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姓氏淵源:
第壹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周族姬弱的封國頓子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期,姬姓周族有王裔名弱,受封於頓(今河南商水),建立頓子國,也稱弱頓子。到了西周末期,頓國為媯姓的陳國所逼,被迫南遷至今河南項城西南壹帶,因而又稱為南頓國。
南頓國(頓子國)最後的確是被楚國所滅亡的,但時間是在河南省項城市 *** 所說魯僖公十七年(公元前629年)的壹百三十四年後的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頓國從公元前1046年建立,經歷了比較穩定的西周時期至春秋早期,自春秋中期開始,在陳、楚、魯、宋、晉等大國爭霸中原的夾縫中艱難生存,或失或續,到公元前496年終為強楚所滅,總***存在了五百五十來年。頓國的存續,是西周至春秋時期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壹個縮影,從壹個側面見證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變幻。
到了秦朝時期,秦始皇統壹六國後,在頓國故地設置了南頓郡。到了漢朝時期,漢高祖劉邦將其改置為南頓縣。
亡國後的南頓國(頓子國)王室子孫和國民們,以原國名為姓氏,稱頓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 *** 。
中國西北地區除了有較多的馬氏外,還保留了許多 *** 的傳統姓氏和稀僻姓氏,如:拉氏、陜氏、擺氏、靠氏、者氏、喜氏、牙氏、乜氏、糟氏、綻氏、扇氏、底氏、朵氏、敏氏、勉氏、把氏、初氏、滿,灑氏、撒氏、尕氏、阿氏、訥氏、塔氏、納氏、哈氏、虎氏、沙氏、喇氏、寶氏、和氏、貼氏、鮮氏、計氏、水,亢氏、仁氏、且氏、臘氏、百氏、花氏、冶氏、妥氏、黑氏、佑氏、拜氏、鹹氏、茹氏、頓氏、芥氏、海氏、消氏、鐵氏、笪,轎,密氏、查,朝氏、雒,踏氏、剡氏、銷氏、終氏、闡氏、鎖氏、母氏、明氏、嗽氏、鄴氏、乍氏、佘氏、彌氏、元氏、帖氏、弭氏、來,脫氏、禹氏、關氏等姓氏。其中就有頓氏。
在這些姓氏中,有許多是漢族姓氏中所也沒有的,這就大大地豐富了中國姓氏的文化,也為 *** 姓氏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原始資料。
不過, *** 頓氏起源於何時、何地,有待進壹步考證。
二.遷徙分布:
目前,天津,河南博野頓家莊,內蒙古,山東平度,山西太原、大同、陽泉,甘肅酒泉,黑龍江嫩江縣,河南盧氏,湖北武昌,湖南芷江等地,均有頓氏族人分布。
三.歷史名人:
頓 肅:(生卒年待考),魏郡人。為邵陽長。
頓 琦:(生卒年待考),廣州人。著名西漢孝子。
據《廣州先賢傳》記載:頓琦至孝,母喪感慕,哀聲不絕,飛鳧白鳩廬側,見人即去,見琦而留。
頓 起:(生卒年待考),蔡州人。宋朝泰州通判。
頓 欽:(生卒年待考),明洪武年間舉人.
