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223-263):三國時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詩人與音樂家,是當時玄學家的代表人物之壹,為人耿直,他幼年喪父,勵誌勤學。後娶曹操曾孫女(曹林之女)為妻,在曹氏當權的時候,做過中散大夫的官職。同為竹林七賢的山濤曾推薦他做官,他寫《與山巨源絕交書》回應,表明自己不與司馬氏合作的立場。後被人誣告,被司馬昭殺害。死前太學生聯名要求司馬昭不要把嵇康處決,嵇康則從容彈《廣陵散》作別,並嘆道“廣陵散自此絕矣”,隨後赴死。
鐘會(225-264):字士季,潁川長社(今河南省長葛市)人。三國時魏國謀士、將領,曹魏大臣鐘繇的兒子。自幼才華橫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對他非常賞識。毌丘儉叛亂後,鐘會說服司馬師親征。司馬師病死後,鐘會又幫助司馬昭保住兵權。諸葛誕叛亂其間,鐘會多次獻策助司馬昭平叛。又畫西蜀圖本力勸司馬昭伐蜀。伐蜀其間,鐘會為嚴軍法,處死名將許褚的兒子許儀,又攻下陽安關,因為在陽安城中受諸葛亮托夢,於是對百姓秋毫無犯,但在追擊姜維時與鄧艾交惡。滅蜀後,鐘會打壓鄧艾,又準備與姜維策劃謀反,但事情敗露,被士兵亂箭射死。
完顏亮(1122-1161):金朝皇帝,即金廢帝,亦稱海陵王,女真族。字符功,本名迪古乃。金太祖阿骨打庶長孫,遼王宗第二子。自幼聰明好學,曾拜漢儒張用直為師。天眷三年(1140),被熙宗授為奉口上將軍,赴梁王宗弼軍前效命。他少年得誌,意氣風發,作戰勇猛,身先士卒,再加足智多謀,被授於行軍萬戶,不久又升為驃騎上將軍,皇統四軍(1144)又封為龍虎衛上將軍,受命守中京。皇統七年(1147)任尚書左丞相,皇統九年(1149)發動宮廷政變,殺熙宗,自立為帝。改元天德。二年(1150),廢行臺、中書省和門下省,只置尚書省。貞元元年(1153)遷都長城以南的燕京,更名中都(今北京)。為鞏固皇權,鎮壓大批貴族反對派,大批任用漢人、契丹人、渤海人執掌朝政。定五京制,改定中央官制,廢元帥府,改設樞密院,由朝廷任命樞密使、副使主管軍事。正隆元年(1156)頒“正隆官制”。至此,中央官制的改革全部完成。在位期間繼續鼓勵女真人南下耕種農田,大量印鈔(紙幣名為“交鈔”)鑄錢。為進攻南宋營建汴京,調兵造船。正隆六年(1161)強征各族人民,大舉攻宋。此時完顏雍(金世宗)乘機在遼陽廢海陵王,自立為帝,改元大定。完顏亮在采石為宋軍擊敗,東至瓜州時被部將完顏元宣與其子王詳所殺。
拖雷(1193-1232):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正妻唆魯禾帖尼,生長子蒙哥、二子忽必烈、三子旭烈兀、四子阿裏不哥。1213年,成吉思汗分兵伐金,托雷從其父率領中路軍,攻克宣德府,再攻德興府。托雷與駙馬赤駒先登,拔其城。即而揮師南下,撥涿州、易州,殘破河北、山東諸郡縣。1219年,從成吉思汗西征,攻陷不花剌、撒馬爾幹。1221年,分領壹軍進入呼羅珊境,陷馬魯、尼沙不兒,渡搠搠闌河,降也裏。遂與成吉思汗合兵攻塔裏寒寨。按照蒙古習俗,幼子繼承父業,而年長諸子則分析外出、自謀生計。故成吉思汗生前分封諸子,托雷留置父母身邊,繼承父親所有在斡難和怯綠連的斡耳朵、牧地及軍隊。成吉思汗留下的軍隊***有12.9人萬。其中1.1萬的精銳俱由托雷繼承。1227年成吉思汗死後,由托雷監國,直至1229年在選舉大汗的忽裏臺時,推窩闊臺即大汗位。1231年,與窩闊臺分道伐金,托雷總右軍自陜西鳳翔渡渭水,過寶雞,入大散關。11月,蒙古軍假道南宋境,沿漢水而下,經興元(今陜西漢中)、洋州(今陜西洋縣)在均州(今湖北均縣西北)、光化(今湖北光化北)壹帶,渡漢水,迂回北上入金境。1232年初與金軍在均州(今河南禹縣)遭遇。托雷乘雪夜天寒大敗金將完顏合達、移剌蒲阿、完顏陳和尚於三峰山,盡殲金軍精銳。此役畢,托雷與自白坡渡河南下的窩闊臺軍會合。同年北返,病死途中。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子忽必烈在位時,被追謚為景襄皇帝,廟號睿宗。
