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所有偉大思想家的出生年月?

古代所有偉大思想家的出生年月?

千年十大思想家

中國部分

壹、沈括

(1031—1095)

北宋科學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仁宗嘉進士。神宗時參加王安石變法運動。晚年居潤州,築夢溪園(在今江蘇鎮江東郊),舉平生見聞,撰《夢溪筆談》。

二、朱熹

(1130—1200)

南宋哲學家、教育家。字元晦,壹字仲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僑寓建陽(今屬福建)。廣註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至自然科學有不同程度貢獻。在哲學上發展了二程(程顥、程頤)關於理氣關系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建立壹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世稱程朱學派。認為理和氣不能相離,“天下未有無理之氣。”強調“天理”和“人欲”的對立,要求人們放棄“私欲”,服從“天理”。他從事教育五十余年,認為“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於居敬而持誌”(《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宮便殿奏劄二》)。他的理學壹直成為後來封建地主階級統治人民的理論工具,在明清兩代被提到儒學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覽和精密分析的學風對後世學者很有影響。著作有《四書章句集註》、《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註》,及後人編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語類》等多種。

三、王守仁

(1472—1528)

明哲學家、教育家。字伯安,余姚(今屬浙江)人。嘗築室故鄉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早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貶為貴州龍場(修文縣治)驛丞。後以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宸濠之亂”,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卒謚文成。他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用以對抗程朱學派。斷言“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心明便是天理”。提出“致良知”的學說,他的學說以“反傳統”的姿態出現,在明代中期以後,陽明學派影響很大,還流行到日本,著作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是《傳習錄》和《大學問》。

四、李贄

(1527—1602)

明思想家、文學家。號卓吾,又號宏甫,別號溫陵居士,泉州晉江(今屬福建)人。做過雲南姚安知府。哲學觀點沒有自擺脫王守仁和禪學的影響。但公開以“異端”自居,提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的見解,主張重視功利。認為“天下萬物皆生於兩,不生於壹”(《夫婦論》)。對封建傳統教條和假道學講行了大膽的揭露。曾評點《水滸傳》,著作有《李氏焚書》、《續焚書》、《藏書》、《李溫陵集》等。

五、黃宗羲

(1610—1695)

明清之際思想家、史學家。字太沖,號南雷,學者稱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學問極博,對天文、算術、樂律、經史百家以及釋道之書,無不研究。史學上成就尤大,所著《明儒學案》,開浙東史學研究的風氣。在哲學上,反對宋儒“理在氣先”之說,認為“理”不是實體,只是“氣”中的條理和秩序。作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大膽結論,認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主張改革土地,賦稅制度。反對傳統的農本工商末的觀點,強調工商皆本。這種政治歷史觀在當時有進步意義。著作有《宋元學案》、《明儒學案》、《明夷待訪錄》、《南雷文案》等。

六、顧炎武

(1613—1682)

明清之際思想家、學者。初名絳,字寧人,曾自署蔣山亻庸,江蘇昆山人。學者稱亭林先生。少年時參加“復社”反宦官權貴鬥爭。晚歲蔔居華陰,卒於曲沃。學問很博,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以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晚年治經側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對後來考據學中的吳派、皖派都有影響。著作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誌》、《音學五書》、《韻補正》、《亭林詩文集》等。

七、王夫之

(1619—1692)

明清之際思想家。字而農,號齋,衡陽(今屬湖南)人。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學界稱船山先生。明亡,在衡山舉兵起義,阻擊清軍南下,幾陷大獄。到桂林依瞿式耜,旋桂林復陷,式耜殉難,乃決心隱遁。輾轉湘西以及郴、永、漣、邵間,竄身瑤洞,伏處深山,而刻苦研究,勤懇著述者垂四十年,得“完發以終”(始終未剃發)。學術成就很大,對天文、歷法、數學、地理學都有所研究,尤精於經學、史學、文學。主要貢獻是在哲學上總結和發展了中國傳統的唯物主義。認為“盡天地之間,無不是氣,即無不是理也”。著作經後人編為《船山遺書》,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張子正蒙註》、《思問錄內外篇》、《黃書》、《噩夢》等。

八、魯迅

(1881—1936)

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並同早期***產主義者李大釗等采取壹致步調,堅決反對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妥協、投降傾向,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魯迅的壹生,對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進步的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的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學,批判地繼承了祖國古代文化遺產,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集》、《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1938年《魯迅全集》(二十卷)出版,新中國成立後,魯迅的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56年,黨和人民政府在上海遷移並重建了魯迅墓。毛澤東為魯迅墓題字。北京、上海、紹興等地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

九、毛澤東 (見“千年十大政治人物”)

十、鄧小平 (見“千年十大政治人物”)

外國部分

壹、托馬斯·阿奎那

托馬斯·阿奎那是中世紀神學家和經院哲學家。出身意大利貴族,天主教多明我會會士。他的哲學和神學體系叫做托馬斯主義,十九世紀末由教皇利奧十三世正式定為羅馬教廷的官方哲學。主要著作有《反異教大會》和《神學大全》。

二、笛卡兒

(1596—1650)

