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人物傳記文言文閱讀集萃 山東平邑興蒙學校 273300 李傳鵬 高 柔 高柔字文惠,陳留 人也.柔從兄幹,袁紹甥也,在河北呼柔,柔舉家從之.太祖①平袁氏,以柔為管長.縣中素聞其名,奸吏數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臨政,吏嘗有非,猶尚容之.況此諸吏,於吾未有失乎!其召復之.”鹹還,皆自勵,鹹為佳吏.高幹既降,頃之以並州叛.柔自歸太祖,太祖欲因誅之,以為刺奸令史;處法允當,獄無留滯,辟為丞相倉曹屬.鼓吹②宋金等在合肥亡逃.舊法,軍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猶不息,更重其型.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給官,主者奏盡殺之.柔啟曰:“士卒亡軍,誠在可疾,然竊聞其中時有悔者.愚謂乃宜貸其妻子,壹可使賊中不信,二可使誘其還心.正如前科,固已絕其意望,而猥復重之,柔恐自今在軍之士,見壹人亡逃,誅將及己,亦且相隨而走,不可復得殺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殺金母、弟,蒙活者甚眾.文帝③踐阼,以柔為治書侍禦史,賜爵關內侯.民間數有誹謗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輒殺,而賞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輒賞.既使過誤無反善之路,又將開兇狡之群相誣罔之漸,誠非所以息奸省訟,緝熙治道也,臣愚以為宜除妖謗賞告之法,以降天父養物之仁.”帝不即從,而相誣告得滋甚.帝乃下詔:“敢以誹謗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於是遂絕.帝以宿嫌,欲枉法誅治書執法④鮑勛,而柔固執不從詔命.帝怒甚,遂召柔詣臺⑤;遣使者承指至廷尉考查勛,勛命乃遣柔還寺⑥.註:①太祖:曹操.②鼓吹:軍中鼓吹手.③文帝:曹丕.④治書執法:官職.⑤臺:尚書臺.⑥寺:廷尉官署.管仲:史記卷六十二·管晏列傳第二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壹匡天下,管仲之謀也.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 *** ,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管仲富擬於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於諸侯.後百余年而有晏子焉.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於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以此三世顯名於諸侯.越石父賢,在縲紲中.晏子出,遭之塗,解左驂贖之,載歸.弗謝,入閨.久之,越石父請絕.晏子懼然,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於緦何子求絕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聞君子詘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方吾在縲紲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紲之中.」晏子於是延入為上客.晏子為齊相,出,其禦之妻從門閑而闚其夫.其夫為相禦,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誌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禦,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抑損.晏子怪而問之,禦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太史公曰: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方晏子伏莊公屍哭之,成禮然後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2. 找幾篇人物文言文傳記 要有詳細翻譯和字詞解釋1.張衡傳原文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
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
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
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
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
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
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壹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嘗壹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征。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移於下,衡因上疏陳事。
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天下所疾惡者。
宦官懼其己,皆***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讒之。
