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參同契》奠定了中國傳統內外丹學的理論基礎。其煉化的主導思想,是糅合易、老哲學於壹爐的天人合壹論。認為煉丹應遵循自然界天地日月生成運轉之法則,以乾坤(陰陽)二卦為本,逆自然之易,奪造化之功,由陰陽和合而返本歸元,復歸於虛無之道。就內丹而言,應先追究人生命之本元,所謂“將欲養性,延命卻期審思後末,當慮其先。人所稟軀,體本壹元,元精雲布,因氣托初,陰陽為度,魂魄所居。陽神日魂,陰神月魄,魂之與魄,互為室宅。”③虛無乃人生命之本元,精氣神(魂魄)為人身之陰陽,煉丹之藥物,取法乾坤二卦,“乾動以直”、“坤靜以翕”,令氣布精流,攝情歸性,而歸根返本,為結丹之要。具體修煉,則先“築垣城郭”(攝情歸性),固塞耳目口三寶,意守“規中”,“委誌歸虛無,無念以為常”,專心不二,漸臻身體強健,顏容潤澤,陰邪辟而正陽立,內氣周流於身中,“淫淫若春澤,液液象解冰,從頭流至足,究竟復上升,往來洞無極,怫怫被容中。”④對修煉中內氣周流等體驗,描述頗為真切;並運用卦象易理,對修煉中用意的火候法度和精、氣、神生發變化的軌跡, 作了相當詳盡的闡述。後世內丹學逆煉歸元的理論模式,及築基、三關煉化等修煉法則,無不本於此書而發揮。
魏伯陽之後,從魏晉至南北朝,外丹與服氣、服食等方術盛行,內丹之道似乎隱而不彰,大概只在民間秘傳。至中唐,魏伯陽壹系的內丹說有了進壹步的發展,唐玄宗朝道士張果、羅公遠,修煉內丹被認為卓有成效。張果《太上九要心印妙經》,運用《陰符經》哲理,對內煉法則作了更為明晰的闡述。羅公遠、葉靜能註《真龍虎九仙經》所述的內丹法,有佛教密法影響之跡。但直到此時,道教界和社會上盛行的煉養之道,仍為外丹與服氣,內丹相對沈寂。壹類題為內丹的道書,如《道藏·太玄部》所收的《南統大君內丹九章經》,其所言內丹,實際上是上清派的集神存想之道,與魏伯陽壹系內丹不同,有些服氣類道書中,也稱服氣為內丹。 晚唐以來,三教合流,成為整個中國文化發展的總趨勢。儒、道二家,都不能不受已與中國文化相融合的佛學尤其是禪宗之學的影響。鐘離權壹系的內丹學,也不能不以與禪宗融合為其發展的基本路線。內丹與禪,在修習的基本原則“無念”上,本來就多有相通,《鐘呂傳道集》就以佛家術語“真空”為修煉之 要,有雲:“若以絕念無想,是為真念,真念是為真空,真空壹境,乃朝真遷化而出昏衢超脫之漸也。”⑧至鐘離權的門人呂洞賓,更以禪、道融合為其內丹說的基本特質。據傳呂曾參黃龍晦機禪師,此後對禪宗深為服膺,倡禪、道雙融。其《敲爻歌》等總結內丹之綱宗為“性命雙修”,修性謂明心見性,了徹禪宗所謂心源性海;修命指煉化精,氣為內丹入手路徑。單修性或單修命,皆失於偏頗,單修性不修命,“萬劫陰靈難入聖”,單修命不修性,“恰如鑒容無寶鏡”,⑨只有性命雙修,方為穩當。此所謂性命雙修,實際上含有禪、內丹雙修,或在內丹修煉的基礎上參究禪宗的意味。
呂洞賓性命雙修、禪道雙融的思想,成為後世內丹學發展的基本路線。北宋以後的內丹學諸家,幾乎無不淵源於呂洞賓。性命雙修、禪道雙融的內丹學,至北宋神宗朝的張伯端趨於成熟。張伯端先作《悟真篇》丹詞,發揮鐘呂壹系的傳統丹法,後又參究禪宗,撰《禪宗詩偈》言明心見性之事,作為《悟真篇》的續篇。《悟真篇》(包括續篇)被公認為《周易參同契》以後影響最大、水平最高的內丹撰述,古今註疏發揮者達數十家之多。 從蘇軾的道教養煉方式表中可以發現以下現象: (1 ) 蘇軾幾乎涉及了道教發展數千年來所有的煉養方式。 不論是丹鼎派還是符箓派, 不論是內丹還是外丹; 不論是服食藥物, 還是煉養丹砂; 不論是吞咽津液, 還是屏閉呼吸; 不論是按摩, 還是飲食; 亦或是修性修命, 還是性命雙修。蘇軾都殷勤的探討, 小心的實踐。 而這些煉養方式絕不是哪壹個道教門派壹時所能夠全部擁有的,也是不可能在不同的教派之間互相交流傳播的。