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65年起,我們昭烏達盟的文物考古人員,配合各種基本建設,結合地區文物普查,沿著長城地帶,廣泛發動和走訪當地群眾,對保存在本地區的古長城遺址陸續進行了調查。1975年由昭烏達盟革命委員會公布長城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線加以保護。
在正式調查以前,我們選擇了25公裏遺跡保存得比較清楚的地段作為調查的試點。從1965年7月到10月和1975年8月到9月,兩次調查所用時間大約半年,往返步行約1,000余公裏,基本上查清了我盟境內長城遺址的分布範圍、詳細走向及築造特點;記錄了長城沿線有關古代防禦設施及長城地帶有關遺址;拍攝了有關長城築造、地形、地貌照片;采集了必要的文物標本。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壹 昭烏達盟長城遺址的分布範圍及詳細走向
昭烏達盟地處遼河上遊。西拉木倫河以北有廣闊的草原,南部是多山的丘陵地帶,屬華北陸臺內蒙地盾東延的壹部分。這個地區歷來是中原通往我國東北邊遠地區的咽喉要道,地位十分重要;同時也是我國古代中原和東北各族文化頻繁交流和經常接觸的地方,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古跡。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在昭盟境內有三道漢以前的長城遺址,它們都分布在我國北緯42度——43度之間。我們暫時分別稱這三段長城為赤北長城、赤南長城、老虎山長城。
(壹)赤北長城
在今赤峰市北部,長城沿英金河北岸築造,方向大體為東西橫貫,自西而東詳細走向為:
木家營子公社:衣家營子(過陰河);
東方紅公社:上北道大隊,五裏岔村北;
王家店公社:水泉村,公社所在地王家店大隊北山根,四家子大隊,孫家營子,楊家營子,夏家店村;
水地公社:八家老爺廟村後摩天嶺,北山坡,前窯生產隊,公社所在地北石佛山,山水坡大隊平頂山,山水坡。
水地公社往東在進入安慶溝公社以後,長城遺跡不清。
赤北長城現存遺跡,西起東方紅五裏岔,東到山水坡壹帶,比較明顯,斷續保存約30公裏。1975年復查時,我們在敖漢旗小河沿公社白斯朗營子、烏蘭公社老牛槽溝大隊七道窩鋪、倒格郎豐收公社白塔大隊、敖吉公社“車羅城”、山灣水庫以及下窪公社豐水山大隊等地,發現了戰國——秦漢時期的城堡和村落遺址,保存都較完好。如果赤北長城年代與此相當,則赤北長城的延伸線應在這些遺址分布區的附近。
東延地段可能在今吉林省奈曼旗或庫倫旗南部壹帶,那裏曾發現過戰國——秦漢時的城址及秦陶量4。
關於赤北長城,過去有過壹些考古調查報告,並為壹些史學論著和遊記零星引用5。
(二)赤南長城
在赤峰市南美麗河公社,東西橫亙,與赤北長城大體成平行方向,兩道長城之間相距約50公裏,分布在今昭盟喀喇沁旗、赤峰縣南境、建平縣北境、敖漢旗中部。其中穿過的河流有老哈河、蹦河、孟克河、教來河等。由西而東所經詳細地點是:
喀喇沁旗婁子店公社:姜家灣子村(達拉明安山),柴家溝梁,兩半子山;
喀喇沁旗山前公社:黃花窪,蛤蟆窪,樁子地,西大窪,檳榔溝梁,半截子梁,劉家店後梁,莫家溝西坡,大金溝西山梁頂;
赤峰縣美麗河公社:二道營子,閻家店東梁、林家地北梁,“邊墻地”,王家溝粱,石棚山,灰菜溝梁,燕翅溝粱,小莫裏海山,大莫裏海山,貨郎溝,三棺石山,謝家營子後山,雙尖子山,夜貓子山,瓦房敖包山,西平頂山,雞冠山,東平頂山,老鷂子山,西窪,黑山頭北梁(過老哈河入建平縣);
建平縣外貿場(種羊場):上熱水馬架灣子村,打瓜叉梁,大黑山,大擂臺溝山,窩瓜溝梁頂,拐棒子山,平頂山北坡,老頭子梁頂,嘎叉溝北坡,大陰坡;
