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楊姓氏的來源

楊姓氏的來源

姓氏淵源:

1、源於姬姓,黃帝的直系後裔,因此,楊氏的起源要從黃帝說起。

壹世,黃帝:世嗣少典氏。少典氏為諸侯(有熊國君)。母曰附寶,視大電繞北鬥樞星,感而有孕,二十四個月後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轅。國於有熊,故號為有熊氏。長於姬水,故又以姬為姓。納四妃,生二十五子。元妃西陵氏之女,曰嫘祖,生昌意、玄囂、龍苗;二妃方累氏,又名白節,生休及清;三妃彤魚氏,生妃及夷彭;四妃曰嫫母,貌惡而德充,生蒼林、萬陽。其眾妾之子十六人而已;已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八月既望,帝在位百年崩,葬橋山,年壹百十歲,傳子玄囂。

二世,玄囂:名摯,黃帝次子。母嫘祖,感大星如虹,下臨華清之祥而生帝。黃帝之世,降清江水,邑於窮桑,故號窮桑氏。國於青陽,因號青陽氏。以金德王天下,遂號金天氏。能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都曲阜。在位八十四年崩,壽壹百歲,葬於雲陽,故後世又曰雲陽氏。生子曰嬌極。傳位於兄昌意之子高陽,是為顓頊。

三世,嬌極:玄囂子,未繼位。生子麥嗣位,是為帝嚳。

四世,帝嚳:嬌極子,名夋。生而祥靈,十五歲佐顓頊帝受封於辛。三十歲以水德代高陽氏為天子。以其肇於帝,故號高辛氏,都於亳。帝四妃:元妃有邵氏女,曰姜嫄,與帝禮祀上帝而生稷;陳鋒氏女曰慶都,有赤龍之祥,孕十四月,而生堯於丹陵;有娥氏女曰簡狄,祈於高襟,有飛燕之祥而生契;娥訾氏女曰常儀,生子摯。帝嚳在位七十年崩,年壹百零五歲,葬於頓丘。子摯嗣立。

五世,後稷:名棄,母有邵氏女,曰姜嫄,為帝嚳元妃。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悅而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而不踐;徙置平林,適會山林多人遷之;又棄之渠中冰上,飛鳥以翼覆之。姜嫄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因初欲棄之未果,因名為棄。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誌。其遊戲好種樹麻菽,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則之。帝堯聞之,舉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封於邵,號曰後稷,別姓姬氏。後稷卒,子檠璽立。

六世,檠璽:後稷子,襲父職,務稼穡。

七世,叔望:檠璽子,襲父職,務稼穡。

八世,不窟:叔望子,當夏太康政衰失國,不窟不務稼穡,遂失其官,逃竄西北戎狄間。生子曰鞠。

九世,鞠:不窟子。生子曰公劉。

十世,公劉:鞠子,雖在戎狄間,復修後稷之業。鹹清甲子,自土沮漆渡渭,遷國於豳,百姓懷之,多從而保焉。周道之興,實自此始。公劉卒,子慶節立。

十壹世,慶節:公劉子,國於豳。慶節卒,子皇樸立。

十二世,皇樸:慶節子,嗣位豳國。

十三世,弗差:皇樸子,嗣位豳國。

十四世,毀喻:弗差子,嗣位豳國。

十五世,公非:毀喻子,嗣位豳國。

十六世,辟方:公非子,嗣位豳國。

十七世,高圉:辟方子,嗣位豳國。

十八世,侯侔:高圉子,嗣位豳國。

十九世,亞圉:侯侔子,嗣位豳國。

二十世,雲都:亞圉子,嗣位豳國。

二十壹世,太公:雲都子,嗣位豳國。

二十二世,組紺:太公子,嗣位豳國。

二十三世,諸益:組紺子,嗣位豳國。

二十四世,公叔祖:諸盩子,嗣位豳國。

二十五世,古公亶父:公叔祖子。復修後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因熏鬻、戎狄攻擾,遂去豳渡漆沮,逾梁山,止於岐山之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幼,盡歸古公於歧下。及其傍國,聞古公賢,亦多歸之。古公有長子曰泰伯,次日虞仲;其妃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太任生子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泰伯、次子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二人乃亡如荊蠻,文身斷發,以讓季歷。古公卒,季歷立,是為王季。

