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木本繡球的植物栽培

木本繡球的植物栽培

繡球的歷史記載始於宋代。北宋楊訓齋有兩首贊美繡球的詩,玉繡球和滾繡球。其中壹位說:“雕玉與英標不沾塵,含月影之光更鮮。清帝宴呈殘,拋至東風展轉頻。”南宋陳靜儀的《方泉北祖》(1255)收錄了這兩首詩。朱(1041-1100)北宋吳縣人,也寫過《玉蝶球》詩,說:“玉蝶翼柔,羞。春殘應恨無花,翠碧枝頭戲作球。”繡球的栽培也見於南宋周必達(1126-1204)所作《玉堂雜記》中,記載“大人若久不下雨,小塘幹涸,旁植金沙桂之屬,壹海棠壹梅壹玉繡球”。周覓(1232-1298)的《武林舊事》中也有記載:“禁地賞花不壹樣,鐘美堂花開極旺。大殿前三面,三層花石,桌後植玉繡球數百個,宛若雕玉屏風。”可見繡球花的種植在宋代已經很興盛了。

元明清都有贊美木繡球的詩詞。王銘詩珍(1526-1590)寫了壹本書《憩園繡球》,可數千朵。繡球花的特征在王銘·項瑾的《群芳譜》(1621年)中有詳細描述。“繡球花,木質,綠葉,微帶黑色和澀味。春暖花開,五瓣花開,百花齊放,苗圃像壹條毛毯...宜發枝,用八仙花體。”繡球的小花都是不育的,不能結籽,有性生殖。王在這裏提到“宜發枝,宜用繡球花體”,即以繡球為砧木進行嫁接。繡球花,又名大花繡球。,通常在花序外圍有8朵大的不育花,中心花小,雌蕊完整,可結紅色果實。自南宋以來,八仙壹直被稱為瓊花。

清代康熙、雍正時期,陳夢雷等人編纂的《古今圖書草木集》(1725)中註釋了繡球的名稱。說:“據繡球說,有草本和木本。“瑤圃同春”和“群芳圃”都是木本的。它的草本繡球起源於福建中部,逐漸傳播到江浙壹帶。這棵樹有三四英尺高。花比木本的花更小更扁平。先色微藍,大的純白,漸變紫,再變紅,再落,書書多。”這裏的繡球是虎耳草科的繡球花,又稱繡球、繡球。為落葉灌木,頂生傘房花序,球形,直徑可達20厘米。小花是不育的,由4個異常的萼片組成。花有白色、粉色、藍色,栽培的園藝品種很多。在陳昊子的《花鏡》(1688)和吳的《植物考證》中被稱為粉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