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因圖騰而加。徐氏部落生活在東夷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各種鳥類棲息與候鳥遷_停留的好地方,“壹方水土養壹方人”,居住在這兒的徐人,自然以鳥肉為食,以鳥羽為衣,以射獵為主要生活方式,進而以鳥為圖騰,以圖騰為姓氏。“彳” 或是玄鳥向日的形像,或是鳳鳥的圖象,“余”字左邊加 “彳”成了“徐”,突出徐氏部落以鳥為圖騰,兩者組合並美化,形成壹個更具有代表性的象形文字。
第二,因居所而加。隨著部落的壯大和生產力的進步,徐氏部落逐漸向江淮地區遷徙發展。江淮地區地勢低窪,多陰雨天氣,空氣潮濕,修建房屋就要講究之高。徐人盼高為居,充分發揮特長,砍伐樹木,在低濕地上修建高腳房屋。“彳” 像高腳房屋的墻頭,與“余”組合,體現徐人所建房屋特征。徐人的住房是人工建成的,不是利用自然天成物的穴居和洞居,根據徐人搭建房屋的情景,在“余”字左邊增加了單人旁“亻” ,寫成“_”,這在有的古籍中便能見到。搭建房屋往往不是壹個人能做到的,至少要兩個人,於是在“余”字左邊直接加雙人旁“彳”,寫成“徐”。秦始皇統壹文字後,以前的“_”字不用了,統壹規範寫法為“徐”。 “余”字演化為“徐”,除了直接演化外,還有間接演化的可能。徐人蓋房講究之高,不僅房屋要高,還要選擇房基要高,若能在山上建房最為合適,於是“余”字右邊增加邑旁“阝”,用“余阝”字表示徐人居所。 “阝” 讀音為fǔ, 即“阜”字, 甲骨字中像山崖邊的石磴形,表示地勢升高之意,其本義為土山。阜作“余”字右邊偏旁,寫“余阝”,讀音與“徐”相同,可以考證“余阝”是“徐”的又壹個前身字。現在出土的“徐器”,其中青銅器上的銘文“徐”字,大多數寫成“余阝”。戰國以後,為了規範文字寫法,改“阝”為“彳”,徐姓的“徐”字壹律寫成“徐”,不再用“余阝”字。
第三,因行走而加。“彳”本義是慢步行走,還有攀登之意,都與行走有關。徐是東夷壹支的族稱,他們的生活地區,樹林眾多,地面野生植物叢生多刺,沒有大道可走,行走只能蹣跚緩行,而不像在草原上狂奔飛跑。在“余”字左邊加“彳”,組成“徐”字,形象地表示了徐人行走特征。“徐”字除表姓外,其它本義解釋為行走緩慢,引申於地勢舒緩、散開舒展之意,繼而演變為形容心態謙虛,安寧清閑,相貌雍容而雅,成為內涵豐富的多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