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列子寓言文言文翻譯

列子寓言文言文翻譯

1. 文言文寓言故事(含翻譯)

刻舟求劍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葉公好龍葉公好龍,室中雕文盡以為龍。

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 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神無主。

是葉公非好龍也,夫似龍而非龍也。鄭人買履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自 相 矛 盾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翻譯刻舟求劍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壹不小心。

把隨身攜帶的壹把寶劍掉落江中。他馬上掏出壹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壹個記號,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壹個記號。”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從船上刻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仍不見寶劍的影子。

其實他又怎麽找得到寶劍呢?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葉公好龍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在他的家裏,墻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龍,穿的蓋的上面都繡著龍。

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喜歡龍,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長長的尾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裏張望。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後,嚇得魂飛膽破,臉色都變色了,急忙躲起來。

原來,葉公喜歡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繡的、刻的假龍。鄭人買履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壹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

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

」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妳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壹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自相矛盾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稱贊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

(他)又稱贊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於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說:“用妳的矛,去刺妳的盾牌,會怎麽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

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守株待兔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壹棵大樹。

壹天,他在地裏幹活,忽然看見壹只兔子箭壹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壹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壹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壹頓了。”

他拎著兔子壹邊往家走,壹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準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第二天,他到地裏,也不幹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

結果,等了壹天什麽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裏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2. 寓言文言文+譯文

諱疾忌醫 扁鵲(què)是古代壹位名醫。

有壹天,他去見蔡桓侯。他仔細端詳了蔡桓侯的氣色以後,說:“大王,您得病了。

現在病只在皮膚表層,趕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為然地說:“我沒有病,用不著妳來治!”扁鵲走後,蔡桓侯對左右說:“這些當醫生的,成天想給沒病的人治病,好用這種辦法來證明自己醫術高明。”

過了十天,扁鵲再去看望蔡桓侯。他著急地說:“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裏去了。

可得抓緊治療啊!”蔡桓侯把頭壹歪:“我根本就沒有病!妳走吧!”扁鵲走後,蔡桓侯很不高興。又過了十天,扁鵲再去看望蔡桓侯。

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氣色,焦急地說:“大王,您的病已經進入了腸胃,不能再耽誤了!”蔡桓侯連連搖頭:“見鬼,我哪來的什麽病!”扁鵲走後,蔡桓侯更不高興了。又過了十天,扁鵲再壹次去看望蔡桓侯。

他只看了壹眼,掉頭就走了。蔡桓侯心裏好生納悶,就派人去問扁鵲:“您去看望大王,為什麽掉頭就走呢?”扁鵲說:“有病不怕,只要治療及時,壹般的病都會慢慢好起來的。

怕只怕有病說沒病,不肯接受治療。病在皮膚裏,可以用熱敷;病在肌肉裏,可以用針灸;病到腸胃裏,可以吃湯藥。

但是,現在大王的病已經深入骨髓。病到這種程度只能聽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請求為大王治病了。”

果然,五天以後,蔡桓侯的病就突然發作了。他打發人趕快去請扁鵲,但是扁鵲已經到別的國家去了。

沒過幾天,蔡桓侯就病死了。 [提示] 有了病,壹定要聽從大夫的囑咐,老老實實地醫治。

有了缺點錯誤,也壹定要聽取大家的批評,認認真真地改過。否則,壹誤再誤,病情會越來越沈重,錯誤會越來越嚴重,以至發展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原文] 扁鵲見蔡桓公①,立有間②,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③,不治將恐深。”桓候曰:“寡人無疾④。”

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⑤。”

居十日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⑦。”桓侯不應。

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

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⑧。桓侯故使人問之。

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⑨;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⑩;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11);在骨髓,司命之所屬(12),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13)。” 居五日,桓公體痛;使人索扁鵲(14),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15)。——《韓非子》 [註釋] ①扁鵲——戰國時著名的醫學家。

