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醫。求甘溫除熱的醫案,越多越好。謝謝!

中醫。求甘溫除熱的醫案,越多越好。謝謝!

用味甘性溫的藥物治療氣虛發熱或血虛發熱的方法稱甘溫除熱.

發熱的原因很多,壹般多采用具有清熱作用的寒涼藥物治療,勞倦內傷而致脾氣虛或血虛發熱,應以益氣養血為主,不可妄用苦寒藥物,以免耗傷人體的陽氣。常用人參、黃芪、炙甘草、當歸等益氣養血的藥物組成方劑,代表方劑有補中益氣湯、當歸補血湯等。

氣虛發熱,由中氣不足,陰火內生所致。宜補中益氣,甘溫除熱,常用補中益氣湯治療。

血虛發熱,為陰血不足,陰不斂陽所致,宜益氣養血,甘溫除熱,常用當歸補血湯治療。

如李某,男,40歲,述身熱(體溫正常)煩渴欲飲不多已半年。發病1周後,先求西醫診治,醫者考慮系糖尿病,但經反復檢查血糖、尿糖,均未發現異常。因為如此,故西醫建議患者請中醫診治。患者先後服過中藥竹葉石膏湯、生脈散、白虎加人參湯、百合固金湯、五苓散、補中益氣湯等20余個方劑加減,皆未見顯著之效。

除上述外,尚見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飲食納少,大便溏薄,日2-3次,5天前出現腹中微有冷感,苔白、舌質淡,脈沈弱等。遂用食糖30克(兌入湯藥內服),桂枝、生姜各9克,白芍18克,山藥15克,大棗4枚,砂仁、炙甘草各6克,日1劑,水煎服,2劑而食增瀉止,5 劑而自覺身熱已退,它證均減,10劑而愈。

又如陳某,女,32歲,述產後發熱 (體溫.波動在37.5度— 38.2度之間)已40余日。曾用中西藥治之,未效。今診,尚見五更之時發熱,頃刻即退,且伴嗜臥,短氣不足以息,苔薄舌淡,脈洪大而弱等。

藥用:黃芪60克,當歸15 克,大棗5枚,炙甘草6 克,日1劑,水煎服,3 劑而熱退,15劑而諸證除。

再如吳某,男,56 歲,述兩周前因過於勞累而發病,其證全身乏力、微痛,休息數日後,前證略有好轉,但卻又見但熱不寒(體溫在37度- 38度)之間,煩渴短氣,消瘦,頭暈耳鳴,苔薄白,脈數無力等。

遂用黃芪30克,黨參、白術各 15克,山藥18克,當歸、陳皮、桔梗各9克,升麻、柴胡各6克,炙甘草3克,日1劑,水煎服,並連服5劑而愈。

上述李案,為中氣虛弱不解,漸而波及到脾胃之陽,故予黃芪建中湯加山藥、砂仁,既益中氣,又補中陽而獲效;

陳案系血虛致氣虛,且以氣虛為主,遂用當歸補血湯加大棗、炙甘草而治愈;

吳案純為中氣不足,清陽不升之候,所以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桔梗而獲非常之效。驗案表明,治療氣虛發熱,應隨證選方,靈活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