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的醫書有《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洗冤集錄》,《醫宗金鑒》等。
1、《黃帝內經》,作者,黃帝。
《黃帝內經》是中國現存最早中醫理論著作,對後世中醫學理論的奠定有深遠的影響。此書相傳是黃帝與岐伯、雷公、伯高、俞跗、少師、鬼臾區、少俞等多位大臣討論醫學的記述,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醫家類。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成書約於戰國至秦漢時期,在東漢至隋唐時期仍繼續修訂和補充。《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18卷162篇。該書不僅奠定了中醫學理論基礎,也是中醫學理論與實踐等方面發展的基石
2、《神農本草經》,作者,傳說是神農氏。
《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是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作者不詳,約成書於秦漢時期。書內記載的藥物凡365種,分上品、中品和下品三品。
原書早已佚失。南朝陶弘景為《神農本草經》做註,並補充《名醫別錄》,編定《本草經集註》***七卷,把藥物的品種數目增加至七百三十多種。清朝孫星衍將《神農本草經》考訂輯復,成為現在通行本。
《神農本草經》為中國現存較早的藥物學重要文獻,本書把藥分為三品:認為無毒的稱上品為君,毒性小的稱中品為臣,毒性劇烈的稱下品為佐使。
3、《傷寒雜病論》,作者,(三國)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又作《傷寒卒病論》,為東漢張仲景所著,是中國第壹部理法方藥皆備、理論聯系實際的中醫臨床著作。此書被認為是漢醫學之內科學經典,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
此書總結《湯液經法》、《黃帝內經》、《難經》之思維體系,實踐於內科辨證論治上,於外感傷寒創設“六經辨證”——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並列方治。
並於雜病上,於霍亂病、百合病、陰陽毒、瘧病、虛勞、瘀血病、胸痹病、水飲病、咳嗽病、婦女雜病等皆有涉入,列方處置,堪稱漢醫學之內科學經典,相對於《內》、《難》的生理學經典角色。
4、《洗冤集錄》,作者,(宋)宋慈。
《洗冤集錄》為宋朝人宋慈所作,由其從事司法刑獄工作所積累之豐富驗屍經驗為基礎,並結合當時傳世的屍傷檢驗諸書,加以綜合、核定和提煉,完成了這部有系統的古代法醫學著作。這是世界最早的壹部完整的法醫學專書。
《洗冤集錄》成書於淳祐七年(1247年),有五卷,53條,有檢驗總論、驗屍、驗骨、驗傷、中毒、救死方六大題材。
以目錄來看,本書的主要項目包括:宋代的檢驗屍傷法令;驗屍方法和註意事項;勘察現場;屍體現象;各種機械性窒息死;各式鈍器損傷;銳器損傷;交通事故損傷;高溫致死;中毒;病死和急死;屍體發掘等項。
主要的涵蓋驗屍的檢驗方法、死因的判斷,例如對於被火燒死與死後焚屍的差別、生前溺死與死後棄屍入水,都有精辟的見解。《洗冤集錄》中所稱呼的“血墜”也就是現代法醫學中的“屍斑”。
5、《醫宗金鑒》,作者,(清)吳謙編修。
《禦纂醫宗金鑒》簡稱《醫宗金鑒》,全書九十卷,清乾隆朝時政府編著的大型醫學叢書,由供奉內庭太醫、太醫院右判吳謙奉敕主編,後收入《四庫全書》之中。《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給與這套書籍相當高的評價。
本書***分15部,有《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註》、《訂正金匱要略註》、《刪補名醫方論》、《四診心法要訣》、《運氣要訣》、《傷寒心法要訣》、《雜病心法要訣》、《婦科心法要訣》、《幼科心法要訣》。
以及《痘疹心法要訣》、《種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訣》、《眼科心法要訣》、《刺灸心法要訣》及《正骨心法要旨》。
其中,《傷寒論註》中,收集了二十名醫家的註解,內容極為詳盡。口訣的部分也甚為實用,在本書刊行之後,成為當時醫學教育最重要的讀本。
本書也成為中國北方中醫界最重視的壹本套書,對於北方中醫界有極深的影響力。
百度百科——黃帝內經
百度百科——神農本草經
百度百科——傷寒雜病論
百度百科——洗冤集錄
百度百科——醫宗金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