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原產地是中國。
公元前十世紀左右,《詩經·魏風》中就有“園有桃,其實之淆”的句子。《魏風》所指系今日黃河以北,以及山西廣大地區,園中種桃,自然是人工栽培的,植桃為園,則表明已有壹定的種植規模,因此中國是桃子的故鄉。
近代中國考古學家在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六七千年前的野生桃核。在河南鄭州二裏崗青銅時代遺址中,也發掘出數量極多的野生桃核。特別是在河北槁城縣臺西村商代遺址中發掘出外形完整的兩枚桃核和六枚桃仁,經鑒定,它和今天栽培的桃完全相同。出土文物印證古籍記載,確證中國是桃樹的起源地,人們利用和種植桃樹已有悠久的歷史了。
桃子引種到國外的過程
公元前二世紀之後,中國人民培育的桃樹沿“絲綢之路”從甘肅、新疆經由中亞向西傳播到波斯,再從那裏引種到希臘、羅馬、地中海的沿岸各國,爾後漸次傳入法國、德國、西班牙、葡萄牙。但直至公元九世紀,歐洲種植桃樹才逐漸多起來。公元十五世紀後,中國的桃樹被引進了英國。
印度的桃樹也是從中國引種的。公元630年“唐僧”玄奘著《大唐西域記》曾記述關於桃樹引入印度的傳說:公元壹世紀時,遠近馳名的司氣特國王迦擬色加當政時,中國甘肅壹帶部族的商人經常到印度去,帶去了精湛的絲綢制品和各種名貴水果,其中就有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