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人物:伏羲氏(2)

古代人物:伏羲氏(2)

 原始神話的伏羲

 追溯伏羲傳說的源頭,有兩條路徑,除了上述從古代傳世文獻中找尋其蹤影外,還有壹條路徑,即神話學、民俗學的方法。

 1.近人對於伏羲最權威的考論是前輩學者聞壹多所著《伏羲考》,聞壹多此文前半部分從傳世文獻中搜集了大量龍蛇記載,加上當時已發現的漢代畫像磚石,證明伏羲為龍圖騰;後半部采集了近50則西南少數民族關於伏羲女媧在洪水過後兄妹婚配再造人類的故事和民俗資料,並加以語音訓詁,證明伏羲是南方苗蠻各族的祖先神。此文在以後半個多世紀中被廣泛征引,已為不易之論。但近來亦有疑議者,林聲認為伏羲的傳說不是由古苗蠻民族的遺裔傳入的,南方少數民族中洪水後兄妹相婚的傳說起於東漢應劭《風俗通義》所記載的盤古;伏羲與女媧也本不相幹,兩者合譜歸宗成為“壹家人”是在唐開元之後。常金倉認為聞壹多是從抗戰時“中華各族團結壹致,***禦外敵”的政治目的出發立論,以政治代學術,以西方圖騰說和人類學理論附會民間傳說,伏羲女媧創世立據不足。二人均對伏羲是南方民族的創世神和祖先神的身份提出疑問。

 2.《論衡·談天》:“說易者曰:‘元氣未分,渾沌為壹。”《說文》中釋“壹”時說:“惟初太極,道立於壹。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列子·天瑞》:“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以未見氣時為太易,氣初為太初,形之始為太始,質之始為太素,氣形質渾然壹體而未分離的狀態稱之為混沌。這個混沌之物即元氣,元氣未分的狀態即太極。

 《太壹生水》之所謂的“太壹”,《老子》之所謂的“道”,《周易》所謂的“太極”,均為宇宙初始時混沌無形的元氣。《淮南子·天文》:“宇宙生元氣。”《淮南子·詮言》:“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萬物,謂之太壹。”漢高誘註:“太壹,元神總萬物者。”這個總萬物的“元神”,應該就是伏羲。

 考索於文字訓詁可知,伏羲即為“元氣”,其字本義是“司氣”。《說文解字》釋“伏”為:“伏,司也,從人從犬。臣鉉等曰:司今作伺。”段註:“司者,臣事於外者也。司今之伺字。凡有所司者必專守之,伏伺即服事也,引申之為俯伏。”“羲”,《說文解字》釋為:“羲,氣也。從兮,義聲”。“羲”的義項可從“兮”字求索,《說文解字》釋:“兮,語所稽也。從八,象氣越虧也。”又釋“虧”為:“虧,於也,象氣之舒虧,從丂從壹。壹者其氣平之也。”“兮”字的本義是氣息緩慢延長、越來越弱(故常作為語氣詞,用於語末表達語氣)。因而“羲”的'字義本源就是“氣”,“羲”字讀音也像吹氣之聲,所以段玉裁從音訓上註“羲”為“謂氣之吹噓也。”至於伏羲又寫為“伏戲”、“伏犠”等,皆為“羲”字的演化。 “太壹”“太極”形為“混沌”,宇宙起源於混沌。同樣,伏羲也源於“混沌”,其原型也是太始之初的混沌之氣。

 3.在上文所述《楚帛書甲篇》所記載的創世神話中,伏羲即是生於混沌之中。而且《淮南子·精神》所描述的宇宙創生過程與《楚帛書甲篇》頗為相似:“古未有天地之時,惟像無形,窈窈冥冥,芒?漠閔,鴻蒙鴻洞,莫知其門。有二神混生,經天營地,孔乎莫知其所終極,滔乎莫知其所止息。於是乃別為陰陽,離為八極,剛柔相成,萬物乃形。”世界開始於壹團混沌之氣,後陰陽剖分,化生萬物。對照《楚帛書甲篇》,這裏的“二神”當指伏羲、女媧。伏羲、女媧為陰陽二神。從哲學角度上說,是陰陽兩儀;從神話角度上說,是伏羲、女媧二神。在漢墓壁畫、畫像磚石中,伏羲手捧太陽或日規,代表陽;女媧手捧月亮或月矩,代表陰。伏羲、女媧結婚生育四子,才育有萬物,這是陰陽化育萬物的開始。

 在原始神話和民間傳說中,創世之前的這個混沌體被形象地表述為葫蘆。從混沌到世界的創生過程,被形象化地敘述為葫蘆從中央剖開。亦即所謂天地剖判,陰陽分離。《詩經·緜》便有“緜緜瓜瓞,民之初生”的記載,這是古文獻所見把人之由來,追溯到葫蘆瓜的最早壹例。而後在民間神話中,葫蘆剖判的母題衍生出大量洪水方舟型的故事,葫蘆作為容器成為人類再生的象征,並進而將葫蘆人格化為是盤古、伏羲。

 盤古神話最早的文字記載是三國吳人徐整的《三五歷記》,此書已佚,《太平禦覽》卷二引有其中壹則文字:“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壹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壹丈,地日厚壹丈,盤古日長壹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傳說盤古開天辟地,是壹位創世大神。而對於盤古與伏羲的關系,前輩學者多有定論:盤古就是伏羲,二者皆由葫蘆(混沌)而出。1941年常任俠在《沙坪壩出土之石棺畫像研究》壹文中說:“伏羲壹名,古無定書,或作伏戲、庖犧、宓羲、慮犧,同聲俱可相假。伏羲與盤瓠為雙聲。伏羲、庖犧、盤古、瓠,聲訓可通,殆屬壹詞。”他並結合《述異記》有“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之說而論斷:盤古氏夫妻當即是兄妹自相婚配而繁衍人類之伏羲氏夫妻。伏羲女媧在漢畫像石中是人首蛇身交尾,與盤古龍首蛇身雷同,進壹步證明盤古即伏羲氏。

 聞―多在《伏羲考》第五部分“伏羲與葫蘆”中,以大量古籍和民俗材料論證指出,盤瓠、伏羲乃壹聲之轉,“明系出於同源”,伏羲與盤古都是葫蘆所生,或者說伏羲、盤古均為葫蘆的擬人化。伏羲由此而成為人類的始祖。

 4.從音訓上說,“混沌”與“葫蘆”是對音關系,“混沌”猶言“糊塗”,“糊塗”在俗言俚語中轉為“葫蘆”。《紅樓夢》第四回目《葫蘆僧判斷葫蘆案》,其意即為“糊塗僧”判斷“糊塗案”。而聞壹多考論“葫蘆”即是“盤古“伏羲”同聲之轉,故“盤古”又是“伏羲”。這樣,“混沌——葫蘆——盤古——伏羲”轉化演變的路徑則十分清楚。

 由上可知,伏羲的原型本是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觀念。隨著文明的演進,人們對歷史思考和探究越來越深入,這種思考和探究具體說就是對文明事實的壹種根源性的說明。對世界起源的探究開始只是壹種構想,它首先以神話的形式存在。神話思維是人類思維發展的壹個必經的初期階段,它隨著人類思維的發展而消失在哲學和歷史之中。先是追詢宇宙是如何起源的,接著想象壹個創世之神,再把這個創世之神想象為自己的祖先。伏羲形象的產生即是這樣壹個將神話傳說哲學化、觀念化,又將這壹傳說和觀念歷史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