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地球為世界中心不同於西方的地心說。
在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赤道坐標系中,“以地球為世界中心”與西方的“地心說”有著本質的區別。西方地心說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月亮、行星、恒星都圍繞著地球轉。在古代西方觀測精度不高的時候,地心說體系可以大致解釋行星的視運動,行星的星歷表也是據此編制的。赤道坐標系以地球為天地中心,但並不認為地球是靜止的,更不認為地球是宇宙中心。
在把地球看作天體的問題上,我國古代哲學家把地球看作與木、火、土、金五大行星相同。認為“人族”和五大行星是同壹類物質。比如《蘇文》明確指出:“五星東轉,地球左移的原因顯而易見。”“在地球下面。太虛者也。”它是“虛空中的壹物”這兩句語錄的意思是:觀察到木、火、土、水、金五大行星自西向東旋轉,那麽地球自右向左運動就很清楚也可以理解了。地球在人們的腳下,在太空中。這只是太空中的壹個物體。《尚書·考淩瑤》也指出:“地球在不停地運動,但人們並不知道。比如人坐在壹艘大船上,船門緊閉,船無意識。”地球就像壹艘大帆船。人們坐在船上,窗戶緊閉。船在動,人卻感覺不到。列子田瑞曰:“術已盡,地動密,域妙矣!”地球在不停地旋轉,人類的感官卻無法感知。《春秋魏源明報》描述:“天轉左,地移右。”《春秋魏雲鬥數》說:“地震見於天。”天空中天體的運動反映了地球的運動。
對屍體的討論頗有學術意味:“天從左起引牛,地從右起升。”即天空從左向右延伸,起點是牽牛星——冬季至日的起點;地球從右向左旋轉,起點是畢、昂兩組恒星。在二十八個寄宿家庭中,佩妮、碧和昂離得很遠。那麽地球站在什麽上面呢?“氣氛也提升了。”也就是說,地球和五大行星壹樣,是漂浮在太空中的。像太空中所有的天體壹樣,它們被大氣層托起。而且彜族人,壹年十個月而不是十年前的夏天傳過來的歷法,還保留著中國古代“虎推地動”的觀念。這些觀念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出發點,認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有了這些正確的出發點,無論是對北極星的觀測,還是對北鬥、太陽、月亮、五大行星等天體的觀測,我們都意識到了地球與北鬥、太陽、月亮、五星、二十八星座復合運動的現象,我們都在運算過程中測量天體(自然也包括地球)的相應規律。赤道坐標系中的天球坐標系就是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其科學性毋庸置疑。否則,現代天文科學就不會“在測量恒星精確位置這壹同樣重要的方面完全中國化。”
2.赤道坐標系中的“天地”和地平坐標系中的“天地”是不壹樣的。
中國古代天文學中的“赤道坐標系”被用來劃分整個世界。赤經和赤緯不變,按天極和赤道劃分的東西南北也不變。它不同於阿拉伯系統中使用的水平坐標系,“只適用於地球上某些單壹的特殊點。”因為地平坐標系是以觀測者為中心來確定天頂和天頂的,地平經緯度隨著觀測者位置的變化而變化,根據天頂劃分的東西南北,天頂和地平圓也隨之變化。
以天極為中心劃分東南西北西北四個方向,就是把赤道的整個圓分成四等份;以天頂為中心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以觀察者為中心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例如,中國殷商的主要活動地區在河南地區。如果以陽城為中心劃分方位,就劃分了中國的東、西、北、南。
以赤道坐標系十二天為基準的“十二支”歷法為例。如果把“十二支”看作“地平線上的十二支”,那麽我們就要探索十二支在地平線坐標系中的空間方位,比如以陽城為中心劃分十二個方向,探索十二支在我國東、西、南、北、中地區的時空基礎。
但是,中國的東、西、南、北、中是不能360度圓的。只有赤道坐標系定義的整個世界的十二天,才是十二地支的真正歸宿。在現代天文學中,以英國格林威治本初子午線為基準的壹天24小時的劃分,直接對應中國古代歷法的壹天十二點。現代天文學的赤道大圓與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二十八夜360度相同,現代南北半球的劃分以赤道為基準,等等。這些都說明現代天文學是對中國古代天文學赤道坐標系的繼承,證實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赤道坐標系”是用來劃分整個世界的。