這從蘇軾獲得這些方術的途徑也可以得知, 他的途徑有三: 讀過全部《道藏》。( 事見《和子由聞子瞻將如終南太平宮溪堂讀書》、《讀道藏》); 以懇切的態度從道士那裏獲取, 包括壹些外丹的煉養、 氣息的搬運、 津液的吞咽等等; 從生活經歷—— — 讀百家書、 膜拜求簽、 行醫經驗等處獲取, 包括性情的修養、 簽言的理解、醫藥保養以及生活的體悟等等。 (2 ) 用自己親眼所見、 卓有功效的按摩、 搬運、 胎息等進行養煉。不僅如此, 作為壹名經驗豐富的醫藥學者,他用自己的知識與經驗得來的養生原則絕對而嚴格地控制著自己的飲食起居等日常生活,並且不自私, 不隱藏, 毫無保留、 熱心地介紹給自己的朋友, 甚至政敵。 (3 ) 蘇軾重視對於生命的愛護, 但更重視對於心性的修煉,也就是在執行性命雙修的同時更服膺於 “性” 的修養。
從他煉養的選擇態度來看, 他是壹個道教徒的實用主義者。蘇軾對於道教可謂終身迷戀余秋雨 《蘇東坡突圍》 只說佛教的力量, “使他習慣於淡泊和靜定”。其實道教也是功不可沒, 蘇軾用道家的與世無爭, 清凈無為來顯示自己的置身事外,擺明壹種姿態給當局者看。《送沈逵赴廣南》 中言: “我謫黃岡四五年。孤舟出沒煙波裏……功名如幻何足計, 學道有涯真可喜。勾漏丹砂已付君, 汝陽甕盎吾何恥。” 蘇軾大多數的道教煉養方式也肇起於斯時, 《與劉宜翁使君書》 說: “軾齒齔好道, 本不欲婚宦, 為父兄所強, 壹落世網, 不能自逭。然未嘗壹念忘此心也。今遠竄荒服, 負罪至重, 無復歸望。杜門屏居, 寢飯之外,更然壹事, 胸中廓然, 更無荊棘。竊謂可以受先生之道。” ( 《蘇軾文集 · 第四十九卷》 ) 在黃州時大量的書信可以證明這壹點。
翻開他的文集, 可以說不但道家的學說思想,而且道家人物、道家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也俯拾可得。少年時有“名聲實無窮, 富貴亦暫熱”( 《屈原塔》) 對於名聲富貴的思考、有“ 日月何促促, 塵世苦局束”( 《仙都山鹿》) 對於生命社會的慨嘆。 老年時有“ 吾生本無待, 俯仰了此世……下觀生物息, 相吹等蚊蚋”對萬物的洞察, 有“ 東坡信畸人 , 涉世真散材, 仇池有歸路, 羅浮豈徒來”( 《和陶讀〈山海經並引〉十三》) 對歸路於道家的訴說。 對道家名詞、人物、道場的運用就更多了,《王頤赴建州錢監求侍及草書》壹詩中“ 丁寧勸學不死訣, 自言親受方瞳翁 ……河車挽水灌腦黑, 丹砂伏火入頰紅, 未能便乞勾漏令, 官曹似是錫與銅。 ”引用了方瞳翁這個人物、 “ 河東” 、“ 挽水” 、“ 灌腦”、“ 丹砂” 這些道家名詞,“勾漏”這個道家的三十六洞天; 道家人物還如“ 列子禦風殊不惡, 猶被莊生譏數數”( 《張安道樂全堂》) 中的列子、莊子;“東坡之師抱撲老, 道華亦嘗啖壹棗”《遊羅浮山壹首示兒子過》
蘇東坡謫居惠州,前後四年時間,但“杖履羅浮殆居其半”。他和兒子蘇過在葛洪煉丹竈附近搭起壹間“東坡山房”,並在山房附近煉丹。
東坡希望象葛洪壹樣: “絕慶吊於鄉黨,棄當世榮華”,入名山以求長生之道。他崇尚葛洪說:“學道雖恨晚,愧比稚川翁。”在給他兒子蘇過的壹首詩中,稱“東坡之師抱樸老,真契早已交前生。”蘇軾在夢中與葛洪談論煉丹之事,他將之寫成詩曰:“析塵妙質本來空,更積微陽壹線功;照夜壹燈長耿耿,閉門千息自蒙蒙。養成丹竈無煙火,點盡人間有暈銅j寄語山靈停伎倆,不聞不見我何窮。’’竟自認為前世是抱樸子之徒轉世,今生依舊奉為老師。李零先生以 為“研 究 內 丹 術 的 起 源… …丹田 學 說 的 提 出 是 壹 種 關 鍵”, 而“丹 田”之 說 早 見 於 東 漢 桓 帝 時 的 《 老 子 銘 》 、 《 仙 人 王 子 喬 碑 》 和 《 抱 樸子地 真 》, 據 此 他 認 為“它 們 應 是 內 丹術 形 成 之 真 正 標 誌。 ②內丹思想是東坡著重發揚的,遵照“守之以壹,養之以和,和理日濟”的道學思想, “安心守玄牝,閉眼覓黃庭”,默念著《黃庭經》,加功靜觀,進行氣功吐納。更以丹法隱喻作詩留了頗多內丹篇章,開啟了內丹史濃墨重彩的壹篇,對當時內丹從上至下的發展傳播歷史上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白玉蟾也深受蘇軾影響並把蘇軾當成本家。白玉蟾祖師詩文之中常稱蘇東坡為“坡仙”,可為了解蘇軾者也。 即王嚞所創全真道及祖述王嚞門下七大弟子之七真派。該派在修煉次第上與南宗相反,主張先性後命,先做除情去欲、攝心守念、明心見性的功夫,以清凈心地、不受欲塵汙染為訣要。此後從真心中生真意,循序煉化精、氣、神。北派皆主清修,提倡出家、禁欲、苦行。北派丹法,在元代以後融攝南宗、理學之說,以明末伍守陽、清代劉壹明、閔壹得等闡述最為明晰。伍守陽的《仙佛合宗語錄》《天仙正理直論》等
所述丹法,分築基、初關煉精化氣、中關煉氣化神、上關煉神還虛四階。築基以煉己為要,煉己即做對景無心的功夫,以識心見性,次則循序煉化精、氣、神。AD閔壹得的《古書隱樓藏書》搜羅諸多內丹撰述,於煉丹中黃直透、活子活午、陰?等密義,指陳甚詳,並有從意註頂門等入手的方法。清初中興全真道龍門派的王常月,則強調修丹以持戒為先,須嚴循戒定慧的次第,以倫理修養和明心見性為要。
內丹中派,指元初從南宗合流於全真道的李道純之說。李氏總結南北二宗之學,宗承發揮陳楠之說,將道教的全部煉養術分為旁門九品、漸法三乘、最上壹乘三大類。其中後二類屬內丹。漸法三乘者,下乘“以身心為鼎爐,精、氣為藥物,心腎為水火,五臟為五行,肝肺為龍虎,精為真種子,以年月日時為火候,咽津灌溉為沐浴,口鼻為三要,腎前臍後為玄關,五行混合為丹成”。AE此為安樂延年之法。中乘“以乾坤為鼎器,坎離為水火,烏兔為藥物,精、神、魂、魄、意為五行,身心為龍虎,氣為真種子,壹年寒暑為火候,法水灌溉為沐浴,內境不出、外境不入為固濟,太淵絳宮精房為三要,泥丸為玄關,精神混合為丹成”。AF稱此屬養命之法,可得長生久視之果。上乘“以天地為鼎爐,日月為水火,陰陽為化機,鉛汞銀砂土為五行,性情為龍虎,念為真種子,以心煉念為火候,息念為養火,含光為固濟,降伏內魔為野戰,身心意為三要,天心為玄關,情來歸性為丹成”。AG稱此為上乘延生之道,可證仙果。這種丹法,即是白玉蟾所傳融有禪法的性命雙修之道。最上壹乘“以太虛為鼎,太極為爐,清凈為丹基,無為為丹田,性命為鉛汞,定、慧為水火,窒欲懲忿為水火交,性情合壹為金木並,洗心滌慮為沐浴,存誠定意為固濟,戒、定、慧為三要,中為玄關,明心為應驗,見性為凝結,三元混壹為聖胎,性命打成壹片為丹成,身外有身為脫胎,打破虛空為了當”。稱此為上品天仙之道,修習成就,可“形神俱妙,與道合真”。AH這種最上壹乘,有濃厚的佛教禪之氣味。李氏認為三乘漸法,分別宜於下、中、上三士修煉,最上壹乘,“至士”可以行之,並謂夙有根器的至士,可不經修命之漸道,而“壹直了性,自然了命也”。中下之士宜修先了命後了性的漸道。李道純的內丹說,標誌著南北宗內丹說在元初融合後,已臻於高度成熟。 另外,自唐宋以來,內丹家即根據男女生理之別,強調女子修丹應與男子不同,創編了專用於女子修丹的“女金丹”。金代王嚞弟子孫不二開創的全真道清靜派,專傳女丹。
歷代的女丹撰述,如《孫不二女丹詩》《坤元經》《女金丹》等,多達三十余種。壹般都認為女子煉丹應從煉形始,先作“斬赤龍”的功夫,煉血化氣,然後或可依男丹法煉氣煉神。
內丹之學,源遠流長,闡發於漢末,盛行於晚唐,博采佛、儒、醫諸家之長,不斷趨於成熟,並逐步形成了完備的理論體系和多種多樣的修煉途徑。它宗依《道德經》《陰符經》等經典,融攝道、禪、易、儒、醫等學,實踐體驗,形成了基於人體生命順逆升沈的獨特理論,對氣功、醫療、人體科學諸方面,都有廣泛的影響和啟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