建平縣老官地公社:黃花山,圍圈子山,老牛槽窪,羊草溝金洞子山,窯溝梁,沙子梁,老虎溝,夜貓溝,缸溝子,花果山,嘎吉哈達後梁,王八石山,嘎吉哈達河套地,大碾子溝南坡,夜貓子溝,橫梁子;
建平縣熱水公社:頭道溝,“漏縫毛”,廟子溝,老鴟窪、城子山,頭道窪,二道窪(老虎洞),半截子窪,小井窪,老爺廟西窪;
建平縣燒鍋營子公社:朝廷廟山,下火家地,圓蝙蝠山,雹神廟梁頂,雹神廟窪,菜園於,小東窪,趕牛道梁,擂臺溝梁,小塘土溝梁、房框子前山,針柴窪梁頂,石碑梁;
建平縣二十家子公社:蛤蟆石梁,藍旗營子南城,蘭旗營子北城,小五家,大五家(過蹦河),小四家村南,九百步大荒(入敖漢);
敖漢旗新惠鎮公社:紮西營子後梁頂(過孟克河),紮東營子,平頂山;
敖漢旗新地公社:三敖包梁頂,韓家窪,拐棒子梁,毛代水泉村,石匠溝,白蓋子山,炮臺山,老瓜瓢窪,大梁道,頭道窪,平頂山(磨坊後梁),小羅山,北蓋子山,小羅山後窪,啞吧梁;
敖漢旗倒格郎(豐收)公社;格鬥營子後山,格鬥營子前山,溝門大窪後梁,石門溝梁,上營子村,白丈子活牙山,白丈子村,老水泉子大山,蘭家窩鋪前封山梁,蘭家窩鋪營後大黑山;
敖漢旗克力代公社:石砬子山,趙家窩鋪,高家窩鋪,紅山咀子(過教來河),克力代東大山,石老虎溝北山;
敖漢旗貝子府公社:王墳窪,小德裏胡同,瑩石礦山,石門山,大架子山,瓦盆窯敖包山,茍家溝西大山,茍家溝村,茍家溝北山,櫻桃溝東山,新地村,十二連山;
敖漢旗王家營子公社:小瓦房溝村,小瓦房溝東山(廟山),石砬子山,王家營子東山。
赤南長城西端只調查到姜家灣子村的河套附近,西去50余公裏與河北省圍場縣交界,這壹帶山巒起伏,林木茂密,兩次調查都未能找到長城遺跡的去向。但據說圍場縣已發現了長城的遺跡和許多戰國時期的遺址及城址,並出土過秦始皇二十六年鐵權6,據此我們推測,赤南長城西端當從今昭盟喀喇沁旗婁子店毛金壩壹帶進入河北圍場縣境。
赤南長城東端到王家營子、寶國吐壹帶,遺跡難尋,去向不清。1975年復查時,僅在鄰近的吉林省奈曼旗土城子公社發現並調查了壹座規模較大的戰國——秦漢時期的土城遺址。王家營子及寶國吐壹帶南部與北票縣交界,這壹地帶也是群山環繞,地勢險要,雖然沒有找到長城的確切去向,但據文化部門有的同誌介紹,在北票縣上園公社上園大隊下四家生產隊的“五臺”村南山上發現有石築長城遺跡,由義縣北側往東延伸。若是,則赤南長城在王家營子、寶國吐壹帶可能往東南山區折拐,入北票縣境。
赤南長城在昭盟境內大部分地段墻基保存完整,地面遺跡明顯,按其實際走向斷續保存約300余公裏。關於這道長城過去沒有發表過詳細報告,只見內蒙古文物工作隊在有關考古調查簡報中提及,並推定它是與燕文化有關的建築遺址7。
(三)老虎山長城
老虎山長城在敖漢旗南部邊緣的四家子公社老虎山壹帶,1975年初發現。長城順羊山北坡而下,穿過大淩河支流老虎山河在虎山上往東南穿過壹片緩坡丘陵地,延伸至朝陽縣或建平縣境內,南延部分遺跡不清,未作調查。
老虎山長城在敖漢旗境內保存較好的地段長約5公裏。
二 長城的築造及地形的選擇
長城是我國古代工程浩大的軍事防禦工事,由於它的戰線長、範圍廣、地勢復雜,為了適應軍事上的需要,在築造和地形的選擇上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350余公裏的長城其築造方法主要有三種。
第壹種名築:這是長城的主要築造方法,約占我們調查中長城長度的百分之五十。
石築墻基寬度不壹,壹般在2——3米之間,最寬處不超過4米;殘高也因地勢和倒塌程度不同而各異,壹般殘高幾十厘米,最高處僅存1米左右,許多地段殘基與地表齊平。從殘存較多的地段看,城墻橫斷面呈梯形,下寬上窄,估計當時城墻的高度約3——4米,頂寬最少有1米。
石築城墻均用自然大石,壘砌方法壹般是內外兩側用較規整的大塊自然石,中間填以亂石碎塊或砂礫等,因此在調查中發現凡是未完全倒塌的地段,墻基的兩側壁保存都較完整。
