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徐州梆子的歷史溯源

徐州梆子的歷史溯源

戲在民中,民移戲走 ,楚地遍秦聲

山西梆子、陜西梆子早在明朝時期即隨大批移民和其後的商賈運營、官宦遷調、義軍輾轉、災民流奔等各種渠道,經山東、河南傳入江蘇。

明朝中葉以來,由於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發展,山西、陜西商人遍布各地。他們所到府、州、縣、鎮都建有行幫性的山陜會館,館內築臺演戲,經常邀請家鄉梆子戲遠道前來演出,並以此作為行商貿易的手段。在徐州以及各縣都有山陜會館,因經常演出梆子戲,固有“楚地遍秦聲”之說,因為徐州曾經是秦漢之際的楚王都城,秦聲就是秦腔。

清朝同治年間撰修的《徐州府誌》中有人物傳記載:“李衛字又玠,豐縣人……康熙末年居官累升……公不甚識字,而遇文人甚敬,修浙江誌,建書院,愾廩獨豐。公余坐南面。召優俳人季麻子,說漢唐雜事……”可以想見當時梆子聲腔劇種的流傳以及與各地方戲曲藝術交流之頻繁。

在《中國戲曲研究資料初輯》中,歐陽予倩曾著文對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時觀劇生怒,遂派依皊阿收繳濟寧、彭城(徐州)、揚州各戲班戲文於揚州審理,祛淫惡留善教之事,也有明確介紹。

清鹹豐五年,曹州梆子戲藝人殷風哲避水災而落難於沛縣,後被廟道口寨主馬克端請去辦戲班,戲班逐年擴大,猶雨後春筍遍布沛縣。在此期間,亦有河南知名演員組班來沛演戲或傳藝。因此,徐州梆子戲的演唱風格既有山東梆子的剛烈,又有河南梆子的細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