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學影響
魯迅是20世紀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說、散文、雜文、木刻、現代詩、舊體詩、名著翻譯、古籍校勘和現代學術等多個領域都有巨大貢獻。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偉大奠基者,魯迅創作的為數不多的小說建立了中國小說的新形式;他所創作散文更是“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
他的所開創的雜文文體富有現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戰鬥性,是後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創作的雜文更是中國社會、政治、歷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學、文學、藝術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書。
幾乎所有的中國作家都在魯迅開創的基礎上,發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學風格體式。作為翻譯家他大量的翻譯了外國的文學作品、科學自然作品為開啟民智,引入先進的科學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而作為美術愛好者魯迅大量引進了西方木刻、版畫作品,並在精神、理論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學習木刻、版畫藝術,極大的推進了現代木刻、版畫在現代中國的傳播與發展,為現代中國的美術事業做出卓越的貢獻。
2、文化影響
作為壹名學術研究者,壹方面,魯迅運用西方的文學觀念研究中國古典小說撰寫了《中國小說史略》,其不僅結束了“中國之小說自來無史”的時代,也創造了文學史著作的典型範例,“為後學開示無數法門”。
郭沫若將其與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並稱為為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的雙璧。另壹方面他整理校對勘正了《古小說鉤沈》《嵇康集》《漢畫像集》《會稽郡故書雜集》等數十部古籍,為後世的古典文學研究留下了壹筆巨大財富。
3、精神影響
魯迅堪稱現代中國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響著他的讀者、研究者,以至壹代又壹代的中國現代作家、現代知識分子。魯迅同時又是20世紀世界文化巨人之壹。
他創造了“內外兩面,都和世界的時代思潮合流,而又並未梏亡中國的民族性”,並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的“現今想要參與世界上的事業的中國人”的文學。
他與同時期的世界傑出的思想家和文學家壹樣,在關註本民族的同時,也在關註著人類***同面臨的問題,並做出了自己的獨特貢獻。
擴展資料:
壹、魯迅的三大精神:
1、魯迅的愛國主義精神
魯迅從青年時代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宏偉誌向。他成為***產主義者之後,便更加自覺地把自己的壹切獻給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事業。他對敵人毫不留情,對祖國和人民懷著真摯的愛。“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壹廣為傳誦的名句,正是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崇高人格的生動寫照。
為了使祖國擺脫淩辱、人民得到解放,他壹生毫不懈怠地進行戰鬥,壹直站在時代潮流的最前列。徹底的愛國主義精神,使他堅決背叛所出身的封建士大夫階級,看清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動搖性,堅信只有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才能拯救祖國。
中國知識分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氣節,中國人民決不甘受外人淩辱、為維護民族尊嚴而進行英勇鬥爭的光榮傳統,在魯迅身上得到集中體現,後來又由於***產主義世界觀的指導而得到升華,獲得了全新的性質和時代內容。
他無私無畏,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是沖鋒陷陣的模範,是徹底為人民服務的模範。魯迅逝世以後,上海人民和全國各地人民為他舉行隆重葬禮和悼念活動,上海民眾代表在他的靈柩上覆蓋了寫有“民族魂”三個大字的旗幟。“民族魂”棗這正是中國人民對於自己偉大代表的最中肯貼切的評價。
2、魯迅韌的戰鬥精神
魯迅骨頭最硬,鬥爭最堅決。他主張韌的戰鬥。“韌”就是百折不撓,就是鍥而不舍。魯迅清醒地看到,革命不可能壹帆風順,挫折、失敗和犧牲是難以避免的。
但是,為了實現民族解放、國家富強的革命目標,“即使艱難,也還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魯迅歷來不贊成對革命事業抱浪漫主義的幻想,多次批評那些認為革命“壹個斤頭便告成功”的人,指出:“倘若壹切都四平八穩,勢如破竹,便無所謂革命,無所謂戰鬥”,“革命有血,有汙穢,但有嬰孩”。
在革命處於低潮的時候,他壹方面與敵人進行毫不妥協的鬥爭,隨時準備犧牲自己的生命,壹方面痛斥出賣革命的叛徒,揭露附著於獅子身上的害蟲棗鉆入革命營壘的投機分子,以及在革命受到挫折時競相懺悔頹唐的“翻著筋鬥的革命家”。
在革命高漲的時候,他又告誡人們不要頭腦發熱,要“首先守住營壘”。魯迅巖石般的革命堅定性和韌的戰鬥精神,來自對於歷史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來自與人民群眾和先進社會力量的血肉聯系。
從魯迅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什麽是馬克思主義的大智大勇,什麽是真正的革命者應該具有的高風亮節,什麽人是中華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3、魯迅博采眾長,勇於創新的精神
魯迅不僅具有堅定的立場,而且具有博大的胸懷和開闊的視野;不僅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繼承者,而且是致力於創新的改革家。他用犀利的筆,鞭笞過損害和背棄祖國利益的洋奴買辦,同時又堅決反對國粹主義和故步自封;
他和全盤西化的傾向進行了毫不妥協的鬥爭,又大力主張廣泛吸取世界各國的壹切長處,贊賞“漢唐氣魄”,提倡“拿來主義”。在他的全部文化遺產中,翻譯作品約占三分之壹。
他始終不倦地介紹外國的優秀文學作品和理論著作,並且特別註意反映弱小民族反抗外來侵略和本國壓迫的鬥爭的作品。作為偉大的文學家,他博采古今中外之所長,加以融會貫通,為我所用,根據表現新的生活的需要,創造出許多富有新意、富有獨特個性的藝術形象。
這種精神不但適用於文藝創作,推而廣之,也適用於其他領域。今天,我們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必須進壹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我們要不斷擴大同外國的經濟技術交往和文化交流,加強同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必須堅持獨立自主,也必須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積極吸收國外壹切有益的養料。在這方面,魯迅的遺產中有許多東西是能夠給我們以深刻啟示的。
二、代表作品:
1、《吶喊》
《吶喊》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短篇小說集,收錄魯迅於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說,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1卷。
小說集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從革命民主主義出發,抱著啟蒙主義目的和人道主義精神,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舊時中國的制度及部分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希望。
2、《仿徨》
《仿徨》是近代文學家魯迅創作的小說集,於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書局初版,列為作者所編的《烏合叢書》之壹,後編入《魯迅全集》。
《仿徨》中***收了《祝福》、《在酒樓上》、《傷逝》等11篇小說。作品表達了作者徹底的不妥協地反對封建主義的精神,是中國革命思想的鏡子。作品主要包括農民和知識分子兩類題材。前者以《祝福》和《示眾》為代表;後者以《在酒樓上》和《孤獨者》為代表。
整部小說集貫穿著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該小說集在深廣的歷史圖景中,對人物命運的敘述滲透感情。
3、《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收錄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2卷。
此文集作為“回憶的記事”,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誌趣的形成經過。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後三篇敘述他從家鄉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後回國教書的經歷;
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種種醜惡的不合理現象,同時反映了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歷程,以及抒發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
百度百科-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