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是寓言故事。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的壹篇寓言小品文。這則故事的發源地,通常被稱之為愚公故裏的河南濟源。《愚公移山》這篇文章敘述了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通過愚公的堅持不懈與智叟的膽小怯懦,以及“愚”與“智”的對比,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堅持不懈的道理。
《愚公移山》全文敘次井然,首尾呼應,情節完整,對話生動,畢肖聲口,符合個性的對白極好地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作品的創作背景
戰國時期是壹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同時也是學術思想百家爭鳴的時期。寓言作為諸子散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了戰國諸子闡明各自的政治觀點、學術思想以及進行論辯的有力武器。《列子》即是在這樣壹個時代背景下,所產生的寓言和神話故事集。《列子》的原著在西漢以後便已散失。
近代以來,多數學者認為,魏晉間人聚斂綴合秦漢典籍,又附益緯書、佛典之說,成此《列子》八篇。此文即選自《列子·湯問》第五章,講述的是愚公不畏艱難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亦說明在當時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征服自然的願望。
作為《列子》最早的整理者和註釋者,張湛認為,《列子》壹書不是先秦古籍。在張湛看來,《列子》壹書頗多佛學思想,而語言和故事是思想的載體,這意味著《列子》的文本有壹些與佛經有關。“愚公移山”故事源自竺法護的譯經《佛說力士移山經》,移山神話是中古時期佛典的常見物語,《列子》的始創者曾經比較系統地閱讀了法護譯經。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