在石築城墻殘基上,發現有的地段有明顯的接痕墻縫,估計當時築造長城是按地區分工分段進行的。
第二種土築:約占長城地段的百分之四十,壹般是在土質較厚、地勢較平而又缺石的地區,因年月久遠,水土流失,土築城墻沖刷已盡,高度已無從確知,遺跡也較難尋,但壹般在這些地段上都隱約可見壹道黑土帶,遠遠望去象壹條巨蟒在大地上盤旋,在夏季還可以發現在這些土築地段上草木、禾苗長得格外茂密蔥郁。土築城墻現存遺跡寬度約5——6米,估計當為夯築。有的地段在同壹山上石築、土築並用,即山坡下用土築,山崗上用石築。
第三種“天然屏障”:這種方法采用不多,壹般是在極陡峭的群山中,在兩個山頭之間用自然石塊稍加壘砌成為石墻,以連接兩個山口,構成壹天然屏障。這種築造方法以老虎山長城羊山上的壹段最為明顯有些地段經過壹些自然“石門”,當地呼作“南天門”、“北天門”、“石門山”、“哈巴氣”(蒙古語,意即隘口、要道)等這些流傳下來的古地名可能與古代軍事工事有關。
由於長城各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築造方法不同,各地對它都有不同的習慣稱謂,我們在調查中發現主要有“石龍”(即石築地段)、“土龍”、“沙龍”(即土築地段)等稱呼,個別地方稱為“趕牛道”。
(二)地形的選擇
從我國古籍有關長城的記敘中可以看到,戰國——秦漢時期的長城,在地形的選擇上有兩個基本特點,即“因邊山險”、“因河為固”8。前者說的是長城選擇在崇山峻嶺之中,就可以形成“天險”;後者說的是長城臨河而築就可以造成“固塞”,這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實踐的經驗總結。
“因河為固”的長城地段,以赤北長城水地壹段和老虎山長城最為明顯。
水地壹段多為石築,以英金河為塞。英金河北岸是起伏的山崗,中間相隔由河流沖積的較開闊的平地。從中發現在耕土層1米以下為河流沙,估計築造長城時英金河就從北岸的山腳下流過。水地壹段有“摩天嶺”
和“石佛山”兩個較高的山頭,東西遙遙相對,登上山崗可望百裏之外,並在摩天嶺上築壹烽火臺,在石佛山下築壹土城。河南岸也是起伏連綿的山崗,這樣的地勢是有利於防守的。
老虎山長城以大淩河上遊為塞。羊山和虎山兩峰相對,老虎山河從羊山北坡折拐而南,順虎山南坡流入朝陽境內。現在仍是通往朝陽、北票、赤峰、新惠等地的交通要道。
羊山北坡極陡峭,有的地方簡直難以容身。長城正築在臨河的北坡大小山頭上,登上北坡遠望,確有“居高臨下”之勢。
“因邊山險”的地段以赤南長城最為明顯。
西段喀喇沁旗姜家灣到赤峰縣美麗河壹段,長約60公裏,大多築在丘陵山地和大小相連的山崗上。達拉明安山是這壹段中較高的山峰,北坡較陡,山的東西兩側當地群眾稱作東城口、西城口,戰國城址現已不存。長城順達拉明安山東南坡而下,在姜家灣河套地區長城線上築壹小土城,以扼守這壹帶的河谷山川。在美麗河公社西平頂山壹帶,地勢較高,大小山崗連綿起伏,長城沿著東西走向的山崗築造在山的北側峰,北坡較陡,無空壙之地,南坡較緩,有丘陵平地。
赤南長城在美麗河公社美麗河大隊黑山頭以正東方向過老哈河,東入建平縣北境。
從建平縣外貿場(種羊場)、馬架灣子到二十家子公社小五家附近,這壹段長城約90公裏,所經皆為山地。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段長城線所經山地北坡坡度大多在45——60度之間,南坡坡度在20——40度之間。
在山勢極陡的地段,如漏縫毛梁頂、嘎吉哈達大碾子溝南坡、燒鍋地菜園子、針柴溝梁頂等地,還發現有“天然屏障”的遺跡。
建平縣北境的長城,在個別地段的山坡上也采用土築方法。這種在山坡上用土築的長城,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有壹個明顯的特點,就是築墻取土均在北側,南側土崗較高,北側則形成壹道土壕痕跡,壹般在北側夏季生長的草木都較茂密,遺跡也比較明顯。