常遇春(1330-1369):明朝開國名將。字伯仁,安徽懷遠人。體貌奇偉,沈毅果敢,長臂善射。元至正十五年(1355),參加農民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破集慶(今南京)等地,每戰必先,屢立戰功,升中翼大元帥。十七年,攻寧國(今屬安徽),身中流矢,裹傷再戰。此後連克寧國、池州(今安徽貴池)、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他奮勇當先,救出被陳友諒軍圍困的朱元璋,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軍。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先取淮東,後占浙西,於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十月,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25萬北上,轉戰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俘元宗王及將士萬余。七月,回師途中,暴病而卒,追封開平王。他英勇善戰,統軍有方,自謂能以10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為“常十萬”。
盧象升(1600-1639):明朝將領。字建鬥。宜興(今屬江蘇)人。善騎射,嫻將略。天啟二年(1622)進士。崇禎二年(1629),募兵3000人衛京師(今北京)。次年,升右參政兼副使,整飭大名(今屬河北)、廣平(今邯鄲東北)、順德(今邢臺)兵備,其部號"天雄軍"。六年,奉命鎮壓流入京畿之農民軍,連敗農民軍於石城(今臨城西)、武安。八年,受命總理江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軍務兼湖廣巡撫,後解巡撫職,進兵部侍郎,加督山西、陜西軍務,擊敗高迎祥、李自成部農民軍於河南汝州。次年,率總兵祖寬又敗高迎祥於滁州(今屬安徽)。不久,任兵部左侍郎,總督宣、大、山西軍務,大興屯政,加強邊備,被崇禎帝朱由檢諭示九邊效仿。十年,督各地援兵入衛京師,備禦清軍。次年,升兵部尚書,以反對東閣大學士楊嗣昌與清議和主張,並遣諸將分道大戰慶都(今河北望都)失利,又被奪職,以侍郎視事。旋率士卒5000與清軍戰於巨鹿,因寡不敵眾,於十二月十二(1639年1月15日)激戰陣亡。
張溥(1602-1641):字天如,太倉(屬今江蘇)人。明代文學家。勤奮好學,讀書必手抄,抄後讀過即焚去,如此反復七遍,《明史》記有張溥“七錄七焚”的佳話,抄書焚書反復七遍,冬天手凍裂,以熱水浸暖繼續再練。崇禎四年(1631年)進士,授庶吉士。與同邑張采齊名,時稱“婁東二張”。天啟四年(1624年),與郡中名士結為文社,稱為復社,人員有張采、楊廷樞、楊彜、顧夢麟、朱隗、吳昌時等十壹人,後來遍及全國,超過三千人,平時以文會友,兼又評議時政,“壹城出觀,無不知有復社者”。崇禎三年(1630年)張溥和吳偉業、楊廷樞、吳昌時、陳子龍等同時中舉,來年又與吳偉業中進士。崇禎十年禮部員外郎吳昌時與張溥壹起推舉周延儒復出。陸文聲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發張溥等結黨,張溥被吳昌時下毒,當夜就腹部劇痛而死,黃道周為之作墓誌銘。壹生著作宏豐,編述三千余卷,著作有《七錄齋集》。輯有《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天啟六年(1626年),寫《五人墓碑記》收入《古文觀止》。
愛新覺羅·豪格(1609-1648):清肅武親王,滿洲愛新覺羅氏,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長子,母為皇太極繼妃烏喇納喇氏。豪格廣有戰功,因其功勛卓著而不斷進封而與多爾袞不合。皇太極駕崩後,因未指定繼承人,引起了多爾袞和豪格對於帝位的爭奪。當時豪格親掌正藍旗,而且又有皇太極留下的正黃旗和鑲黃旗以及眾多大臣們的支持,略優於有正白、鑲白兩旗以及多鐸支持的多爾袞。但是,豪格在關鍵時刻未能果斷行事,在有大臣提出豪格具備繼位資格並要求其繼位的時候表示自己不行,被多爾袞順水推舟從而未能入承大統。最終由其弟,皇太極九子愛新覺羅福臨繼位,多爾袞為攝政王輔政。此後,豪格雖仍頗多戰功,但受多爾袞打壓。順治五年(1648年),因隱瞞其部將冒功及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被下獄,當年三月死去,年僅三十九歲。豪格死後,其福晉為多爾袞所納。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1650):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之弟,母為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同母兄阿濟格,母弟多鐸。排行十四。1626年封貝勒,後因戰功封睿親王。多爾袞十五歲時,阿巴亥被皇太極所逼,被迫為努爾哈赤殉葬,多爾袞因此喪失繼承大統的能力和可能。但此後,他軍功卓著。