二十六世,季歷:古公三子,修古公遺道,篤於仁義,諸侯順之。王季卒,葬鄂縣之南山,壽九十八歲。子昌立,是為西伯文王。

二十七世,文王昌:季歷子,母曰太任。太任之性,誠壹端莊,維德之行。及其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而生文王。王生而聖瑞。及長,受殷紂命,為諸侯領袖,得專征伐,稱西伯。遵後稷、公劉之業,則古公、王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以此士多歸之,諸侯響之,天下三分有其二。以服事,即位五十年,被囚羨裏,後六年自歧下,遷都於豐邑,七年而崩,壽九十七歲,謚為周文王。葬雍州萬年縣西南十四公裏畢原上(今陜西鹹陽周文王陵)。太子發立,是為周武王。

二十八世,周武王發:周文王太子。商紂五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西伯(周文王)崩,太子發繼位,以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爽、畢公高之徒皆左右。周武王率修文王緒業。時紂王無道,周武王以姜尚為師,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無前人,以東伐紂。周武王十壹年農歷12月戊午,師畢渡孟津,諸侯鹹會,陳師牧野。商紂王聞周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拒周武王。周武王使帥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太公卒,馳於紂師,紂師雖眾,皆無戰心。周武王亟人,紂師皆倒兵,不戰以歸,周武王馳之,紂兵皆岸畔。紂走,登鹿臺自焚而死。於是諸侯尊周武王為天子。十有九年十月,周武王有疾,後崩,壽九十三歲。葬雍州萬年縣西南十四公裏畢原上。太子誦立,是為周成王。

⑴.源於西周唐叔虞次子楊杼:

周朝滅掉唐國(諸侯國,今山西翼城)後,周成王把唐地封給他的弟弟唐叔(姬虞,字子平),並賞給他懷姓九宗。唐叔的兒子姬燮繼位後,改唐國為晉國,這樣唐叔就成周朝晉國的始祖。晉武公(唐叔虞十壹世孫)時封次子於楊邑(今山西洪洞),稱楊侯,是為楊氏人的受姓始祖。其世系為:

壹世姬杼:周武王姬發之孫,唐叔虞之次子,晉侯燮父之弟。海南《楊氏宗譜》稱其又名平杼,並尊其為楊氏開派之始祖,生於周成王二十年丙辰(公元前1085年)農歷7月11日。周康王六年戊辰封楊侯,食采於楊國,始以楊為姓。逝世於周穆王二十三年(公元前999年)農歷4月8日,終年八十五歲,謚號“忠廉”。葬於弘農西門外金龜形,乾山巽向。配姒氏,生於周成王二十五年(公元前1080年)農歷2月2日,卒年待考,誥封貞靜夫人。葬同夫山。生有二子:楊伯沃、楊仲沃。楊仲沃官拜中卿大夫,配政氏,生子楊唐。

二世楊伯沃:生於周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1045年)農歷3月3日子時襲楊侯。逝世於周孝王元年(公元前953年)農歷5月14日,終年九十二歲,謚號“勤簡”。葬山東武昌府東門外螃蟹形甲山庚向。配胥氏,生於周康王二十六年(公元前1042年)農歷6月6日,終年八十九歲,誥封“專肅夫人”。葬同夫山,生子楊庚。

三世楊庚:生於周穆王元年(公元前1022年)農歷4月20日醜時,逝世於周懿王十壹年(公元前954年)農歷10月16日,終年六十八歲,謚號“閔惠”。葬山東城南門外虎形,寅山申向。配賁氏,生於周穆王元年(公元前1022年)農歷6月11日,逝世於公元前953年農歷4月8日,終年七十六歲。葬同夫山。生子三:楊文、楊宜、楊亭。直,為邑宰,配郗(胥)氏,生子五:楊元始、楊元發、楊重邑、楊應春(青)、楊常五。楊亭官中都宰,配胥氏,生子三:楊統伯(阮伯)、楊耀高(叔蒿)、楊謂明。

