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百家姓中有君字嗎?

百家姓中有君字嗎?

君姓

君[君,讀音作jùn,不可讀作jūn。

壹.姓氏淵源:

第壹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初期掌管公邑之長,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公邑,是春秋時期西周王朝直屬國君的郡縣之地,其地所產均屬周王。

據史籍《公羊春秋》記載:“公邑,君邑也。私邑,臣邑也。”掌管君邑之大夫,由周王直接派任,多為周王室成員,先稱君令,後稱郡令,史籍《春秋繁露》中註明:“君也者,掌令者也。”這裏,“君”讀音作jùn(ㄐㄩㄣˋ)。後壹些實力強大的諸侯國君也設置了公邑,隸屬於國君王族。

春秋時期的郡,仍然是“君邑”的泛稱,下轄若幹個縣治。其時“君”、“郡”二字通假。但縣的性質則不再局限於直屬國君,而有可能作為卿大夫和功臣貴族的采邑。但作為直屬國君的縣,其仍然具備壹級地方政府的全部職能,只是在所有職能中,其軍事管理職能更加突出。

君令(郡令),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君氏、郡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爵稱,出自戰國時期諸華夏侯國之君,屬於以爵位稱呼為氏。

君氏,出自戰國時期的爵位之壹,諸侯各國都有。

“君”爵,這種爵位分賜給王子,極個別情況下也分給有特殊功績的異姓高官,並附以壹定數量的土地和屬民。其封地有幾個縣到十幾個縣不等。但分賜給“君”的土地由國君派官吏去進行治理,受封賜者並午實際行政官吏權力,只收取封地的租賦,但在所收取的租賦中必須上繳壹部分給國家,做所納之稅。

“君”的後裔子孫中,有許多都沒有國祚承受權利,因此有人以祖上爵位為姓氏者,稱君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爵稱,出自春秋戰國時期諸夷國之君長,屬於以爵位稱呼為氏。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西南、西北地區的西南夷、西域壹些少數民族部落的酋首,經部眾推舉為首領,稱作“君長”。君長掌管部落的壹切行政事務,並負責領兵作戰。

秦、漢以後,這些少數民族部落中人多勢眾者,改稱“王”,而人少勢弱者,仍稱“君長”。隨著部落、民族之間的征戰吞並,亦有在“王”之下各部首領稱“君長”者。

在中國歷史演進過程中,漢文化的強化和深浸,使壹些少數民族產生以官職稱謂和爵位稱呼為姓氏者,因此有世襲君長之家族以漢化爵位稱呼為姓氏者,稱君氏。

二 歷史名人:

君 旭:(公元1942~今),號天白;山東鄒平人。著名社會學家、書法家。

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系。現為寧夏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美學專業研究員、中國書法協會會員、中華美學學會會員、寧夏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寧夏作家協會會員等。

書法藝術以行、草書為主,清灑灑脫,勁健流麗,自具壹格。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書展,廣為收藏並收入作品集。

出版有《書法美》、《書法線條美的發現》等書,發表論文壹百多萬字。論文入選第壹至第四屆全國書學討論會。著述及作品已數十次獲獎。

傳略被收入《中國當代書法家辭典》、《中國當代名人錄》、《中國文藝家傳集》、《中國社會科學家大辭典》(英文版)等數十種辭書與傳集。

君 明:(公元1965~今),蒙古族;遼寧北票人。著名地方醫務工作者。

內蒙古自治區太仆寺旗經貿局科長,助理經濟師。

1983年6月~1991年6月在旗保健站從事化驗工作,其間,1985~1987年在內蒙古寧城大學上學,擔任學習委員,1989年在沙溝鄉衛生院任副院長。

1991年6月~1993年7月在太仆寺旗經協辦工作,從事秘書工作,1993年7月至今在太仆寺旗經貿局工作,擔任企管科、科技科兩科科長,兼太仆寺旗裝備辦主任,其間,1996年5月~1998年5月在太仆寺旗面粉廠任經理助理。1998年被上級主管部門派到沙溝鄉衛生院任副院長,因為沙溝鄉是壹個極貧困的鄉,衛生院又由於管理混亂,經營無方,幾乎陷於癱瘓狀態,他去後首先摸清家底,了解內部情況,充分分析環境因素,幫助壹把手出謀劃策,親自起草衛生院各項制度及五年規劃奮鬥目標,使衛生院的內部管理得到了強化,經濟效益有所提高,完成下派控職鍛煉任務。

1994年鎢礦破產後,為安排好失業職工的生活問題,單位領導委派他負責搞生產自救的籌備工作,他身先士卒,全身心地投入農業開發種植行業,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對從業職工進行培訓,使他們掌握了種植業技術,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百余畝耕地,解決了部分極貧困失業職工的基本生活問題,受到了他們的好評以及單位領導的拉汗。

君 巖:(公元1967~今),山西芮城人。著名收藏愛好者。

1991年7月畢業於河北文學藝術學院文學專業,助理講師,任職於芮城縣委黨校。系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商城縣收藏協會會員、縣集郵協會會員。

主集中國各時期郵品,側重早期實寄封片和信銷票,新中國郵品已基本齊全,含部分錯版票;兼集古錢幣、字畫、瓷器、玉器、古籍及民間流傳文物。註重從不同的角度探索集郵現象、熱點問題的本質,對郵品文化價值進行挖掘、展示及再創造,在集郵理論和集郵觀念等方面有所突破,有《論“集郵文化”的概念的局限性》、《發行“中國節日”普票的重大意義》等系列論文發表於報刊。

1994年11月,創辦芮城凹凸郵社,並任社刊《凹凸郵刊》主編,自創不同檔次票不同比價交換征讓法,對所有信銷票逐枚列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