至皇太極去世時,和多鐸掌有正白旗與鑲白旗,於是和皇太極長子豪格爭奪汗位。豪格繼承了皇太極的正黃旗、鑲黃旗並自掌有正藍旗。多爾袞利用豪格的軟弱使其不能繼位,又畏於兩黃旗的實力,不敢自己繼位,轉而扶持皇太極九子福臨入承大統。他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同輔政,並實際掌權。多爾袞攝政時期,清軍入關,滿清侵入中原,對清朝開始在中國近300年的統治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順治對他的稱呼也從“叔父攝政王”也逐漸變為“皇父攝政王”。39歲時,多爾袞因狩獵墜馬不治而亡。死後,順治帝因其獨斷專行,並迫害其兄豪格,又與其母孝莊皇太後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剝奪其封號,並掘其墓,直到乾隆年間才恢復名譽。
嶽飛(1103-1142):著名軍事家,字鵬舉,謚武穆,後改謚忠武。漢族,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裏(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城東30裏的菜園鎮程崗村)人。嶽飛作為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報國的精神深受中國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師北伐、壯誌未酬的悲憤心情下寫的千古絕唱《滿江紅》(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至今仍是令人士氣振奮的佳作。有《嶽武穆集》。存詞3首。其率領的軍隊被稱為“嶽家軍”,金人流傳著“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名句,表示對“嶽家軍”的最高贊譽。
鄭成功(1624-1662):明清之際民族英雄,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漢族,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公元1624年8月27日誕生於日本長崎縣平戶千裏濱,史書記載他“少年聰敏,英勇有為”。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祖籍河南省固始縣汪棚鄉鄧大廟村。弘光時監生,明紹宗賜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抗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發,於臺灣禾寮港登陸,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更使他彪炳千古,青史留名。但當時臺灣因為處於熱帶再加上衛生條件比較差,鄭成功到了臺灣沒多久就染上了疫病,並於1662年6月23日(農歷五月初八)病逝。
李自成(1606-1645):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原名鴻基。稱帝時以李繼遷為太祖。世居陜西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壹說家中非常富裕),曾為銀川驛卒。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八年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聲望日高。次年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十壹年在潼關戰敗,僅率劉宗敏等十余人,隱伏商雒叢山中(在豫陜邊區)。次年出山再起。十三年又在巴西魚腹山(腹壹作復)被困,以五十騎突圍,進入河南。其時中原災荒嚴重,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巖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散布“迎闖王,不納糧”的歌謠。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農民戰爭中的主力軍。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臨汝)殲滅明陜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由於起義軍領袖犯了勝利時驕傲的錯誤,迫害吳三桂的家屬。逼反吳三桂,滿清貴族入關,聯合進攻農民軍。他迎戰失利,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陜西抗擊。永昌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宮山考察地形,李自成神秘消失。
