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通草散簡介

通草散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通草散 2.1 處方 2.2 來源 2.3 炮制 2.4 功能主治 2.5 通草散的用法用量 2.6 摘錄 3 《外臺》卷二十二引《古今錄驗》 3.1 方名 3.2 組成 3.3 主治 3.4 通草散的用法用量 3.5 制備方法 4 《普濟方》卷壹壹七引《經驗濟世方》 4.1 方名 4.2 組成 4.3 主治 4.4 通草散的用法用量 4.5 制備方法 4.6 通草散的臨床應用 5 《千金》卷六 5.1 方名 5.2 組成 5.3 主治 5.4 通草散的用法用量 5.5 制備方法 5.6 各家論述 6 《銀海精微》卷下 6.1 方名 6.2 組成 6.3 主治 6.4 通草散的用法用量 6.5 制備方法 6.6 附註 7 《普濟方》卷二壹四 7.1 方名 7.2 組成 7.3 主治 7.4 通草散的用法用量 7.5 制備方法 8 方出《千金》卷二,名見《外臺》卷三十四 8.1 方名 8.2 組成 8.3 功效 8.4 主治 8.5 通草散的用法用量 8.6 制備方法 9 《醫心方》卷二十五引《產經》 9.1 方名 9.2 組成 9.3 主治 9.4 通草散的用法用量 9.5 制備方法 10 方出《千金》卷六,名見《三因》卷十六 10.1 方名 10.2 通草散的別名 10.3 組成 10.4 主治 10.5 通草散的用法用量 10.6 制備方法 10.7 各家論述 10.8 附註 11 《衛生總微》卷十四 11.1 方名 11.2 組成 11.3 主治 11.4 通草散的用法用量 11.5 制備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通草散 1 拼音

tōng cǎo sǎn

2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通草散 2.1 處方

通草(半兩) 木通(半兩) 澤瀉(壹分) 竹茹(二錢少用.老人減半)

2.2 來源

崇寧二年,自太府出為發運,夏及秋患痢兩月,壹日壹夜三四十次,然血多白少,名醫皆曰此痢也。聞泗州青陽鎮李中和助教善醫,即遣人召之。中和至看脈,即曰此非痢也,始甚怒之,徐叩之,李曰,血多白少,小便澀少,即非痢。其言中余之病,心已神之。乃是舊因伏暑,小便轉導入大腑,由心經而過,遂化為血,大小便下,故其狀似痢而非痢也。但令大小便各歸本藏即安。

信知天下有如此妙醫,余家致婢久痢,服之皆安,故記傳久。

2.3 炮制

上銼如大米粒,或為細末。

2.4 功能主治

治伏暑,下血如久痢。

2.5 通草散的用法用量

就銼時每服秤三錢,水壹盞,煎至七分,溫服細末。即每服抄二錢。依前法煎,食後並夜臥各壹服。

2.6 摘錄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3 《外臺》卷二十二引《古今錄驗》 3.1 方名

通草散

3.2 組成

通草1分,細辛1分,蕤仁1分,雄黃(研)1分,皂莢(去皮子)1分,白礬2分(燒),礜石3分(泥裹,燒半日,研),藜蘆3分(炙),地膽3分(熬),瓜蒂3分,巴豆10枚(去皮),(艸閭)茹3分,地榆3分。

3.3 主治

鼻中息肉。

3.4 通草散的用法用量

以細辛、白芷煎湯,和散敷息肉上,又以膠清和塗之,取愈。

3.5 制備方法

上為末。

4 《普濟方》卷壹壹七引《經驗濟世方》 4.1 方名

通草散

4.2 組成

木通半兩,通草半兩,澤瀉1分,竹茹2錢(少用不妨,老人減半)。

4.3 主治

伏暑下血如久痢。

4.4 通草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煎至7分,溫服。細末每服2錢,依前法煎,食後、日午、夜臥各1服。

4.5 制備方法

上銼如大米粒,或為細末。

4.6 通草散的臨床應用

伏暑下血如久痢崇寧二年,自太府出為發運,自夏及秋,患痢2月,1日1夜3040次,然血多白少,名醫皆曰:此痢也。聞泗洲青陽鎮李中和助教善醫,即遣人召之。中和至,看脈,即曰:此非痢也。始甚怒之,徐叩之,李曰:血多白少,小便澀少,即非痢。其言中余之病,心已神之。乃是舊日因伏暑,小便傳導入大腸,由心經而過,遂化為血,由大腸而下,故其狀似痢而非痢也。但令大小便各歸其本,即安。依法煎上方,食後、日午、夜臥各1服便止。余家數婢患久痢,服之皆安。

