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中醫如何認識酵素療法
有人認為,「酵素」顧名思義,指的就是經過發酵的營養素。借著發酵的方法將蔬菜水果等天然有機農產品,先行讓其完成消化步驟,這樣食用進入腸胃之食物不必再消化,可以直接被身體吸收,如此除了可以減少體內原有酵素的消耗外,更可以減輕身體各器官的負擔。其實,酵素是酶(enzyme)的最初漢譯名詞,指催化特定化學反應的蛋白質、RNA或其復合體。是生物催化劑,能通過降低反應的活化能加快生化反應速度。目前,民間自發的用酵素來指用發酵方法來獲得特殊營養成分的產品。如果從化學和醫學的角度通俗地理解,就是類似藥酒的藥醋制作工藝和相應產品。藥物中的糖分和外加糖分在自然發酵的情況下,通過系列生化過程,使得培養基中的糖分氧化為酸類乃至醇類,後者作為良好的溶劑,能有效溶解浸潤物的有機成分,提高單位藥物藥物的溶解性,從而增強藥性。黃帝內經素問中,也有提到過類似酵素的醪醴。黃帝曰: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只是後來中醫比較重視湯液,醪醴療法發展的不充分而已。《輔行訣藏府用藥法要》中,記載了商代伊尹的《湯液經法》若幹經方。在五藏虛實補瀉類方劑中,中醫藥的先賢們敏銳地註意到了不同的溶劑對藥物的藥性發揮具有特殊的意義,從而在兼顧到五藏五味的配伍中,小瀉肝湯用清漿水煎服,小瀉心湯用酢,小補心湯用白酨漿,小瀉心(包)湯用麻沸湯等不同的溶劑來煎服,其意義顯然是對藏府不同性質,所需不同藥物溶液有著嚴格區分。但是中醫的這個傳統沒有充分繼承下來,很多古方,比如治療心律不齊的炙甘草湯,用清酒來煎煮藥物的方法,都被忽略不用,說來甚是可惜。但是,這個問題,在當下流行的酵素療法中,正好可以部分地解決這個不足。酵素用中醫的眼光看來,就是藥醋。五藏分別對應五味,肝心脾肺腎就是酸、苦、甘、辛、鹹,所以藥物的溶劑應該也有醋、醇(酒)、糖漿、辣湯和鹹味的礦物鹽湯,目前,對於古籍所記載的“清漿水”、“白酨漿”所指是何物,尚未清楚。酵素的實踐很有趣,但是還很不夠,還要更加系統地認識古人制作(熱)湯和(冷)液的壹般規律,從而協調更多類型的陰陽不平衡。前人已經在食品和藥物制作過程中,認識到了發酵的重要作用,所以,中醫裏有神曲、豆豉,食品中有毛豆腐、腐乳、酸奶、納豆等等。更熟悉的,還有韓國辣白菜和華南地區的臭豆腐等等,挪威人還有吃腐爛的鯨魚肉的傳統,也可以歸入此類之中。另外,我們註意到,在酵素的實踐過程中,個別情況會在發酵物的表面產生類似奶酪狀的“超級酵素“或者叫做“酵素媽媽”,其實,就是時不時見諸報端的“太歲”,是較為罕見的粘菌復合體,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古代中醫本草稱之為“肉芝”,滋補力大,堪為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