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是中國集市貿易形式之壹,壹般在農歷新年、元宵節、二月二龍擡頭等節日舉行。
廟會是壹項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可以說是民間宗教風俗或者歲時風俗。
在農歷新年、正月十五或者二月二這些節日裏是壹定會舉行廟會的,廟會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壹種傳統民俗活動,是壹個國家或民族裏被群眾所創造、所享用的壹種生活文化,廟會的產生、存在和發展都與老百姓的生活緊密相連。
廟會在唐代就已經存在,因為大多數是在寺廟節日時舉行,地點也壹般設在寺廟裏或寺院附近,所以被稱為“廟會”。廟會的雛形是為了祭祀,人們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時,聚集在壹起,開展壹些集體活動,進獻供品、演奏音樂等。
後來這種祭祀活動就轉變成半商業活動,在《妙香室叢話》裏就記載過:“京師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貨雲集,謂之廟會。”這時候大家會在上香的同時進行壹些東西的購買。
廟會特征
民間的廟會有自己的核心特征,即在經濟技術方面是百貨交易;在社會組織方面是“社”或“會”;在意識形成方面是禮神娛神。這便是我國廟會能夠長期傳承的經濟基礎和民俗慣制。
廟會是把寺廟的節日變成了地方性的節日,把宗教的節日變成了世俗的節日。所以,那些獨特的地方性求神活動、非宗教性的娛樂休息活動及集市活動才得以自然而然的融入廟會。
因此,與其說廟會是宗教活動倒不如說廟會是地方性民眾節日活動,更能準確地反映廟會的本質屬性。所以說準確地講這種多內涵型廟會可稱為節日型廟會。
廟會還是壹種綜合性的民俗活動,關系到宗教信仰、商業民俗、文藝娛樂等諸多方面。這是由各地的歷史地理物質條件、民俗傳統和人們的審美標準決定的。
各地的廟會又各有其特點,在幾個方面各有所側重,這就形成了各種廟會互不相同的生活美,但都分別表現了當時當地條件下人們認為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