四世楊文:生於周穆王二十三年(公元前999年)農歷1月8日,襲楊侯,逝世於周夷王二十年(公元前913年)農歷1月16日,終年八十六歲,謚號“清勤”。葬山東城南門外虎形,同父處。配山氏,生於周穆王二十三年(公元前999年)農歷3月10日,逝世於周孝王二十三年(公元前930年)農歷2月2日,終年六十九歲,謚號“端莊夫人”。葬山東武昌府東門外螃蟹形,甲山庚向,生子楊昭成。

五世楊昭成:生於周恭王元年(公元前974年)農歷7月10日,襲楊侯,逝世於周夷王二十壹年(公元前901年)農歷6月10日,終年七十三歲,謚號“密察”。葬山東武昌府東門外同母處。配宣氏,生於周恭王七年(公元前967年)農歷5月11日,逝世於周夷王三十四年(公元前882年)農歷4月25日,終年八十五歲,謚號“敬德夫人”。葬同夫山。生子四:楊辛、楊康、楊京、楊襄。楊辛配向氏,生子六:楊冉、楊沈(遊)、楊杭(慨)、楊載(栽)、楊騫、楊顏;楊京配萬氏,生子二:楊羨明、楊羨光;楊襄官太傅,配華氏,誥封紫閣夫人,生子四:楊豐、楊禮、楊鰲、楊魯。

六世楊康:生於周懿王十壹年(公元前946年)農歷9月14日,官周王朝卿士大臣。逝世於周夷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82年)農歷12月20日,終年六十四歲,謚號“威烈”。葬古塘坳牛形,庚山甲向。配柳氏,生於周懿王五年(公元前952年)農歷6月10日,逝世於周夷王三十六年(公元前889年)農歷1月20日,終年七十三歲,封慈德夫人。葬同夫山。嗣祀子楊紹甲。

⑵.源於西周宣王少子尚父:

西周的王位由周武王數傳至周宣王時,已是西周末年,國力已經大不如前。周宣王有位小兒子,名尚父,因在周宣王時未能獲得封爵,直到周幽王時才被封於楊,為侯爵,所以史籍也稱他為楊侯,建立楊國,後為晉國兼並,原楊國侯族子孫從封邑命姓為楊氏。

⑶.源於春秋晉太傅楊肸:

伯僑生文,文生突,食邑於羊舌,為羊舌大夫,這就成為後世的羊舌氏。羊舌轄有銅鞮、楊氏、平陽三邑。突生職,職生赤、肸、鮒、虎、季夙。其中第二子肸,字叔向,又稱叔肸,是晉平公時的著名政治家,官居太傅之職,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邑(今山西洪洞),其子伯石,字食我,以邑為氏,稱楊氏。

公元前514年晉滅強宗祁氏,羊舌氏,食我有子逃於華山仙谷,遂居華陰(今陜西華陰),稱為楊氏。其後開基各地,成為楊氏繁衍發展的主流,史稱楊氏正宗。是為山西楊氏。又據《廣韻》、《通誌》記載,周宣王少子尚父封於楊邑,號曰楊侯,後並於晉,因為氏。

2、源於改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

因為建樹功勛而被統治者賜予大姓,以使其門庭生輝,光宗耀祖,是賜姓中最基本的類型。

隋朝楊義臣本姓尉遲氏,尉遲氏屬西部鮮卑,為北魏勛臣八姓之壹。義臣之父尉遲崇,北周時為定州總管,隋初隨行軍總管達奚長儒與突厥交戰,力戰而死。當時義臣年幼,養於宮中,數年後奉詔宿衛宮掖。由於常在隋文帝楊堅左右,不免引起隋文帝對尉遲崇功業的追憶,於是下詔:“義臣可賜姓楊氏,賜錢三萬貫,酒三十斛,米麥各百斛,編之屬籍,為皇從孫。”不僅賜予皇室姓氏,還確定了義臣在皇族的輩份,這在受賜姓者中,可謂極受恩遇。