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兇倚仗,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誌。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為不軌。
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壹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譯文 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
張衡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曾到“三輔”壹帶遊學,接著進了洛陽,在太學學習,於是通曉五經,貫通六藝,雖然才華高於世人,卻沒有驕傲自大的情緒。(他)總是不慌不忙,淡泊寧靜,不喜歡與壹般的世俗之人交往。
永元年間,被推舉為孝廉,卻不應薦,屢次被公府征召,都沒有就任。此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公貴族到壹般官吏,沒有不過度奢侈的。
張衡於是摹仿班固的《兩都賦》寫了《二京賦》,用它來(向朝廷)諷喻規勸。(這篇賦,他)精心構思潤色,用了十年才完成。
大將軍鄧騭認為他是奇才,屢次征召他,他也不去 *** 。 張衡善於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氣象和歷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
漢安帝常聽說他擅長術數方面的學問,命公車特地征召他,任命他為郎中。兩次遷升為太史令。
於是,張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陰陽之學(包括天文、氣象、歷法諸種學問),精辟地研究出測天文儀器的正確道理,制作渾天儀,著成《靈憲》《算罔論》等書籍,論述極其詳盡。 (漢)順帝初年,(張衡)又兩次轉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職。
張衡不趨附當時的那些達官顯貴,他所擔任的官職,就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從太史令上離任後,過了五年,又回到這裏。
順帝陽嘉元年,張衡又制造了候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是用純銅鑄造的,直徑有8尺,上下兩部分相合蓋住,中央凸起,樣子像個大酒尊。
外面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內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銅柱,銅柱的周圍伸出八條滑道,還裝置著樞紐,用來撥動機件。
外面有八條龍。龍口各含壹枚銅丸,龍頭下面各有壹個蛤蟆,張著嘴巴,準備接住龍口吐出的銅丸。
儀器的樞紐和機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隱藏在酒尊形的儀器中,覆蓋嚴密得沒有壹點縫隙。如果發生地震,儀器外面的龍就震動起來,機關發動,龍口吐出銅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
銅丸震擊的聲音清脆響亮,守候機器的人因此得知發生地震的消息。地震發生時只有壹條龍的機關發動,另外七個龍頭絲毫不動。
按照震動的龍頭所指的方向去尋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實際發生的地震來檢驗儀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靈驗如神。
從古籍的記載中,還看不到曾有這樣的儀器。有壹次,壹條龍的機關發動了,可是洛陽並沒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學者都奇怪它這次沒有應驗。
幾天後,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來了,證明果然在隴西地區發生地震,大家這才都嘆服地動儀的絕妙。從此以後,朝廷就責成史官根據地動儀記載每次地震發生的方位。
當時政治昏暗,中央權力向下轉移,張衡於是給皇帝上書陳述這些事。後來被升為侍中,皇帝讓他進皇宮,在皇帝左右,對國家的政事提意見。
皇帝曾經向張衡問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誰。宦官害怕張衡說出他們,都給他使眼色,張衡於是沒對皇帝說實話。
但那些宦黨終究害怕張衡成為禍患,於是壹起詆毀他。張衡常常思謀自身安全的事,認為福禍相因,幽深微妙,難以看清,於是寫了《思玄賦》表達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漢順帝)永和初年,張衡調離京城,擔任河間王的相。當時河間王驕橫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戶,豪門大戶他們壹起胡作非為。
張衡上任之後治理嚴厲,整飭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黨的姓名,壹下子同時逮捕,拘押起來,於是上下敬畏恭。
3. 怎麽用文言文寫壹篇自己的小傳生於安樂,弱冠入學,懵懵間已然及冠之年,學而高不成,低未就。
而為府政所不棄,為之先生。茍安於教為壹年有余,而教之不善,生性平淡,奈無響應之舉,何其衰也,實為吾之不幸。
夫生性豁達,然粗心不在話下,平生無甚特性。思公門之行,奈何學識淺陋,阻於試場。
嘗入商海為之奮鬥,奈何無可用之資,無拼搏之計。遂安於平淡,不思進取。
霍然間,人生已虛度24載春秋,苦無驚人之舉,與人不奇。自思仰愧於天,俯無顏以對地,嗚呼!曰之天理,然天道不恥,吾將窮畢生之力,與天爭艷。
《書》曰:“天道酬勤”,余必將有所為歟。
