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的稱呼,經過許多專家學者對民間藝人流傳的說法,加以歸納研究 ,大家都認為不外是從戲偶的形狀、戲臺的造型、裝戲偶的工具和演戲時盛裝戲偶的袋子而來的。福建泉州、漳州及臺灣地區將手操(手袋)傀儡戲,稱為掌中戲、布袋戲及小籠,而以布袋戲的稱呼最為大家熟知。
得名原因:
(壹)、偶戲所使用的戲偶,除了頭部、手掌及腳是木雕外,身體軀幹和四肢都是布縫制的,形狀四四方方,很像壹個方形布袋。
(二)、早期演出時,所使用較簡易的戲臺,形狀像壹個大型布袋。
(三)、演完戲,全部的戲偶都可放進壹個大布袋裏,可輕便搬運。
(四)、演戲時,為便於整理、使用,演師隨手將使用過的戲偶投進掛在表演戲臺下壹個用布縫制的袋子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