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夏”的字源,主要有兩種觀點。
其壹,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夏”字是壹個人的象形:頭、發、眼、身軀、兩臂、腿腳壹應俱全,且雙手擺開呈現出壹種強而有力的架勢。金文中的“夏”字較其甲骨文字形大大地復雜化。小篆中的“夏”字由其金文字形發展而來。
約在隸書階段的後期,“夏”字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簡化:上面繁體的“頁”被寫成了隸書“夏”字所示的形狀,兩邊的“手”被省略掉了,下面的“腳”變成了“夂”。由此演變為楷書中的“夏”字。
在字義上,“夏”字的本義為“雄武的中國人”(這裏的“中國”特指“中原壹帶”)。
其二,在字形上,“夏”字的上古形體較為復雜。金文中的“夏”字實際上就是“人”形:上為“頭”,中間為“軀幹”,兩側為“手”,其下為“足”。小篆中的“夏”字也是“人”形,但已經發生了偽變,人的身軀部分沒有了,只是壹只大腳還在。
楷書中的“夏”字從小篆演變而來,已失去人的形象。在字義上,“夏”字的本義是“人”——“中國之人”(這裏的“中國”指黃河中遊流域,即中原),後假借指壹年四季之中的第二季。
擴展資料
夏,漢語常用字,讀作xià或jiǎ,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是雄武的中國人或中國人(兩處的“中國”都特指“中原壹帶”),後假借指壹年四季之中的第二季。
讀xià時,作動詞,通“假”,寬假。
作名詞,是縣名;或通“雅”;姓;中國歷史上第壹個朝代,相傳為啟所建立的奴隸制國家。
作形容詞,大;通“暇”,閑暇。
讀jiǎ時是古縣名用字。或通“榎”,木名。
百度百科-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