②有間——壹會兒。 ③疾——古時疾指小病,病指較重的病。

腠(còu)理——原指人體皮膚的紋理。這裏指皮膚。

④寡人——古代國君的自稱。 ⑤好(hào)——喜歡。

⑥居——表示相隔壹段時間,過了。 ⑦益——更加。

⑧還走——掉轉身子就走。 ⑨湯熨(yùn)——用熱水敷燙皮膚。

及——達到。 ⑩針石——用來針灸的針。

古時治病用石針。 (11)火齊——火煎的湯藥。

(12)司命之所屬——到了死神手中。司命,掌握人的生死命運的神。

(13)臣是以無請也——我所以不再請求(為他治病)了。 (14)索——尋求。

(15)遂——就。 棘刺尖兒上雕猴子 燕王到處張貼榜文,征求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

有個衛國人來應征,自稱能在荊棘的尖刺上雕刻出活靈活現的猴子。燕王聽說他有這樣超群的技藝,高興極了,立刻給他極其豐厚的待遇,供養在身邊。

過了幾天,燕王想看看這位巧匠雕刻的藝術珍品。那個衛國人說:“國君要是想看的話,必須依我兩個條件:壹,半年之內不入後宮與後妃歡聚;二,不喝酒,不吃肉。

然後選壹個雨睛日出的天氣,在半明半暗的光線中,才能看到我在棘刺尖兒上雕刻的猴子。”燕王壹聽這些條件,沒法照辦,只能繼續用錦衣玉食把這個衛國人供養在內宮,卻始終沒有機會欣賞到他刻制的珍品。

宮內有個鐵匠聽到了這件事,不禁暗暗發笑。他就對燕王說:“我是專門打制刀具的。

誰都知道,再小的刻制品也要用刻刀才能雕削出來,所以,雕刻的東西壹定要比刻刀的刀刃大。如果棘刺的尖兒細到容不下最小的刀刃,那就沒法在上面雕刻。

請國王檢查壹下那位工匠的刻刀,就可以知道他說的話是真是假了。”大王壹聽,如夢方醒,立即把那個衛國人找來,問道:“妳在棘刺尖兒上雕刻猴子,用的是什麽工具?”衛國人回答:“刻刀。”

燕王說:“請把妳的刻刀拿給我看看。”衛國人壹聽就慌了神,借口說到住處去取刻刀,溜出宮門逃跑了。

[提示] 牛皮、謊言,編得再巧妙,也經不住認真的考察、仔細的分析。根據這則寓言故事,人們常常把謊言稱為“棘刺之說”。

需要說明的是,應該把故事中衛國人吹的牛皮跟今天的微雕藝術區別開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工藝的進步,人們可以憑借極細的刻刀和放大鏡、顯微鏡在頭發絲上雕刻。

但在壹、二千年前,人們的技藝還達不到這樣高的水平。故事中那位鐵匠的分析判斷是根據當時的水平作出來的。

[原文] 燕王征巧術人①,衛人曰:“能以棘刺之端為母猴。”燕王說之②,養之以五乘之奉③。

王曰:“吾試觀客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觀之④,必半歲不入官⑤,不飲酒食肉,雨霧日出⑥,視之晏陰之間⑦,而棘刺之母。

3. 《列子》二則 翻譯(《杞人憂天》《楊布打狗》)

杞人憂天的翻譯原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忘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此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譯文: 杞國有個人擔憂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另外又有個人為這個杞國人的憂愁而憂愁,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

妳壹舉壹動,壹呼壹吸,整天都在天空裏活動,怎麽還擔心天回塌下來呢?”那個人說:“天果真是氣體,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麽。”那個人又說:“如果地陷下去怎麽辦?”開導他的人說:“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麽地方是沒有土塊的,妳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動,怎麽還擔心會陷下去呢?”(經過這個人壹解釋)那個杞國人放下心來,很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興。

杞人憂天 從前在杞國,有壹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壹些奇怪的問題,而 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壹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壹把大蒲扇,坐在門前乘涼,並且自言自語的說:“ “假如有壹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麽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 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 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 “老兄啊!妳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麽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 那也不是妳壹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麽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是喚醒人 們不要為壹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 的譯文和寓意從前,在壹個不太出名的小山村,住著壹戶姓楊的人家,靠在村旁種壹片山地過日子。

這戶人家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楊朱,小兒子叫楊布,兩兄弟壹邊在家幫父母耕地、擔水,壹邊勤讀詩書。這兄弟兩人都寫得壹手好字,交了壹批詩文朋友。

