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萬的後代魏文侯,後參與“三家分晉”,與韓、趙兩家瓜分了原來的晉國,自立為諸侯,且國勢強盛,成為戰國七雄之壹。
畢 軌:(生卒年待考),山東東平郡人。
三國時在曹魏與創清談風尚的“傅粉何郎”何晏齊名的名士。
畢眾敬:(生卒年待考),山東東平郡人。
南北朝時壹家四代皆為州刺史。
畢 構:字隆擇,河南偃師人。著名唐朝大臣。
六歲能文,擢進士第,景龍末召拜禦史大夫,與河南尹李傑,皆壹時選,世謂畢李。為政清嚴,官至太子詹事卒。
畢 炕:又名畢構子。
唐玄宗天寶末為廣平太守。時安祿山叛亂,攻城急,畢炕堅守不下,城陷死,謚忠。
畢 宏:(生卒年待考),京光人。著名唐朝畫家。
寓居於蜀。善畫山水、古松、奇石。著名當世。杜甫《戲韋偃為雙松圖歌》中有“天下幾人畫古松?畢宏已會韋偃少”的詩句。
畢 升:(公元?~1051年),布衣出身。宋仁宗慶歷年間發明活字印刷術,為我國四大發明之壹。
北宋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年),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壹次人類印刷史上的技術革命,在人類文明史上起著裏程碑式的重大作用。畢升的生卒時間、籍貫及經歷皆不可考。據《夢溪筆談》十八卷記載:畢升用膠泥刻字,字的薄厚如壹枚銅錢,每字壹印,用火焙燒使之堅硬而為活字。排版時,先在鐵板上塗上松脂、臘和紙灰,鐵框排滿活字後,再在火上加熱將藥熔掉,用壹塊平板按壓字的表面,使整版宇平如砥,就可印刷。這種印刷方法如果印刷數量少,收效甚微,要是印刷數量巨大的話,則變得十分神速。
為了提高效率,壹般要準備兩塊鐵板,壹塊用來印刷,壹塊則可排字。第壹塊印完後,第二塊已準備好,這樣就可以交替使用,很快可成。每個字有幾個字模,尤其象“之”、“也”等字字模多達二十個,以防同板內重復使用。如果有特殊字,旋刻之,用草火烘烤,很快就能用。減少反復雕刻字模的過程是活字印刷最大的優點。雕版印刷時,每種書都要自刻壹套印版,用過就作廢,而泥活字印刷便可印刷許多書籍而不會磨損字模,從而大大提高印刷效益。後代的木活字、銅活字都是從泥活字發展而來的。
畢升發明泥活字印刷術,比德國丁?谷騰堡發明鉛活字早四百多年。
畢升還研究過木刻活字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為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
畢際有:(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文學家。
《聊齋誌異》作者蒲松齡坐館的館東南部通州知府,家住東平府所轄淄川縣,是與濰縣畢氏同宗的知名人士。
畢 沅:(生卒年待考),字紹蕩,號秋帆,江南鎮洋人。著名清朝學者。
留心經史文學,旁及輿地金石之享。嘗謂“經義當宗漢儒,說文當宗許慎,編,年史諫水先生最長。”以好士知名,學人如錢大聽、邵晉涵、章學誠、洪亮吉、黃仲則等先後在幕中。所著《續資治通鑒》二百二十卷,集錢、邵、章等諸人之力而成。詩文有《靈巖山人詩集》、《秋帆文集》。
畢 諴:鄆州須昌人(今山東東平)。著名唐朝大臣。
文宗大和六年舉進士。懿宗時以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終河中節度。通經史,工辭章,善書法。
畢 宏:唐朝朝京光人,寓居於蜀。
善畫山水,古松奇石。著名當世。杜甫《戲韋偃為雙松圖歌》中有“天下幾人畫古松?畢宏已會韋偃少”的詩句。
畢 漸:字號,江陵潛江人(今湖北江陵)。著名宋朝官吏。
哲宗紹聖元年中狀元。歷太常、鴻臚少卿,為膳部員外郎,出知荊南府。以文學致身,剛介自立,為時所稱。畢升:北宋人。仁宗慶歷時布衣,活字印刷術發明者。壹改過去雕板印刷之弊病,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為中國乃至世界文明進程的推進舉足輕重。
畢 昌:杭州府仁和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明朝官吏。
永樂年間進士。官吏部主事,歷郎中,居官清慎有雅度。官至南京左通政。
畢 沅:字湘蘅,壹字秋帆,自號靈巖山人,江蘇鎮洋人(今江蘇太倉)。著名清朝大臣、學者。
乾隆二十五年中狀元,授修撰,官至湖廣總督。經史小學金石地理之學,無所不通。好著書。續司馬光書,成《續資治通鑒》。又有《傳經表》、《經典辨正》、《靈巖山人詩文集》等。其弟畢瀧,善畫山水竹石,蒼渾而秀。精鑒賞,亦工詩。其女畢慧,善丹青,有惲壽平之風。亦工詩,有《遠香閣詩草》。