頓 銳:(生卒年待考),字叔養,號鷗汀;涿州人(今河北涿州)。著名明朝學者。
明正德年間進士。著有《鷗汀集》十卷。
頓嵩元:(公元1932~今),河南郾城頓莊人。著名基礎教育家。
曾執教小學,並任校長。
1953年考入許昌師範,1956年考入河南師範學院(今河南大學)中文系。曾從國學大師黃侃和詞學專家吳海的高足高文先生攻《說文》及宋詞。畢業後任教於南陽農專。農專停辦,調入桐柏高中。三下放時,回郾城完中、二中。後為駐馬店教育學院中文系主任、教授。
兼許慎研究會副會長、省社科院郾城許慎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許學研究集刊》主編、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理事、駐馬店地區方誌協會理事。並為中國訓詁學研究會終身會員。協助成立許慎研究會、許慎研究所,創辦《許學研究集刊》。還協助舉辦許鎮與說文學及中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為許學做出了貢獻。
先後參加八次國際學術會,四次在大會宣讀論文,七篇論文被選入論文集。出版《許慎與郾城》、《許慎生平事跡考辨》等論著。發表《淺談訓詁學與古籍整理》、《楊雄方言及對說文的影響》、《中原胡姓與北方胡人考》等論文四十余篇,其中《範縝生平事跡考》等四篇論文轉載於臺灣《中原文獻》。
《許慎故裏考辨》獲1990年省語言學會論文二等獎,《淺談訓詁學與古籍整理》獲1991年省社科院優秀成果獎,《許慎年譜》獲1991年河南駐馬店地區地方誌第二屆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獎,《許慎生平事跡考辨》獲1992年省語言學會優秀論著壹等獎。撰有十余萬字的《許慎年表》待出版。還協助寫出十集《字聖許慎》電視劇。其事跡被收入美國ABI《世界名人錄》。
頓鐵軍:(公元1938~今),河南漯河人。著名石油地質專家。
任西安工程學院教授兼工程技術研究院總工程師、稠油研究所所長,系中國地質學會、石油學會、地球物理學會、陜西科技學會會員。
兼任西北地質出版社特邀編委、中國波浪鑲嵌構造委員會終身理事、中國地學哲學委員會陜西分會副理事長等職務。被譽為中國當代地球科學家。
主要從事石油地質及中國稠油研究,先後在遼河、玉門、新疆、長慶、鄂爾多斯、河南、蘇北等油田進行過科學研究,承擔國家重點攻關項目,其成果多次獲得省、部、局級獎勵。
發表論文八十余篇,出版有《中國稠油油藏》、《地學的哲理》等專著,開創了中國稠油研究之先河。召開了兩次全國石油地質新進展學術會,1995年赴加拿大參加國際重油會議,被中外石油界稱為石油地質專家。
頓長庚:(公元1955~今),天津人。著名鐵路集通正鎮白旗工務段職工。
畢業於內蒙古包頭鐵工校。現任內蒙古集通鐵路有限責任公司正鎮白旗工務段段長。
主要業績:白旗工務段成立於1994年,現有正式員壹千五百七十人,臨聘員工三百十五人,擔負著集通線西部三百九十五公裏正、站線,四百三十八座橋涵及附屬房建的養護維修任務。
集通鐵路是全國最長的壹條合資鐵路。地處內蒙古大漠腹地,自然條件十分惡劣,設備質量差,人員素質低,開通運營時,任務最為艱巨的首屆工務系統。為提高設備質量,1995~1997年帶上檢查錘徒步行走壹千四百多公裏,先後多次檢查了管內線橋設備,發現問題都做了詳細的記錄。並組織工區及時進行解決,經過幾年不懈的努力,全段線路優良率大幅度上升,設備質量顯著提高,軌檢車動態檢查時全部達到優良。
他不斷深化企業內部改革,起草並制定了白旗工務段的“獎懲制度”及各項“管理辦法”***計九個重頭文件。嚴格經濟責任制,實行科學的側重於“險、苦、累”的按勞分配制度,為企業適應改革開放,進入市場,走向社會做出了積極貢獻。
頓耀武:(公元1946~今),湖北江陵人。國家首批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荊門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總農藝師。
1963年畢業於華中農學院農學系,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先後成功地推廣了“敵稗”、磷肥、紅蘭花草子、水稻高桿改矮桿、“IR”、雜交稻、優質稻、兩膜秧、躉秧下水田、溫室有土秧、無土秧、兩段秧、多效咄育秧、百萬畝碳按全層深施、水稻白葉枯病栽培防治、雙季稻、麥(油)稻兩熟制、麥田蓋草、大秧無土地植等新技術。
1989年參加“全省百萬畝雜交稻豐收計劃”,獲農業部壹等獎。先後發表論著24篇(本),其中,幾種不同育秧方式的比較效應研究被《中國農業文摘》摘用。《荊門縣農業區劃報告(農作物)》獲1983年省壹等獎。1993年獲國務院 *** 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