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例談春節習俗的歷史變遷

例談春節習俗的歷史變遷

1,研究起源

公元6世紀中葉,梁朝宗(約公元498 ~ 561年)記載了荊楚過年的習俗。學者們稱贊這種典型的新年記錄,改變了以往的政教逐月式和文人鑒賞式,是“壹種動態的古代田野記錄”[1今天,源於歲末“臘祭”的春節,仍然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然而,仍有兩個問題是《京處士集》試圖回避的。有許多介紹春節習俗的文章。雖然內容不同,側重點不同,但其敘事模式無非是春節的傳說、來源、史籍、各地風俗事件及其解釋。研究民俗學作品要麽孜孜不倦地梳理古籍,要麽思考節日習俗背後的深層含義。但無論是入門還是研究著作,都是指春節前壹個固化的前提。這種既具象又歷久彌新的敘事模式,給人的感覺是所有人過春節幾乎都是壹樣的,這種“傳統”看起來堅如磐石。

但今天,我們突然發現,“捍衛春運”的聲音此起彼伏。需要“捍衛”就意味著這個“傳統”有失傳的危險。團圓飯搬到餐廳,拜年電話短信結算。越來越多的人在春節期間旅行和上網,他們瀟灑而舒適。對此,老人們哀嘆2008年將是枯燥無味的壹年,而壹些民俗學家則主張回歸“傳統”但是春節“傳統”是什麽樣子的呢?從文獻中抄襲到文獻,尋找內在的意義,把春節變成了專家學者的“內部知識”。研究者忽略的是,所謂的春節“傳統”在普通民眾中呈現的是壹種怎樣的實踐形式?他們的春節做法統壹嗎?是什麽導致了人們在春節習俗上的差異?即使是同壹個人的春節做法也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嗎?是什麽影響了這些變化?他們如何看待這些差異和變化?

2.研究方法和理論。

二十世紀下半葉,隨著政權的交替、社會價值觀的變化和政治運動的影響,春節習俗的變化尤為劇烈。然而,在歷史的宏大敘事中,離散個體的聲音往往被淹沒。因此,本文擬采用不同於文獻研究的另壹種史料——口述史資料,從個人和家庭實踐的角度來觀察1949年與1989年春節習俗的變遷。

1)口述歷史

本文的研究材料是212關於春節習俗的口頭記憶文本記錄。口述記憶通常被稱為“口述歷史”。自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口述歷史在英國和其他國家被廣泛使用,因為它特別適合闡述近代社會史[2]壹般認為,重復經歷的調查和訪談更適合口述史的研究,如日常生活史就是壹個重要的領域。在中國,口述史在應用上也非常靈活。除了歷史之外,在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文學等學科中也備受青睞,而且還方興未艾。而這種基於口述史的研究,目前主要是基於事件研究。[3]

口述史材料的真實性毋庸置疑,理論上無法考證。這就是為什麽歷史學家仍然對口述史料的使用持懷疑態度。“部分原因是歷史學家不願意突破史料必須是同時代的原則[4],但口述材料不可避免地伴隨著壹種事後因素。”[5]的確,被訪談者的感受、態度和興趣會導致對記憶的有重點的剪裁,這種剪裁往往是事後經驗塑造的,不能完全呈現訪談內容現場發生的情況。但某種程度上可能不“真實”,但至少從現在開始觀察過去的心態是真實的。這些受訪者如何吸收、儲存和解釋個人經歷與歷史和政治的關系,本身就是研究對象之壹。如方對土改時期農民社會生活口述史的研究,展現了“無事件”記憶與權力關系下重塑的心態之間的錯位,反思了旨在發現現實真相的口述史調查。其次,口述歷史材料往往與個人生活史聯系在壹起。相比文獻資料,口述史資料更有經驗,更個性化,變化更細致,其認知不易被政治力量屏蔽。作為逃亡的平民敘事,也有研究價值。另壹方面,也有研究指出,成年早期經歷的重大事件對個體的心智有著特別深刻的影響,即當時的經歷也會影響對後來其他經歷的看法和現在的認知框架。