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話故事《西遊記》、《封神演義》中,都有四海龍王。
不僅東海龍王敖廣的名姓,源於西漢初的廣阿侯任敖,實乃“廣阿”、“任敖”各取壹個字而來。而且,南海龍王敖潤、西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也是壹脈相承,其名姓皆由廣阿侯任敖而來。
大陸澤地處古冀州腹地,是堯舜禹興國之地,東海龍王敖廣家居大陸澤以及名字來自廣阿侯任敖於史有據。
我國古籍說帝舜和夏朝王室有飼養龍的活動,以龍作氏族集團的族名。《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於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後嘉之,賜姓(氏)曰禦龍,以更豕韋之後。龍壹雌死,潛 醢以食夏後。夏後飧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於魯縣,範氏其後也。
《路史·後紀》卷十壹:
當舜之時,人來效獻龍,求能食之。高陽之後,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賜之氏白豢龍。封於鬷川,於是始有豢龍之官。
《九州要紀》雲:“董父好龍,舜遣豢龍於陶丘,為豢龍氏。”
龍王之名姓始於東晉,封敕龍王、敇建龍王廟則始於唐宋。東晉始有龍王的傳說。
四海龍王是道教神,最早出現在道教的《太上元始天尊說大雨龍王經》,《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名的五帝龍王東方青帝龍王,南方赤帝龍王,西方白帝龍王,北方黑帝龍王,中為黃帝龍王。有以海洋為名的龍王東海龍王敖廣、南海龍王敖潤、西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有以天地事物為名的54名龍王和62名神龍王。
東晉道教典籍《太上洞玄靈寶八威召龍錄用經》中,描述了龍王虞淵降水救世的故事,佛教《華嚴經》雲:龍王降雨“潤澤周普, 地無停水, 亦無泥洹。”《佛說眾許摩訶帝經》中也有龍王故事:壹次,佛陀禪定時,碰巧“七日七夜降霪大雨”,龍王“自身纏繞七匝卯首上覆, 如傘蓋相,經七晝夜不動不搖”,自願充當佛陀的保護傘。《雜阿含經》記載著龍王盡心竭力供養和保護佛塔的事跡。
到了隋代,隋文帝楊堅對龍王也深信不疑,命人撰寫護國龍王的名錄,對每年的龍王祭祀極為重視,“諸所祈求帝必親覽”,對龍王救民濟世的神力推崇倍至。佛僧費長房編寫的《歷代三寶紀》中坦言:“帝以國土調適住持無諸災障,上資三寶,中賴四天,下籍龍王諸神佑助。”
封敕龍王、敇建龍王廟則始於盛唐。
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唐玄宗冊封“四海龍王”,分別是東海廣德王敖廣、南海廣利王敖欽、西海廣順王敖閏、北海廣澤王敖順。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在《西遊記》中,四海龍王同樣分別是:東海敖廣、西海敖欽、南海敖潤、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可見也是以史為據,有史可考。
自此,四海龍王在我國各地享受祭祀和供奉,也隨之出現了遍布各地的龍王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