嘎吉哈達壹段長城,由梨樹溝往東,其北有虎頭山,過山谷有大平頂山,山勢陡峭,奇峰聳立,但長城沒有築在這兩座山頭上,而是順其南側的虎頭窪下坡,往東經過壹片山坡地到王八石山,這樣長城便以大平頂山、虎頭山上為天然屏障。在王八石山的兩側,西北有平頂山,東南有大尖子山,長城由其谷口而入,並在其南側較平坦的地區築壹小土城扼守。
菜園子到石碑梁壹段的12.5公裏,全為石築,是建平縣北境長城遺跡保存最好的地段之壹。這壹帶山崗縱橫、河谷交錯。長城所經的現代村落,南有王家店、孫家店、山咀子、蒙古營子、畫匠溝等,其山有畫匠溝南山、墩墩溝前山等,高度不大,是壹片較大的河谷丘陵,宜於耕作;北有張家灣、混臺溝、三代營子等,其山有大塘土溝梁、老頭窪梁等,山勢較高,且有深陡的溝壑,築造長城難度較大。因此這段長城既沒有選擇在北山峰,也沒有築造在不利於防守的南山坡,而是擇其中間地帶,即由菜園子→小東窪→“趕牛道梁”→房框子前山→針柴溝梁頂→石碑梁;這樣就以北側的大山作為天然屏障,南有地勢緩平的丘陵,利於駐紮防守。
從建平縣二十家子過蹦河東到敖漢旗王家營子壹段,長約150公裏,長城橫貫敖漢旗南境。蹦河兩岸地勢較平,長城全為土築,幾乎沒有折拐。往東多山,地勢較高。
紮東平頂山是孟克河流域較高的山崗,長城順其山頂由西南往東北盤旋而上,而後又東折至獨峰突起的拐棒子山頭,再以正北方向向馬連溝後山延伸,然後又曲曲彎彎進入東北走向的石匠溝大山。這壹帶山崗連綿,山勢較陡,在石築長城地段上還有小城遺址。
克力代“東大山”是教來河東岸山勢較高、地勢險要的山峰。由教來河東延至貝子府公社的十二連山,連綿十多公裏,長城築造在東大山、大架子山、十二連山的山脊上。長城在進入貝子府、王家營子以後在北票縣交界地帶,便是努魯兒虎山的西延地段,這裏山脈縱橫,地形復雜。
長城地勢的選擇是根據當時戰爭的需要並和防禦對象有直接關系的。從長城所經地形地貌觀察可以判斷,當時修造長城完全是防禦我國北部的少數民族的。這個地形選擇上的基本特點給我們研究長城的年代提供了重要線索。
三 長城沿線臺、鄣、城址設施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三道古長城沿線都有不同類型的防禦建築設施。我們將這些設施歸納為三類,並按其距長城線的遠近分別列入三道長城線中。
第壹類:臺址。壹般是圓形土臺,形制較小,地形選擇壹般都較高,多築於長城線上或長城線南側。僅這次調查中所見,數量也較少。
第二類:鄣址。多為方形土城,規模較臺址稍大,壹般多建在長城線南側。《史記》正義顧胤雲:“鄣,山中小城。”
第三類:城址(包括部分遺址)。這類多為規模較大的土城或居住址,大多建在長城線南側。城內壹般都有建築遺跡,估計當時應是駐屯之所9。
(壹)赤北長城沿線的建築設施
1號:遺址,位於木家營子公社衣家營子“後山”陰河西岸,高出河面約40米,略成圓形,直徑約20米,地表發現的遺物最晚壹期至戰國。
2號:遺址,位於東方紅公社五裏岔村西北1公裏,圓形,直徑55、高出地面5米。地表遺物以戰國繩紋灰陶器居多,遺址南北兩側有大片戰國遺跡和遺物。
3號:遺址,位於東方紅公社五裏岔村北0.75公裏,略成方形,長、寬各約50米,高出地面3米。文化層堆積厚約2米。遺物以戰國灰陶為主,器形有繩紋敞口罐、大甕、“魚骨盆”、板瓦,以及類似蜘蛛山遺址出土的秦陶量器口沿,還有戰國鐵鍋殘片等。
4號:鄣址,位於五裏岔村東北1.5公裏,長方形土城,長50、寬40米,土墻殘高2、基寬10、頂寬4米。北墻外高達6米。保存較完整。地表散布灰陶罐、大甕、“魚骨盆”、灰陶豆、明刀等遺物。城西北角有戰國甕棺葬遺跡,城東有壹片戰國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