有壹天,弟弟楊布穿著壹身白色幹凈的衣服興致勃勃地出門訪友。在快到朋友家的路上,不料天空突然下起雨來了,雨越下越大,楊布正走在前不著村、後不落店的山間小道上,只好硬著頭皮頂著大雨,被淋得落湯雞似地跑到了朋友家。

他們是經常在壹起討論詩詞、評議字畫的好朋友,楊布在朋友家脫掉了被雨水淋濕了的白色外衣,穿上了朋友的壹身黑色外套。朋友家裏招待楊布吃過飯,兩人又談論了壹會兒詩詞,評議了壹會兒前人的字畫。

他們越談越投機,越玩越開心,不覺天快黑下來了,楊布就把自已被雨水淋濕了的白色外衣晾在朋友家裏,而自己就穿著朋友的壹身黑色衣服告辭朋友回家。 雨後的山間小道雖然是濕的,但由於路面上小石子鋪得多,沒有淤積的爛泥。

天色漸漸地暗下來了,彎彎曲曲的山路還是明晰可辨。晚風輕輕吹著,從山間送來壹陣陣新枝嫩葉的清香。

要不是天愈來愈黑下來了,楊布還真有點兒雨後漫遊山崗的雅興哩!他走著、走著,走到自家門口了,還沈浸在白天與朋友暢談的興致裏。這時,楊布家的狗卻不知道是自家主人回來了,從黑地裏猛沖出來對他汪汪直叫。

須臾,那狗又突然後腿站起、前腿向上,似乎要朝楊布撲過來。楊布被自家的狗這突如其來的狂吠聲和它快要撲過來的動作嚇了壹跳,十分惱火,他馬上停住腳向旁邊閃了壹下,憤怒地向狗大聲吼道:“瞎了眼,連我都不認識了!”於是順手在門邊抄起壹根本棒要打那條狗。

這時,哥哥楊朱聽到了聲音,立即從屋裏出來,壹邊阻止楊布用木棒打狗,壹邊喚住了正在狂叫的狗,並且說:“妳不要打它啊!應該想想看,妳白天穿著壹身白色衣服出去,這麽晚了,又換了壹身黑色衣服回家,假若是妳自己,壹下子能辨得清嗎?這能怪狗嗎?” 楊布不說什麽了,冷靜地思考了壹會兒,覺得哥哥楊朱講的也是有道理的。狗也不汪汪地叫了,壹家人重新又恢復了原先的快樂。

這篇寓言故事說明:若自己變了,就不能怪別人對自己另眼相看。別人另眼看自己,首先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然的話就像楊布那樣:壹身衣服變了,反而怪狗不認識他。

4. 古代文言文寓言原文及翻譯

成語小故事----疑鄰盜斧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壹把斧子。

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註意那人的壹言壹行,壹舉壹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壹時疏忽失落在山谷裏。

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麽也不像賊了。疑鄰盜斧:不註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春秋時期,宋國有壹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裏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麽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有壹天,他來到田裏,把禾苗壹棵壹棵地往上拔。

壹大片禾苗,壹棵壹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裏卻很高興。回到家裏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裏去看,發現田裏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3.不可救藥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

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

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裏。

凡伯十分憤慨,寫了壹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

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4.乘風破浪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

有壹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麽誌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裏浪。”意思是:我壹定要突破壹切障礙,勇往直前,幹壹番事業。

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鬥,終於成為壹位能征善戰的將軍。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5.壹衣帶水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壹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後來人們就用“壹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壹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6.高山流水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壹般。

壹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壹種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師告訴他:“妳已經學了。”壹夜伯牙乘船遊覽。

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

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壹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壹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壹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妳真是我的知音。”

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7.壹字之師指改正文章中壹個非常關鍵的字的老師。該語出自宋代陶嶽《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壹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壹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壹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裏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

寫好後,他覺得非常滿意。有壹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後,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

於是,他經過反復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裏,昨夜壹枝開。因為他認為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壹改動,雖然只將數字改為壹字,只有壹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谷的這壹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谷為自己的壹字師。

8.專心致誌從前有壹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秋有兩個學生,壹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壹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

另壹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裏,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裏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壹只鴻雁,美餐壹頓該多好。”

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壹點也沒聽進去。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壹個。