也許是因為學術界壹直認為“古人對宇宙的認識很簡單:地球是壹個平面,天空是壹個半球,天地相鄰,而日月星辰各種天體都在這個半球的穹頂上運行。比如古希伯來人認為:平坦的地下是深淵,而地面則充滿空氣。空氣上方是圓形的天空——最低層的“天空”。天空與地球相鄰的地方就是所謂的風庫,而在天空之上,儲存著雨雪。外面還有壹層“天”包裹著,這兩層天與地相鄰。.....”於是,有些學者忽略了赤道坐標系的整個世界和地平線坐標系的半個世界的區別,認為“中國位於亞洲大陸的東部,太平洋的西海岸,是壹個‘海中之地’的國家,左有大海,右有高原。古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北面是廣闊的草原和森林,西面是群山和萬裏沙漠,道路艱險,交通不便;雖然東南有很長的海岸線,但周邊民族國家的經濟和文化都不如中國發達,導致中華民族不可能像希臘人那樣吸收埃及幾何、蘇美爾代數、亞述天文學等科技成果。這種相對封閉的大陸內聚性地理環境,不僅有效地制約了中國與其他古文明的文化交流,也限制了中國先民的地理視野,使其無法全面了解世界的地理形勢,無法真正認識地球的形狀,從而產生了“中國在世界”、“四海之內”、“大九州”的觀念,引發了中國古代學者對氣候成因的探討,並從地平線觀念提出了質疑。
要知道,赤道坐標系定義的“天地”的空間背景是從地球表面向太空延伸的整個世界;地平線坐標系只能用於地球上的某些單個特殊點。忽略二者的區別,很容易把中國古代文化中“天地”的空間背景局限於中國。比如十二分支所標示的地球十二經,就是以“極”為中心平分整個地球並與之直接對應的副北;下午-南方;毛——東;酉-西,赤道整圈分為四份,而不是以中州為中心把中國公雞形的版圖分成十二份,或者把中國分成四份。這是我們在閱讀古籍時要充分註意的。
3.以天極為中心和以黃極為中心是不同的。
中國古代天文學中的“赤道坐標系”和“黃道坐標系”的區別在於,它不是以黃極為中心,因此無法去到地球繞太陽轉、太陽系繞銀河系轉的空間背景中,去探究“赤道坐標系”中誕生的十二分等歷法的科學依據。因為“古希臘人認為氣候隨緯度和季節的差異是由於陽光照射在地球上的角度不同造成的,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熱帶、溫帶和寒帶的概念。希臘人把整個地球分成許多平行的區域,他們稱之為“climata”。這個詞不同於現代的“氣候”。它沒有氣象意義,但有地理或天文意義,意為“傾角”。這就是黃道坐標系的“黃道、角、真、周年”。仍以“十二分支”為例,如果把“十二分支”看作“黃道十二分支”,我們就要探詢十二分支在黃道坐標系中的空間方位以及十二分支在黃道中的時空依據。黃道十二宮和赤道十二宮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主要基於黃極和太陽的視運動;後者主要是基於天極和北鬥的視運動。
4.三個坐標系的不同體現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獨特性。
三種天球坐標系的內在差異決定了它們在野外觀測時空間方位的差異。這種差異體現了赤道坐標系的獨特性,也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獨特性。
壹般來說,學術界認為六七千年前是原始人生活的時代。有學者根據自己對原始人認識水平的估計,認為原始人最早的時空觀念來源於對日出日落的認知。如果沿用至今的赤道坐標系是在這個時期建立的,很可能會被認為是癡人說夢。然而,出土文物和歷史記錄之間的許多方面的壹致性無可辯駁地證實了赤道坐標系的年齡。也可以證實,天文學不僅在中國古代存在,而且相當發達,壹直沿用至今。只是因為中國古代沒有地平系統,與黃道坐標系沒有聯系(東西方文化交流之前),壹些學者不了解這些情況,自覺不自覺地使用了地平和黃道坐標系的基礎知識;用現在的天象去分析6000年前中國古代的天象和天文記錄,結果只能是徒勞的,因為這種研究方法無法讓古代文獻記載的史實找到真正的科學依據,所以他們錯誤地得出“中國古代不存在天文學”的結論。如果忽視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獨特性,繼續忽視三個坐標系之間的差異,因循守舊,博采眾長,否定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現實性和科學性,就會埋沒中國古代天文學所蘊含的中國古代先賢對時間、空間和物質世界的科學認知的思想精髓,進而把中國傳統科技和思想文化的獨特魅力看得壹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