盡責,德才兼備,為時人所崇拜。孔子曾說:“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孔子視其為君子,尊稱其左丘明,謂之與其***好惡。《肥城縣誌》(清康熙十壹年本)載:“樂正子春曰:‘子適齊過肥。肥有君子也。'”是以《史記》稱左丘明為“魯君子”,肥城亦因此而獲“君子之邑”之美稱。

左丘明亦編修國史,日夜操勞,歷時30余年,壹部縱貫200余年、18萬余字的《春秋左氏傳》定稿。其歷史、文學、科技、軍事價值不可估量,為歷代史學家和文人所推崇。他還撰寫了歷史名著《國語》,與《春秋左氏傳》成為珠聯璧合的歷史文化巨著。公元前451年,左丘明病逝,葬於東衡魚村東北處。647(唐貞觀二十壹年)李世民封左丘明為“經師”,墓前建石坊。1530年(明嘉靖九年)明世宗封左丘明為“先儒”。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朱由儉封左丘明為“先賢”。1725年(清雍正三年)為避孔子名諱,奉旨“丘”旁加“阝”改為邱氏,今石橫邱氏皆為左丘明之後人。

冉子(公元前544~?)名耕,字伯牛,肥城市人。冉子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著稱。肥城市內王瓜店鎮冉家莊有冉祠和冉子廟,距廟20裏有冉子墓,石橫鎮隆莊有冉子先人墓。

有子(公元前518~?)名若,字子若,肥城市人。有子為孔子弟子,曾提出“禮之用,和為貴”等學說。孔子死後,因他氣質形貌似孔子,曾壹度為孔子弟子所特別尊重。

範蠡(生卒不詳)字少伯,楚國宛(今河南省南陽)人,春秋末政治家。越國大夫,助越王勾踐滅掉吳國,被封為上將軍。他認為勾踐可與***患難,難與同安樂,遂攜西施浮湖至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治產至數千萬。齊王聞其賢,想以其為相。範蠡將財產散盡,來到肥城陶山之陽,自號陶朱公。經商11年,又積資巨萬,後卒於肥城。

張誌純(1220~1316)布山,號天倪子,安駕莊鎮張家安村人。元代著名道人,有張煉師之稱。張誌純6歲能誦五經,12 歲學道,精通道務。張誌純喜愛詩詞,為當時著名詩人。其中《泰山喜雨》寫道:“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間,高臥今何在,東山似此山”。於1316年4月25日升霞(逝世),時年96歲。

李邦珍(1515~1594)號同川,祖籍福建省,明洪武年間其祖遷居肥城縣。嘉靖二十九年中進士,任職行人司,為政清廉。任浙江道監察禦史,功績昭著。嘉靖縣四十壹年,封為文林郎,和戚繼光壹起率兵征討倭寇,百戰百勝,鞏固了邊防,百姓安居樂業。他曾參與肥城縣第壹部縣誌的編纂。1594年謝逝,享年79歲。為悼念其功績,追封為正二品正奉大夫。

尹庭(1513~?)字子紹,老城鎮尹莊人。嘉靖進士。任河南省郟縣知縣。任職期間,體恤民情,廉潔奉公,政績卓著。後升任湖光道監察禦史。尹庭生前倡導資助修建了許多公***設施,曾與李邦珍***同捐資,在肥城城內十字路口興建壹座“四牌樓”,1554年(嘉靖三十三年)撰《重修賀家寺、福建寺碑文》。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撰寫《重修肥城縣城隍廟記》,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撰寫《重修肥城北門迎恩橋記》,為考證肥城古跡留下了珍貴資料。

肖大亨(生卒年月不詳)譜名應文,字夏卿,號嶽峰。明嘉靖年間人。祖籍安駕莊鎮南夏輝村。他幼年聰穎過人,過目成誦,刻苦用功,明嘉靖年考中進士,授榆次縣令。他體恤民情,吏治清明,百姓擁戴,聲譽傳揚。肖大亨為政壹貫主張“民為邦本”,治國必先安民,為官要體恤民情。同時,教子從嚴。長子肖和中,進入仕途後,任後府都事,累進太樸寺少卿。次子肖協中,任上林苑監丞,後晉升為順天府冶中。生平精文翰,著有《緣遠柚賦》、《醞檀集》、《泰山小史》等作。肖大亨歷經嘉靖、隆慶、萬歷三朝。生前著有《今古文鈔》、《文章正宗》、《夷俗考》等書,史稱其才高識卓,制法嚴謹,百姓敬仰,聲名俱泰。明萬歷末年,後金軍入侵。肖大亨奉旨率軍拒敵。他不顧個人老年體弱,疆場上身先士卒,揮軍殺退後金軍。戰鬥中,他身負重傷。班師回朝後,皇上加封他太子太傅銜。不久,即溘然長逝。萬歷皇帝聞奏後十分惋惜。發皇銀為其建造墳塋墓地,以彰其忠義。

趙丹

趙丹(1915年06月27日—1980年10月10日),原名趙鳳翺,原籍山東肥城人,生於江蘇南通,中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少時受家庭熏陶,酷愛藝術,1932年步入影壇,1933年,加入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先後拍攝二十多部影片;由於他熱愛表演藝術,又有刻苦鉆研的精神,加之形象好,極有表演天才,很快成為引人註目的“明星”。其拍攝影片和本人在國內多次多次獲得大獎,是電影界壹位藝術大師級的人物。同名電視連續劇2009年在中央電視臺播出。此外,還有多名同名人物,有大學教師、邁克爾·傑克遜的模仿者、二人轉演員、戰國時期趙國君主。

宋燾(1572-1614),字岱倪,號繹田,又號青巖,肥城縣宋孝門村(今肥城市汶陽鎮宋孝門村)人。明代著名政治家和泰山學者。泰山五賢之壹。宋燾幼時父母雙亡,由長兄撫養。萬歷辛醜年(1601年)中進士,並選為庶吉士。後改任禦史,巡按江南,兼督學政。

宋燾立朝,多次仗義直諫,無所顧忌。當時朝政失綱,宋燾對此十分不滿,上疏斥責首輔朱賡。萬歷三十五年(1607)秋,江西參政姜士昌因直言被貶,朝臣無敢言者,獨宋燾上疏為姜氏鳴冤。神宗閱疏大怒,下詔將宋燾貶為平定州(今山西平定縣)判官。宋燾不久便辭職,歸隱故裏。

宋燾歸隱泰山期間,搜尋岱故,考訂史實,編著了《泰山紀事》《岱下小史》《州誌補遺》等著述。其中《泰山紀事》在歷史上頗有影響。全書***三卷,卷壹分名宦政跡、人物紀略、流寓、仙釋等,收入泰山歷代名人及附近郡邑的傳記43篇;卷二為泰山古跡、掌 故、風俗的考證;卷三是泰山壹帶的神鬼異聞,對泰山民俗、民間文學的研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明朝泰山知州江湛然在《泰山紀事序》中稱此書:“閑覽名勝,探索幽奇,於泰山各逸史考詳摭實,……無不備載,而總顏之曰《泰山紀事》。”

宋燾是明代泰山傑出的詩人,著有詩集《青巖居草》和《落花全韻》,研究明代文學和重要文獻的《明詩紀事》也收錄了宋燾的詩歌。他的許多詩歌,或反映當時的民間疾苦,或抒發作者政治失意時的惆悵。《過孫石二先生讀書處》、《泰山大水歌》都是聲情並茂的佳作。

歐陽中石,著名學者、書法家、書法教育家。

歐陽中石生於1928年,山東省肥城人,現任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博士後導師、中國書法文化研究所所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