李大釗(1889-1927):字守常,河北樂亭人,中國***產黨主要創立人之壹,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產主義者之壹,中國國民黨第壹屆中央執委。
秦邦憲(1907-1946):又名博古(此名為俄語“上帝”的音譯)。乳名長林,字則民,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 五月十四日生,江蘇無錫城內中市橋巷人。出身望族。9歲喪父,19歲赴莫斯科求學,24歲受命擔任中***中央總負責人,39歲因墜機遇難。與王明、張聞天等人是蘇聯留學期間的同學,與其他同期的同學合稱為“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
拿破侖·波拿巴(1769-1821):
即拿破侖壹世(Napoléon Ier),出生於科西嘉島,法國軍事家與政治家,法蘭西第壹***和國第壹執政(1799年-1804年),法蘭西第壹帝國及百日王朝的皇帝(1804年-1814年,1815年),曾經占領過西歐和中歐的廣大領土。
帕斯卡(1623-1662):法國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和散文家。帕斯卡的貢獻有:帕斯卡定理、帕斯卡三角形、帕斯卡定律。他同時是近代概率論的奠基人。帕斯卡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在數學和物理學方面所做出的貢獻,在科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夏洛特·勃朗特(1816- 1855):19世紀著名的英國作家,主要作品《簡愛》。
肖邦(1810-1849):波蘭作曲家和鋼琴家,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壹,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壹,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格瓦拉(1928-1967):出生於阿根廷的馬克思主義革命者和古巴遊擊隊領導人。切·格瓦拉於1959年參與了卡斯特羅領導的古巴“七二六運動”,推翻了親美的巴蒂斯塔獨裁政權。在古巴新政府擔任了壹些要職之後,切·格瓦拉於1965年離開古巴,在其它國家繼續策動***產革命。首先是剛果,然後是玻利維亞。在玻利維亞,他在壹次由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劃的軍事行動中被捕,並於1967年10月9日被玻利維亞軍隊殺害。死後,他成為了第三世界***產革命運動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運動的象征。
喬治·格什溫(1898-1937):美國作曲家。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的壹個俄國猶太移民家庭,原名雅各布·格肖維茨(Jacob Gershowitz)。格什溫的貢獻是把古典音樂的風格與爵士樂和布魯斯的風格結合了起來。格什溫1937年夏因患腦癌去世,去世時三十九歲。
馬丁·路德·金(1929-1968):著名的美國民權運動領袖,誕生於美國東南部的佐治亞州的亞特蘭大市。1948年他大學畢業,擔任教會的牧師。1948年到1951年間,馬丁·路德·金在美國東海岸的費城繼續深造。1963年,馬丁·路德·金晉見了肯尼迪總統,要求通過新的民權法,給黑人以平等的權利。1964年度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有金牧師之稱。1968年4月,馬丁路德金前往孟菲斯市領導工人罷工,下榻洛林汽車旅館。4日晚飯前,他立在二樓三百號房間的陽臺上,與人談話。這時在街對面的壹幢公寓裏,壹個狙擊手端著壹架帶有觀測鏡的汽步槍,向他射去。子彈從前面穿過他的脖子,他隨即倒地不起。1963年8月28日在林肯紀念堂前發表了著名的《我有壹個夢想》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