畢士安:字仁臾,代州雲中人。著名北宋宰相、學者。
乾德四年進士,真宗登位拜工部侍郎,樞密直學士,景德初拜同平章事,美風采、善談吐,年耆目目毛,讀書不輟,又精於詞翰,書法歐虞。
畢仲衍:雲中人(今河南鄭州),畢士安曾孫。著名宋朝官吏。
熙寧三年與弟畢仲遊同登進士,歷官至官制局檢討,擢起居郎。著有《中華備對》十卷。
畢仲遊:雲中人(今河南鄭州),畢士安曾孫,畢仲衍之弟。著名宋朝官吏。
熙寧三年與兄畢仲衍同登進士,曾任河東路提點刑獄,為官清廉,累官至吏部郎中。為文雄健博辯,多切事理。著有《西臺集》。
畢再遇:袞州人(今山東袞州)。著名南宋將領。
以蔭補官,隸侍衛馬軍司。武藝絕人。宋寧宗開禧間與金人戰,取泗州,定盱眙,完楚州,皆以智勇立奇功,時稱名將。宋嘉定元年,除左驍衛上將軍。以武信軍節度使致仕。
畢振姬:山西高平人。著名清朝大臣、學者。
清順治三年進士,授平陽府教授,官至湖廣布政使。在山東賑災有方。公余苦讀不怠,時稱“有官僧”。有《尚書註》、《西河遺教》、《西北文集》等。
畢道遠:字東河,山東淄川人。
清道光二十壹年(公元1841年)進士,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授都禦史,歷官至禮部尚書。書法米芾,名重壹時。
畢占雲:(公元1903~1977年),原名畢瑞祥,四川廣安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1927年在湘軍任營長。1928年率部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軍特務營營長,第四支隊支隊長,第二縱隊司令員,紅十二軍第壹○二團團長、軍參謀長、代軍長,紅七軍第九師參謀長,紅二十二軍第六十六師師長、軍參謀長,紅壹軍團第壹師參謀長,補充第壹師師長,紅八軍參謀長,紅九軍參謀長。參加了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裏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軍委壹局副局長兼參謀主任,八路軍後方留守處參謀處處長,綏德警備司令部參謀長,軍委總部二科科長,太嶽軍區參謀長,太嶽縱隊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冀東軍區副司令員,豫皖蘇軍區副司令員,河南軍區副司令員。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任河南省軍區司令員,武漢軍區副司令員。是第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壹級八壹勛章、壹級獨立自由勛章、壹級解放勛章。
1977年2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七十四歲。
畢慶堂:(公元1916~1969年),原名畢永福,山東桓臺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1938年參加八路軍。1939年加入中國***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四支隊教導大隊副政治指導員,第四支隊特務團營副政治教導員,山東縱隊第壹旅三團營政治教導員,魯南軍區第壹軍分區黃西大隊大隊長兼政治委員,山東縱隊壹旅薩那團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野戰軍第八師二十二團副團長,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八師二十二團副團長,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八師二十二團團長,八師參謀長,第三野戰軍二十二軍六十五師參謀長。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二軍司令部參謀處處長,華東軍政大學浙江分校副校長,第十三步兵學校副校長,馬列學院第壹分院軍教室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學部副部長,防化學兵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1969年7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五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