3、源於冒姓,屬於因故改姓為氏。

姓氏變化中另壹種最普遍的現象,是他姓之人因為養父或主人姓楊而轉從其姓。

西晉時候,活躍在武都仇池(今甘肅成縣)壹帶的氏族首領百頃氐王楊飛龍,有外甥令狐茂搜,茂搜為飛龍養子,遂從其養主轉姓楊氏。後來楊茂搜繼飛龍為氐族首領,被晉湣帝封為驃騎將軍。

從其養主現象最頻繁的時期,為唐末五代。唐朝自“安史之亂”後,方鎮勢力不斷膨脹,壹些方鎮逐漸成為與中央相抗衡的獨立王國。或出於政治野心,或為了自保其土,藩帥紛紛招兵買馬,壹些兇悍勇猛之徒,成為藩帥的義兒假子,轉從養主之姓。宮中宦官為擴展自己的勢力,也紛紛養他人為己子。從其養主而轉姓的風氣,壹時大盛。

唐朝楊思朂,本姓蘇,因為楊家養子,遂從養父姓楊。楊思朂是唐玄宗時期人,從史籍看,那時這種轉姓現象尚不很多。以後情況就大不同了。楊復光,本姓喬,少時養於內侍楊玄價家,遂轉姓楊。唐僖宗時,楊復光因鎮壓王仙芝起義軍有功,被封為弘農郡公,而弘農(今河南靈寶)正是楊氏最顯赫的郡望。楊守亮,本姓訾名亮,楊復光平定江西黃巢起義軍時,得訾亮,養為假子,轉姓楊,改名守亮。楊復恭,本姓林,因系宦官楊玄翼養子,遂轉姓楊。楊復恭在唐僖宗時任左神策軍中尉,後來定策立唐昭宗,權傾壹時。

4、源於變姓,屬於因故轉姓為氏。

在中國革命史上,屢有這樣的情形,革命者為了工作需要,轉改姓名,以後原姓不再起用,所轉之姓壹直使用下去。

中***黨員楊靖遠,滿族人,原姓趙,1938年任冀魯邊區抗日武裝部隊副司令員。次年1月被偽保安司令孫仲文殺害。

中***黨員楊林,朝鮮平安北道人,原姓金名勛,1936年任紅十五軍團七十五師參謀長,在率先鋒營強渡黃河的戰鬥中負重傷犧牲。

抗日名將楊靖宇將軍,原姓馬名尚德。

5、源於改姓,屬於回歸祖姓為氏。

有的楊氏成員因為特殊的原因,改了姓,後來又改回楊氏。

北宋名將楊繼業,楊繼業本名崇貴,後避北漢世祖劉崇名諱,改名重貴。楊重貴少年時投身劉崇,劉崇賜其姓劉,改名繼業。劉崇之子劉承鈞有養子劉繼恩、劉繼元、劉繼忠,楊重貴賜姓名為劉繼業,可能是因為劉崇長子劉贇早死無後,遂以楊重貴為劉繼業而為其後嗣。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統兵攻北漢,圍太原,北漢主劉繼元降宋,而劉繼業猶據城苦戰。宋太宗喜其忠勇,喻劉繼元招降繼業。於是繼業歸宋,復姓楊氏,只名業。”楊繼業歸宋復姓。

過去有壹戶姓楊的到貴州臺江巫腳鄉翁慕溝居住,由於那裏是苗族歐姓聚居區,這位楊氏苗民不久也改姓歐,以便同歐姓村民親密相處。後來,他的兄弟又恢復楊氏。解放後,他的兒子也復姓楊。

6、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⑴.白族:

楊氏壹直是白族中的主要姓氏,人口最多,唐朝楊氏曾成為白族中的第壹大姓。楊幹貞,五代十國時大義寧國君主,白族,雲南賓州人,先世為南詔權貴,大長和國時為劍川節度使,後為大天興國權臣,公元927年滅大天興國君,自立為主,改國號為大義寧國。不久因為暴虐被殺,在位八年。元朝以後,楊氏仍為白族大姓。楊鼐,白族,雲南太和縣人(今雲南大理)。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舉人,任黃州府(今湖北黃岡)通判,退休後居家四十余年,閉門讀書,鄉人都稱他為長者。今天的雲南喜洲地區是楊氏的聚居地。

⑵.滿族:

女真族楊氏原居烏拉(今吉林)的滿族,隸屬依徹滿洲,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隨軍駐守鳳凰城地區。後改為漢姓楊氏。

滿族楊氏的祖先多為漢人。居住在吉林市的楊氏,祖先就居住在雲南貴州,後遷居山東登州。康熙年間遷居吉林,耕種官田,因為能提前交納五年的額糧,被批準入漢軍鑲黃旗,成為滿人。這支楊氏自始祖楊榮至今已傳十五世。

⑶.納西族:

楊昌,著名清朝納西族散文家,雲南麗江大研裏人。清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舉人,任湖北天門等縣知縣,疏導江流和修築大堤很有政績。他的散文非常出眾,著有《四下可齋》集。他還寫有許多遊記、雜記等,內容包括政治、軍事、經濟等,深得士林嘆服。他有大約三十篇文章被收入雲南叢書《滇文叢錄》《麗郡文征》等集中。

楊元之,著名清朝納西族詩人,雲南麗江大研裏人。祖父楊本程,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中順天鄉試舉人,任刑部主事。楊元之以善寫漢、納兩讀的詩出名。

⑷.苗族:

楊再成,著名元朝苗族教育家,湖南城步人。大約於元皇慶元年(公元1313年)在城步建立儒林書院,對傳播漢族文化、教育苗民子弟起過重大作用。

楊再興,著名北宋末期苗族將領,原為農民起義軍戰將,曾在戰場擊斃嶽飛的弟弟,後投降歸附嶽飛。他英勇善戰,勇貫三軍,後在抵禦金兵時戰死。

楊洪,六合人,著名明朝將領。父親楊璟,楊洪初從明成祖北征,機警敏捷,以勇著稱。明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任都指揮同知,正統九年,擊敗兀良哈部,升任左都督,宣府總兵官,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任鎮朔大將軍。

⑸.回族:

楊氏為回族主要姓氏之壹,其來源也相當廣泛。在史籍《回族人物誌?明朝》中記載:元朝的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之孫伯顏察兒,其後裔“居宛平(今北京豐臺區)之羊市,故改羊氏。”元朝被推翻後,為躲避戰亂和免遭迫害,其後裔遂遷居山東益都,並改為楊氏。《回回歷史與伊斯蘭文化》中記載:改“羊”為楊氏的還有明英宗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入附,授官德州衛百戶的西域回回虎林比失。虎林比失有子羊羔兒,後裔均為楊氏,“遂成德州回回望族。”據河北、天津、北京、山東等地的回族家譜和口碑傳說,他們均是隨“燕王掃北”而來的南京欽天監楊家。明朝安徽歙縣人楊光先,曾在清康熙四~七年(公元1665~1668年)任欽天監監正,其六世先祖楊凝為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的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後任南京刑部尚書,今安徽仍有其後裔。又據《蒲氏族譜》記載:“蒲本初號誠齋,東石開基公壹世祖。崇漠公次子,借母氏姓楊”,今泉州有其後裔。據遼寧兩部《楊氏家譜》記載:壹支約在清康熙年間由山東武定府陽信縣西營遷入沈陽西關,另壹支是由明永樂初年從南京應天府遷至河北後,於第九世開始遷到奉天省沈陽的。在沈陽回族當中,楊氏為大姓,分支也不少,相傳有“六楊”。在江蘇鎮江,據修於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的《楊氏族譜小引》記載:其先祖“灑公與弟西公“於唐初由西域進關,初居“陜西弘農郡”(今河南靈寶),繁衍十二世後,於宋初遷徙並定居鎮江,故自稱“弘農郡德潤堂楊氏”。現鎮江依然有“小楊家巷”的地名。楊氏至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已傳至二十五世。由於“族廣人繁”,分為“國、泰、民、安”四支,至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已傳三十余世,始“立譜排字傳世”。據推算,現今‘奇”字輩應為“灑公”。“西公’”第四十六世孫。據《回回歷史和伊斯蘭文化》記載:在楊氏中,也有個別是源於改氏,如明英宗時入附的西域回回老哈,其“子哈銘,改氏楊銘”。

⑹.其它:

在侗族、朝鮮族、蒙古族中也有楊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