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克裏斯托夫·席佩爾(Kristofer Schipper)長期致力於中國文化的研究,以對中國道教的研究聞名於國際漢學界。同時,在中國古代思想史、文化史、宗教人類學研究領域頗有建樹,出版了國際漢學巨著《道體》,有法、英、西、荷、意、日文本,還有《道藏學通考》。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史教授積累了豐富的漢學研究成果,獲得了許多學術榮譽。歷任法國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法國科學院漢學研究所所長、荷蘭萊頓大學漢學學院院長、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士等學術職務。
擁有如此強的資歷,克裏斯托夫·席佩爾本可以在歐洲過得舒舒服服的。畢竟那裏的科研環境和生活條件比國內好。但是,對於這個壹直沈迷於漢學的人來說,中國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散發著無比的魅力。
正是這種來自中國文化的吸引力壹直引領著克裏斯托夫·席佩爾的生活。克裏斯托夫·席佩爾年輕時就被中國藝術所吸引。在阿姆斯特丹用古典拉丁語和希臘語完成中學學業後,他前往法國巴黎大學學習漢語、日語、遠東藝術史和宗教人類學。後來師從埃菲·帕裏斯教授和著名漢學家馬克斯·卡爾登馬克,研究中國的歷史文化。克裏斯托夫·席佩爾(Kristofer Schipper)的博士論文是《漢武帝內傳研究》,這是第壹部對中國最偉大的皇帝——政治與道教相結合的重要主題——的認識論和人類學的認真研究。這篇論文,不僅以它的知識,而且以它的研究方法(繼承自葛)而轟動壹時。1965入選在學術界享有盛譽的“法國遠東學院學術圖書部”嚴肅叢書,並正式出版(Kristofer Schipper,L ' empereur Wou des Han dans la legende taoiste-Han Wou-ti nei-tchouan,PARIS vol . LV iii,1965)。1962年,克裏斯多佛·席佩爾(Kristofer Schipper)剛拿到博士學位就以訪問學者的身份來到中國臺灣省,為了向他尊敬的前輩、法國高等研究院(EPHE)教授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學習南美考察精神——“我絕不會躲在外面看中國”,去臺南當了道士。克裏斯托夫·席佩爾先是在南港中央研究院民俗研究所學習了壹年,然後在臺南生活了七年。師從正儀派著名領袖曾慈、陳義和、陳,學習正儀科目和閩南話。經過各種苦學(包括唱經典、彈中國樂器),被老師正式收為弟子,最終成為正壹派掌門人。
克裏斯托夫·席佩爾於1972年回到巴黎,被任命為法國高等研究院(EPHE PARIS)的指揮者之壹,成為布羅代爾、列維·施特勞斯、羅蘭·巴爾特、拉康、杜梅齊埃、勒戈夫、雷蒙德·阿倫、布迪厄、維爾南等老前輩的年輕同事。回到法國後,克裏斯托夫·席佩爾開始用法文撰寫《陶體論》。由於他在臺南當道士的第壹手經歷(客體向主體的轉化)和豐富手稿的發現(由壹位道士傳世後帶回法國),1982年巴黎初版《道體論》引起轟動,後被翻譯成多種西文。它被譽為“漢學領域的結構人類學”,“其簡潔優美的文筆和深刻的思想,絲毫不遜於《憂郁的熱帶》。克裏斯多佛·席佩爾在巴黎大學高等研究院做了壹次關於中國宗教史的講座。核心觀點是中國三教合壹,三教合壹,“還活著的傳統”(這兩種觀點與西方人自己所謂的“宗教”概念和中國文化概念的膚淺比較有很大不同。74歲在巴黎出版的壹本文集(La Religion de La Chine-La Tradition Vivante,Fayard 2008)的封面上,不僅暗示要研究真正的“中國宗教”(本土原創),而且克裏斯多佛·席佩爾(Kristofer Schipper)寫“中國宗教”不需要復數,暗示中國儒釋道“三教合壹”,與西方宗教的水火對立不可同日而語。
從65438年到0976年,克裏斯托夫·席佩爾在巴黎創立了歐洲漢學協會(AFEC),當年會員超過500人,為歐洲和其他國家的漢學家搭建了壹座橋梁。迄今為止,法國唯壹的漢學學術刊物《中國研究》(Etudes chinoises)仍由AFEC協會出版。1979年,宗壹世在法國高等研究院任客座教授期間,與克裏斯托夫·席佩爾教授壹起,有意願、有知識用多種現代西方語言重新翻譯五經,組織大型國際合作學術項目。“詩、書、禮、易、春秋、五經——中華文明之源”,五經工程:將中國五經重新翻譯成世界主要語言的想法最早是由饒宗頤和克裏斯托夫·席佩爾在1979提出的。隨後,施佩爾(Kristofer Schipper)來到北京進行研究工作,發起並主持了由CNRS、萊頓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北京社會科學院共同參與的大型國際漢學項目“聖城北京”。2001年,克裏斯多佛·席佩爾舉家遷往中國福州,創辦了中國第壹所西文圖書館——西關圖書館。館藏西文經典圖書壹萬余冊,以及壹些流失海外的國內珍本,價值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