4. 求20篇文言文人物傳記1;宋必達,字其在,湖北黃州人。
順治八年進士,授江西寧都知縣。土瘠民貧,清泰、懷德二鄉久罹寇,民多遷徙,地不治。
請盡蠲①逋賦以徠之,二歲田盡辟。縣治瀕河,夏雨暴漲,城且沒。
水落,按故道疏治之,自是無水患。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叛,自福建出攻掠旁近地,江西大震,群賊響應。
寧都故有南、北二城,南民北兵。必達曰:“古有保甲、義勇、弓弩社,民皆可兵也。
王守仁破宸濠嘗用之矣。”如其法訓練,得義勇二千。
及賊前鋒薄城下,營將邀必達議事,曰:“眾寡食乏,奈何?”必達曰:“人臣之義,有死無二。賊本烏合,掩其始至,可壹鼓破也。”
營將遂率所部進,賊少卻,必達以義勇橫擊之,賊奔。已而復率眾來攻,巨炮隳雉堞,輒壘補其缺,備禦益堅。
會援至,賊解去。或言於巡撫,縣堡砦②多從賊,巡撫將發兵,必達刺血上書爭之,乃止。
官軍有自汀州還者,婦女在軍中悲號聲相屬,自傾橐③計口贖之,詢其姓氏裏居,護之歸。 縣初食淮鹽,自明王守仁治贛,改食粵鹽,其後苦銷引之累,必達請以粵額增淮額,商民皆便。
卒以粵引不中額,被論罷職,寧都人哭而送之,餞貽皆不受,間道赴南昌。中途為賊所得,脅降不屈,系旬有七日。
忽夜半有數十人持兵逾垣入,曰:“宋爺安在?吾等皆寧都民。”擁而出,乃得脫。
既歸裏,江西總督董衛國移鎮湖廣,見之,嘆曰:“是死守孤城者耶?吾為若咨部還故職,且以軍功敘。”必達遜謝之。
既而語人曰:“故吏如棄婦,忍自媒乎?”褐衣蔬食,老於田間,寧都人歲時祀之。越數年,滇寇韓大任由吉安竄入寧都境,後令④踵必達鄉勇之制禦之,卒保其城。
(選自《清史稿》) 2;李尚隱,其先趙郡人,世居潞州之銅鞮,近又徙家京兆之萬年。弱冠明經累舉,補下邽主簿。
時姚珽為同州刺史,甚禮之。景龍中,為左臺監察禦史。
時中書侍郎、知吏部選事崔湜及吏部侍郎鄭愔同時典選,傾附勢要,逆用三年員闕,士庶嗟怨。尋而相次知政事,尚隱與同列禦史李懷讓於殿廷劾之,湜等遂下獄推究,竟貶黜之。
時又有睦州刺史馮昭泰,誣奏桐廬令李師等二百余家,稱其妖逆,詔禦史按覆之。諸禦史憚昭泰剛愎,皆稱病不敢往。
尚隱嘆曰:“豈可使良善陷枉刑而不為申明哉!”遂越次請往,竟推雪李師等,奏免之。 俄而崔湜、鄭愔等復用,尚隱自殿中侍禦史出為伊闕令,懷讓為魏縣令。
湜等既死,尚隱又自定州司馬擢拜吏部員外郎,懷讓自河陽令擢拜兵部員外郎。尚隱累遷禦史中丞。
時禦史王旭頗用威權,為士庶所患。會為仇者所訟,尚隱按之,無所容貸,獲其奸贓鉅萬,旭遂得罪。
尚隱尋轉兵部侍郎,再遷河南尹。 尚隱性率剛直,言無所隱,處事明斷。
其禦下,豁如也。又詳練故事,近年制敕,皆暗記之,所在稱為良吏。
十三年夏,妖賊劉定高夜犯通洛門,尚隱坐不能覺察所部,左遷桂州都督。臨行,帝使謂之曰:“知卿公忠,然國法須爾。”
因賜雜彩百匹以慰之。俄又遷廣州都督,仍充五府經略使。
及去任,有懷金以贈尚隱者,尚隱固辭之,曰:“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為慎四知也。”竟不受之。
累轉京兆尹,歷蒲、華二州刺史,加銀青光祿大夫,賜爵高邑伯,入為大理卿,代王鉷為禦史大夫。時司農卿陳思問多引小人為其屬吏,隱盜錢谷,積至累萬。
尚隱又舉按之,思問遂流嶺南而死。尚隱三為憲官,輒去朝廷之所惡者,時議甚以此稱之。
二十四年,拜戶部尚書、東都留守。二十八年,轉太子賓客。
尋卒,年七十五,謚曰貞。 (節選自《舊唐書·列傳第壹百三十五》) 3;江革,字休映,濟陽人也。
六歲便解屬文。九歲革父艱,孤貧,讀書精力不倦。
十六喪母,以孝聞。服闋,補國子生。
吏部謝胱雅相欽重。胱嘗過候革,時大雪,見革弊絮單席,而耽學不倦,嗟嘆久之,乃脫所著襦,並手割半氈與革充臥具而去。
以革才堪經國,除廣陵太守。時革鎮彭城。
城既失守,革素不便馬,乃泛舟而還,為魏人所執。魏刺史元延明聞革才名,厚加接待。
革稱患腳不拜,延明將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
革辭以囚執既久,無復心思。延明逼之逾苦,革厲色而言日:“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殺身報主,今日得死為幸,誓不為人執筆。”
延明知不可屈,乃止。日給脫粟三升,僅余性命。
值魏主討中山王元略反北,乃放革還朝。詔日:“廣陵太守江革,臨危不撓,可太尉。”
時武陵王①在東州,頗自驕縱,上②召革面敕日:“武陵王年少,臧盾③性弱,不能匡正,欲以卿代為行事。非卿不可,不得有辭。”
革門生故吏,家多在東州,聞革至,並緣道迎候至郡。革不受餉,惟資公俸,食不兼味。
郡境廣,辭訟日數百,革分判辨析,曾無疑滯。功必賞,過必罰,民安吏畏,屬城震恐。
上日:“江革果能稱職。”乃除都官尚書。
將還,民皆戀惜之。贈遺無所受,惟乘壹舸。
舸艚偏欹,不得安臥。或謂革日:“船既不平,濟江甚險,當移徙重物,以迮④輕艚。”
革既無物,乃於西陵岸取石十余片以實之。其清貧如此。
尋監吳郡。於時境內荒儉,劫盜公行。
革至郡,百姓皆懼不能靜寇。革乃廣施恩撫,明行制令,盜賊息,民吏安之。
時尚書令何敬容掌選,所用多非其人。革性強直,恒有褒貶,以此為權勢。
5. 求壹篇文言文的人物小傳,只記得大概內容不完全對的上,但應該是這個吧~~~~
彭修字子陽,會稽毘陵人也。年十五時,父為郡吏,得休,與修俱歸,道為盜所劫。修困迫,乃拔佩刀前持盜帥曰:“父辱子死,卿不顧死邪?”盜相謂曰:“此童子義士也,不宜逼之。”遂辭謝而去。鄉黨稱其名。
後仕郡為功曹。時,西部都尉宰佑行太守事,以微過收吳縣獄吏,將殺之。主簿鐘離意爭諫甚切,佑怒,使收縛意,欲案之,掾史莫敢諫。修排閣直入,拜於庭,曰:“明府發雷霆於主薄,請聞其過。”佑曰:“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廢命不忠,豈非過邪?”修因拜曰:“昔任座面折文侯,朱雲攀毀欄檻,自非賢君,焉得忠臣?今慶明府為賢君,主簿為忠臣。”佑遂原意罰,貰獄吏罪。
後州辟從事。時,賊張子林等數百人作亂,郡言州,請修守吳令。修與太守俱出討賊,賊望見車馬,競交射之,飛矢雨集。修障扞太守,而為流矢所中死,太守得全。賊素聞其恩信,即殺弩中修者,余悉降散。言曰:“自為彭君故降,不為太守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