5 《千金》卷六 5.1 方名

通草散

5.2 組成

通草半兩,礬石1兩,真朱1兩(1方有桂心、細辛各1兩)。

5.3 主治

鼻中息肉,不通利。

5.4 通草散的用法用量

拈綿如棗核,取藥如小豆,著綿頭,納鼻中,日3次。

5.5 制備方法

上為末。

5.6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消鼻中息肉,礬石最捷;佐以真珠消管,通草透竅;加桂、辛尤為得力。

6 《銀海精微》卷下 6.1 方名

通草散

6.2 組成

赤芍藥、川芎、羌活、甘草、當歸、麝香。

6.3 主治

風淚障翳。

6.4 通草散的用法用量

百沸湯泡。

6.5 制備方法

上為末,調勻為丸,如皂角子大。

6.6 附註

本方方名通草散,但方中無通草,疑脫;又據劑型,當作“通草丸”。

7 《普濟方》卷二壹四 7.1 方名

通草散

7.2 組成

通草2兩,白芍1兩,王不留行半兩,甘遂3錢,石韋1兩,葵子1兩半,滑石半兩,蒲黃1兩,桂心1兩。

7.3 主治

腎氣不足,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砂石,痛不可忍,或出鮮血。

7.4 通草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沸湯調下。

7.5 制備方法

上為末。

8 方出《千金》卷二,名見《外臺》卷三十四 8.1 方名

通草散

8.2 組成

通草(橫心者是,勿取羊桃根,色黃無益)、石鐘乳各等分。

8.3 功效

下乳汁。

8.4 主治

婦人無乳汁。

8.5 通草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粥飲送下,日3次。

8.6 制備方法

上為末。

9 《醫心方》卷二十五引《產經》 9.1 方名

通草散

9.2 組成

通草1兩,細辛1兩。

9.3 主治

少小鼻息肉。

9.4 通草散的用法用量

展綿如棗核,取藥如小豆,著綿頭納鼻中,日2次。

9.5 制備方法

上為末。

10 方出《千金》卷六,名見《三因》卷十六 10.1 方名

通草散

10.2 通草散的別名

通草膏、通草丸、通氣丸

10.3 組成

通草、細辛、附子各等分。

10.4 主治

鼻齆。氣息不通,不聞香臭,並有息肉。

10.5 通草散的用法用量

以蜜和,綿裹少許,納鼻中。

10.6 制備方法

上為末。

10.7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鼻齆,必有息肉阻礙,氣道不得貫通之故,故以散結通氣為主。方用通草開通關竅,細辛解散結邪,附子流行經絡,立方最捷。

10.8 附註

通草膏(《濟生》卷八)、通草丸(《醫學入門》卷七)、通氣丸(《仙拈集》卷二)。方中通草,《三因》作“木通”。《普濟方》有辛夷壹錢。

11 《衛生總微》卷十四 11.1 方名

通草散

11.2 組成

通草(蜜塗,炙幹,為末)、木豬苓(去黑皮,為末)各等分。

11.3 主治

壹身黃腫透明,及腎腫。

11.4 通草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或1錢,米飲調下。

11.5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加土地龍、麝香少許。

古籍中的通草散 《證治準繩·雜病》:[第八冊七竅門下]鼻

之。小薊壹把,水二升,煮壹升,去渣溫服。外治,通草散、菖蒲散、瓜蒂散、蒺藜汁、葫蘆酒,或用生蔥分作...

《外臺秘要》:[卷第二十二]鼻中息肉方壹十壹首

鼻中須臾通張文仲亦治鼻不聞香臭短劇療鼻中塞肉。通草散方。通草(半兩)真珠(六銖碎)礬石(壹兩燒)細...

《醫心方》:[卷第二十五]治小兒鼻息肉方第五十九

《產經》雲∶治少小鼻息肉通草散方∶通草(壹兩)細辛(壹兩)凡二物,下篩,展綿如棗核,取藥如小豆著綿...

《普濟方》:[卷五十六鼻門]鼻中生息肉(附論)

如棗核大納鼻中。日夜四五度換之。以漸消爛即瘥。通草散(出海上方)治鼻中息肉。不通利。通草(半兩)礬...

《普濟方》:[卷二百十四小便淋秘門]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