5. 歧路亡羊文言文翻譯

歧路亡羊

譯文

楊子的鄰居丟失了羊,於是率領他的朋友,還請楊子的童仆壹起追趕。楊子說:“呵!丟壹只羊,幹嗎要這麽多人去追?”鄰居說:“岔路很多。”不久回來了,楊子問:“找到羊了嗎?”回答:“掉了。”問:“怎麽會呢?”回答:“岔路之中還有岔路,我們不知道往那邊去追,所以就回來了。”楊子的臉色邊得很憂郁,不說話有兩個小時,沒有笑容壹整天。他的學生覺得奇怪,請教(楊子)道:“羊,不過是 *** 的畜生,而且還不是老師您的,卻使您不茍言笑,這是為什麽?”楊子沒有回答,(他的)學生最終沒有得到他的答案。

6. 列子學射文言文閱讀答案+全文翻譯

非 A

獨 射 也 / 為 國 與 身 亦 皆 如 之/

原文

(作者:列子)選自《列子·說符》

列子學射,中矣。請於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對曰:"弗知也。”關尹子曰:“未可。”退而習之。三年,又以報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關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獨射也,為國與身皆如之。故聖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2註釋

射:射箭

中:射中靶心

請:請教

子:妳

者:原因

弗:不

曰:說

未可:不可以(算學會)

報:匯報

知之矣:知道了

守:掌握

勿:不

獨:只是

為國與身:治理國家以及自我修養

存亡:結果

所以然:過程

3譯文

列子跟關尹子學習射箭,有壹次,列子射中了靶心。去請教關尹

關尹子教射

子,說:“我學的差不多了吧”。

關尹子說:“妳知道妳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嗎?”

列子回答說:“不知道” 。

關尹子說:“不知道不能算是學會了”。

列子回去再練習。

過了3年,列子又來向關尹子求教。

關尹子又問:“妳知道妳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嗎"?

列子說:“知道了"。

關尹子說:“現在可以了。掌握住之所以能射中的規律,嚴格要求自己,就能每發必中。不但是射箭,治理國家以及自我修養,都要像這個樣子。所以聖人不關心結果,而註重清楚的了解整個過程。”

啟示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學習也好,做事也好,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知其所以然,才算掌握了規律,只有這樣精益求精地學習、工作,才能把事情辦好。這樣的學習才是最有效的,不然妳永遠都只在不知其根究的情況下學習。

7. 文言文列子拒栗的翻譯

列子生活貧困,面容常有饑色。有人對鄭國的上卿子陽說起這件事:“列禦寇,原來是壹位有道的人,居住在妳治理的國家卻是如此貧困,您莫非是不愛好賢士嗎?”子陽立即派官吏送給列子米粟。列子見到派來的官吏,再三辭謝不接受子陽的賜予。

官吏離去後,列子進到屋裏,列子的妻子埋怨他並且拍著胸脯傷心地說:“我聽說作為有道的人的妻子兒女,都能夠享盡逸樂,可是如今我們卻面有饑色。

鄭相子陽瞧得起先生方才會把食物贈送給先生,可是先生卻拒不接受,這難道不是命裏註定要忍饑挨餓嗎!”列子笑著對他說:“鄭相子陽並不是親自了解了我。他因為別人的談論而派人贈與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於我時必定仍會憑借別人的談論,這就是我不願接他贈與的原因。”

後來,百姓果真發難而殺死了子陽。

擴展資料:

列子,名寇,又名禦寇(又稱“圄寇”“國寇”),戰國前期思想家,是既老子和莊子之後的又壹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鄭國莆田(今河南鄭州)人,與鄭繆公同時。今鄭州市東30裏圃田鄉圃田村北有列子祠。

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後漢班固《藝文誌》“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沖虛經》,是道家重要典籍。

列子終生致力於道德學問,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先後著書二十篇,十萬多字。

今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遺成《列子》壹書,余者皆失傳。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黃帝神遊》、《愚公移山》、《誇父逐日》、《杞人憂天》等,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雋永味長,發人深思。

列子生活貧困,面容常有饑色。有人對鄭國的上卿子陽說起這件事:“列禦寇,原來是壹位有道的人,居住在妳治理的國家卻是如此貧困,您莫非是不愛好賢士嗎?”

子陽立即派官吏送給列子米粟。列子見到派來的官吏,再三辭謝不接受子陽的賜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