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關於河流的專著叫《水鏡》,其作者歷來眾說紛紜。壹說是晉國樸學寫的,壹說是東漢桑琴寫的,壹說是郭璞寫的桑琴寫的《水鏡》。當代哲學家陳橋驛認為,即使韓寫了《水鏡》並有《晉國譜》註,但註和註均已失傳。李道元註《水鏡》的這個版本是另壹個版本,作者是壹個匿名的人。關於它的出版日期有不同的意見。全認為是東漢初年,戴震認為是三國。
水鏡註釋以水鏡註釋命名。
水鏡註釋以水鏡記載的水路為綱。《唐六經》註說水鏡有137條水道,《水鏡註》把支流補充到1252。今天,趙永夫統計了書中的水體,包括湖、湖、塘、泉、渠、塘、古瀆,共記載了2596處,比唐代六經多了壹倍。
註釋總計30萬字。涉及的地域範圍,除了基本上以西漢的疆域為寫作對象之外,還涉及了當時的許多外國地區,包括印度、中南半島和朝鮮半島的部分地區,覆蓋面積之大前所未有。
記錄的時間範圍是從先秦時期到當代南北朝時期,大約持續了2000年。它包含了廣泛的地理內容,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河流、歷史沿革、風俗習慣、人物故事、神話故事等。真的是6世紀中國的地理百科全書,包羅萬象。難能可貴的是,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並不是簡單的現象羅列,而是系統全面的記述。侯仁之教授總結得最貼切:“他賦予地理描寫以時間的深度,賦予許多歷史事件以具體空間的真實感。”(《水鏡文選》簡介)
《水鏡筆記》是中國古代地理學的壹部巨著,涵蓋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各個方面。在自然地理方面,河流有1000多條,包括河流的幹流、支流、谷寬、河床深度、水量和水位的季節變化、含沙量、冰期和潛流、瀑布、急流、海灘和沿河湖泊等,廣泛收集,詳細記錄。這裏有500多個湖泊和沼澤,近300個泉水和水井等地下水,30多個暗流和60多個瀑布。各種地貌在高地都有記載,如山、山、峰、山、阪本、丘、丘、障、峰、石山、平原,在低地也有記載,如川、野、臥野、平川、平原、袁琪。有近2000個山地丘陵、喀斯特等地名。
人文地理方面,壹些行政區劃的記載往往可以補充官方地理記載的不足。有* * * 2800個縣級市和其他城市,180個古都。此外,小於城市的聚落還包括10類,包括城鎮、鄉鎮、亭閣、鄉鎮、村落、集市、駐軍、碼頭、城堡等,約1000。這些城市包括壹些外國城市,如波洛奈市、巴林城、王蛇新城、詹珀鄉村城等。、以及臨猗國的軍事重要地區,如宿城、郭杜電沖城等,都有詳細記載。交通地理包括水運和陸運,其中橋梁約100座,渡口近100座。《經濟地理》中有大量關於農田水利的資料,記載的農田水利工程名稱有鄱湖、堤、塘、堰、邑、裏*、陀、水門、等。還有大量的土地開墾和耕作制度等資料。手工業生產包括采礦、冶金、機械、紡織、鑄幣、食品等。記錄的礦物包括金、銀、銅、鐵、錫和汞等金屬礦物,雄黃、硫、鹽、石墨、雲母、應時、玉石和石頭等非金屬礦物,以及煤、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礦物。此外,還有軍事地理、人口地理、民族地理等信息。
除了豐富的地理內容,還有很多題材素材。例如,書中記載的地名約有2萬個,其中解釋的有2400多個。國內外有古塔30余座,宮殿120座,墓葬260座,寺院26座,園林眾多。可見該書對歷史學、考古學、地名學、水利史、民族學、宗教學、藝術學等都有壹定的參考價值。這些內容不僅數量驚人,更重要的是作者運用文學藝術手法,把它們描寫得惟妙惟肖,所以它仍然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經典,在文學史上占有壹定的地位。是壹部山水散文集,是壹部神話傳說集,是壹部名勝古跡導遊圖,是壹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風土人情采訪記錄。《水鏡筆記》在語言運用方面也很出色。就瀑布而言,它使用的詞匯有:長、洪水、懸流、懸水、懸浪、懸泉、懸溪、懸浪、衰浪、飛清等。真是沒完沒了。因此,我們說朱不僅是壹部科學巨著,而且是壹部文學藝術珍品
如此豐富的內容價值不言而喻。就歷史地理學而言,它有著無窮無盡的作用。侯仁之教授用它修復了京郊古代水利工程,研究了毛烏素沙漠的歷史變遷。我們可以用它來研究古代航道變遷、湖泊湮滅、地下水開發、海岸變遷、城市規劃、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等諸多課題。
朱對的深刻影響是與李道元治學的認真態度分不開的。為了寫這本書,他搜集了大量的文獻,引用了437種書籍,整理了約350種漢魏碑刻,收集了許多民歌、諺語、方言、傳說和故事等。,並對所獲得的壹切材料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親自走訪歷史遺跡,追根溯源,采取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這本書實際上是對中國北魏以前的古代地理的總結。書中很多有價值的資料早已失傳,很多人可以從中編修或訂正壹些古籍。
當然,限於當時的時代和條件,這樣壹部偉大的巨著難免有許多錯誤。在《通典》中,唐代杜佑明確指出了他對黃河源頭的“誤解”。另外,由於他不可能在偏遠地區和南方進行實地調查,這方面的失誤較多。有些地方的引語不可信等等。,但這些並不損害書的價值。
原《水鏡朱》40卷,宋初佚5卷。後人將其余35卷修訂為40卷。由於反復抄刻,錯誤非常嚴重,有些章節甚至難以讀懂。明清時期,許多學者對朱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有的還糾正了的五百多處訛誤,基本上恢復了的原貌。他們有的做了大量的編纂工作,更多的是做了校勘和註釋。晚清著名學者楊守敬及其弟子熊畢生撰寫《水經註》,編著《水經註》,古今對照,由套印。近日,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段喜中校對、陳巧儀再校的《水經註》,為今後研究和利用《水經註》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