法國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生理學家,解析幾何的創始人。他強調科學的目的在於“造福人群”,反對經院哲學,認為必須拋棄所有因襲的見解。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原則,強調不能懷疑以“思維”為其屬性的、獨立的“精神實體”的存在,他是個典型的二元論者。他在《方法談》的附錄《幾何學》中,最初導入運動著的壹點的坐標概念,創始了平面解析幾何。主要著作有《方法談》、《形而上學的沈思》、《哲學原理》、《論世界》,其《音樂提要》壹書,對十八世紀音樂家拉摩影響甚大。

三、牛頓

(1642—1727)

英國物理學家,他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建立了成為力學基礎的牛頓運動定律。還進壹步發展了開普勒等人的工作,發現萬有引力的定律。由於他建立了經典力學的基本體系,人們常把經典力學稱為“牛頓力學”。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壹書於1687年全部出版,包括物體運動理論和關於萬有引力的理論。牛頓的哲學思想基本上屬於自發的唯物主義。

四、康德

(1724—1804)

康德,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出生於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除曾去但澤旅行外,壹生未離鄉土。從1755年起在哥尼斯堡大學教授邏輯學和哲學,以及數學、物理學、自然地理學、人類學、教育學等,***二十七年。主要著作有《純粹理性批判》、《未來形而上學導言》、《實踐理性批判》、《論永久和平》、《道德的形而上學》等。

五、達爾文

(1809—1882)

查理·達爾文。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曾以博物學家的身份乘海軍勘探船“貝格爾號”作歷時五年(1831—1836)的環球旅行,在動植物和地質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采集,經過綜合探討,形成了生物進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震動當時學術界的《物種起源》(壹譯《物種原始》)壹書,提出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進化學說,說明了物種是可變的,對生物適應性也作了正確的解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目的論和物種不變論,並給宗教以壹次沈重的打擊。

六、卡爾·馬克思

(1818.5.5—1883.3.14)

馬克思,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生於普魯士萊茵省特裏爾城壹個律師的家庭裏。曾先後進波恩大學和柏林大學法律系,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歷史和哲學上。1843年10月遷居巴黎,同德國和法國秘密工人團體的領導人建立了聯系,並經常參加德國和法國工人、手工業者的集會。1847年12月—1848年1月,受該同盟第壹次代表大會的委托,同恩格斯壹起起草了同盟的綱領,這就是科學***產主義的綱領性文獻《***產黨宣言》。1867年出版了不朽著作《資本論》第壹卷(第二、三卷在他逝世後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第四卷,即《剩余價值理論》,在恩格斯逝世後出版)。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因病與世長辭。恩格斯在談到馬克思的偉大功績時指出:“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馬克思是“科學巨匠”。

七、麥克斯韋

(1831—1879)

詹姆士·克勒克·麥克斯韋。英國物理學家,經典電磁理論的奠基人。他在《電學和磁學論》(1873年出版)中,在法拉第工作的基礎上,總結了十九世紀中葉以前對電磁現象的研究成果,建立了電磁場的基本方程,即麥克斯韋方程組。從這壹理論中得出,電磁過程在空間是以壹定速度(相當於光速)傳播的,從而徹底否定了超距作用的錯誤概念;並得出光的本質是電磁波的結論。在熱力學、光學、分子物理學和液體性質的理論等方面都有壹定成就。1871年起,在他的領導下建立了卡文迪許實驗室。他還領導進行測定標準電阻、電量的電磁單位和靜電單位的比值等工作。

八、尼采

(1844—1900)

尼采,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唯意誌論者。他的思想反映了正在形成的壟斷資產階級的要求和願望。認為必須否定受理性主義、基督教和人道主義的影響而日趨沒落的西方文明,而“重新估定壹切價值”,創造新的價值。提倡主觀戰鬥精神和對生活的“肯定”態度。鼓吹“超人”哲學,認為“超人”是歷史的創造者,有權奴役群眾,而普通人只是“超人”實現自己權力意誌的工具。他反對民主、社會主義和婦女解放運動。主要著作有在早年受了作曲家瓦格納的啟發而寫成的《悲劇的誕生》,以及《紮拉圖斯拉如是說》、《善惡的彼岸》、《道德的世系》等。

九、愛因斯坦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學家。生於德國,1933年因受納粹政權迫害,遷居美國。在物理學的許多部門中都有重大貢獻,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二十世紀初的壹些新發現的推動下,建立了狹義相對論(1905年);並在這基礎上推廣為廣義相對論(1916年)。還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並用量子理論解釋了光電效應、輻射過程和固體的比熱。在闡明布朗運動,發展量子統計法方面都有成就。後期致力於相對論“統壹場論”的建立,企圖把電磁場和引力場統壹起來,惜無成效。愛因斯坦的理論,特別是相對論,揭示了空間-時間的辯證關系,加深了人們對物質和運動的認識,無論在科學上,還是在哲學上,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相對論的觀念和方法對二十世紀理論物理學的發展,有極為深刻的影響。因理論物理學方面的貢獻,特別是發現光電效應定律,於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十、霍金

(1942— )

史蒂芬·霍金,英國人,被全世界廣泛尊為繼愛因斯坦以來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霍金和他的合作者提出的宇宙無邊界設想是當代量子宇宙學的壹塊基石。霍金和彭金斯的奇性定理表明只能用量子物理學來描述宇宙。宇宙的波函數可以避免空間—時間奇性。霍金是當代宇宙學無可爭議的權威。

轉摘於《龍城青年》電子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