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民國初年,辛亥革命壹詞並未被廣泛使用,從1911年武昌起義到清帝退位這壹歷史事件的指代詞很多。在《申報》、《大公報》、《政府公報》等民國初年的報紙上,出現了“武昌首義”、“* * * *與建立”、“中華民國誕生”、“辛亥之戰”等多個術語,但“辛亥革命”極為罕見。就連孫中山先生在談民國初年的辛亥革命時,也沒有使用某些術語。在他擔任臨時大總統期間,以孫中山名義發表的官方文件包括“武漢首義”、“中華民國成立”、“中華民國復辟”、“革命”等表述。1917孫中山在汕頭各界歡迎會上回憶革命過程時說“壹場推翻滿清專制的革命在武昌打響。第二次革命,在南京,開始為袁世凱暗殺宋沒有直接的《辛亥革命》壹書,但“二次革命”理論沿用至今。
20世紀20年代前後,“辛亥革命”的利用開始升溫,影響越來越廣。1919年8月,毛澤東在《湘江評論》連載政論文章《人民大團結》,使用了“辛亥革命”壹詞,並闡述了其內涵。192110梁啟超發表了題為《辛亥革命的意義與十年雙十節的樂觀》的演講,闡述了辛亥革命的內涵。兩國第壹次合作之初,陳獨秀寫了《辛亥革命與國民黨》,集中論述了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辛亥革命”逐漸成為專有名詞。
隨著北伐戰爭的接連勝利,“辛亥革命”四個字在相關紀念活動中出現得尤為頻繁。1927年10月10日前夕,中國國民黨中央制定了宣傳綱領,其中第壹條就是“繼續辛亥革命精神,糾正其缺陷”。7月1930、10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第100次常務會議通過了《革命紀念日簡明表》和《革命紀念日簡史及宣傳要點》,以制度的形式明確規定了辛亥革命的紀念活動。從此,辛亥革命被人們所熟知,成為壹個流行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